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播电视史精编

广播电视史精编

二、名词解释1、视觉暂留现象:指当物体在人们眼前消失后,视网膜上会短暂地保留物体的影像,因此,将系列静止的图像做快速运动之后,可以产生连续动感。

2、光电效应:指当光线照射到某种物质时,会使它产生电,其电力强弱取决于光线强弱,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的。

3、荧光效应:当电流冲击荧光物质时,会导致其发光,而发光的强弱也与电流强弱成正比。

4、NTSC制式:1953年美国电视标准委员会即NTSC建议采用“点描制”系统作为美国彩色电视的技术标准。

这个可以兼容原有黑白电视标准的彩色全电子电视制式的全名是“正交平衡调幅制”,也成为“NTSC制”。

5、肥皂剧:一种日间连续剧,因洗涤剂赞助商赞助而得名。

20世纪30年代早期在美国广播中出现,40年代达到全盛时期。

肥皂剧的特点是讲述一些伤感、浪漫、悲喜交集的故事,目标受众是家庭主妇,从早到晚不停播出。

由于角色长期持续的作用,吸引力大批痴迷的观众。

6、四级办电视:1983年广电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制订了四级办电视的政策。

规定凡是具备条件的省辖市、县都可以根据当地的需要和可能开办电视台。

即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由中央、省、市、县四级联合办电视。

三、主观性试题1、决定广播电视体制的因素有哪些?一)主要取决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包括①国家对广电事业进行管理的法律和行政规定,特别是广电事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②广电传媒机构组成的方法和遵循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还有其他一些自然和社会的先决条件,比如人口,语言,地理,地缘,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2、广播电视体制的分类及特点。

一)从本质上看,广电体制主要分为公法制,商营制,国营制。

二)商营制即私营商业制,以美国为代表,特点有:①思想基础是自由主义②把广电的经营看做是纯粹的市场行为,经营方法是市场取向,利润驱动③频道资源虽然属于公共所有,但媒体的机器设备却属于私人财产,媒体以服务公众的义务来换取使用频率的特权。

④商营电视的节目娱乐性强,生动活泼,吸引力大,富有经济效益。

三)公法制即公共服务制,以英德为代表,特点有:①思想基础是社会责任理论②传统基础来源是公用事业起源及其政策和印刷传媒的自由主义政策③经费来源主要是向国民征收的视听费④有一个主导性的公共广播体系,由2-3个频道组成,播出全国性的节目⑤体系一般不由政府控制,而由政府任命的传媒机构从事相关的工作四)国营制即公有国营制,以苏联为代表,特点有:①思想基础是集体主义②广电事业为国家所有③传媒追随它所从属的政治体制,传媒活动服从于政府控制社会的目标④传媒财政来自国家拨款⑤目侧重于政治宣传和推行政府政令,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

3、广播电视节目的主要类型①戏剧节目,包括广播剧和电视剧②综艺节目,包括滑稽戏和歌舞表演③体育节目④竞赛节目⑤音乐节目⑥漫谈节目也称脱口秀⑦新闻节目和信息节目⑧公共事务节目⑨公共服务类节目4、英国公商并营的双重体制的特点①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公商并营的双重体制是按公商两大系统分别组织建立的,以公共机构为主导②这种体制由于政府的政策维持着平衡,因而得以协调发展,稳定而有效③但在全球化的今天。

线缆和卫星的加入在逐渐改变着这种格局5、简述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的建立经历了哪些斗争一)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的经历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和商营的广播电视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二)、福特基金会的开创之成功①1951年,当福特基金会介入公共广播电视领域时,空中还没有非商营电视台播出,福特基金会不希望非商业广播失去AM频段的历史重演。

首先,福特基金会资助了一系列的电视与学校教育关系的研究。

②其次,在FCC解除对电视的“冻结”政策时,福特基金会游说FCC通过了预留教育电视频道的政策。

③此外,福特基金会资助了一些教育电视台成立,促成了全国教育电视台的诞生。

④福特基金会发起的和资助的非商营电视运动得到了回报,1952年FCC发布《第六号命令和报告》,结束了长达4年之久的电视执照冻结政策。

这一举措预示着非商营电视在美国电视领域获得了一席之地和发展机会。

三)、卡内基基金会的突破之劳①私人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在1965年建立了卡内基教育电视委员会。

②1967年,卡内基教育电视委员会发表报告,将福特基金会支持的“教育电视”的含义推广开来,成为“公共电视”的意义。

这个报告为美国公共电视的立法和构建体系绘出了蓝图。

卡内基教育电视委员会的活动最终催生了《1967年公共广播(电视)法案》。

四)、建立公共体系①借助电视成功当选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是十分了解电视的重要性,担当起推广教育电视的传媒改革任务。

②1967年11月,约翰逊总体签署了公共广播法案,在法案的基础上,诞生了公共广播电视公司(CPB)。

法律禁止CPB制作和发行节目,而建立了分离的节目机构——全国公共广播公司(NPR)和公共电视广播公司(PBS)作为整个体系的分中心。

6、简述公共广播电视的困境与对策一)、自80年代美国对有线电视取消规则之后,各国竞相开放私营电视,公营电视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二)困境:①首先,传统上要求公共广播电视必须面对所有人,而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使其陷入尴尬。

②随着市场经济的盛行,经济因素的制约变得越来越强。

而公共广播电视与人们惠而不贵的期待大相径庭。

③公共电视本身是反对低级趣味的,但和受众的密切互动使它不得不满足大众趣味,这样屈服于商业主义就和它本身的平衡社会和引导文化作用相违背,陷入两难局面。

④公共广播电视受政治影响比较大,但各国政府不愿承担其费用,将其推入与私营传媒竞争的商业环境。

导致了它的根本困境。

三)、对策①在不伤害公共广播电视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制作、播出高收视率的节目。

②开发低成本的但适宜公共广播电视的节目,尤其是要更加专注于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与剖析。

③继续保持自己独特的特色,一方面可以提供公共论坛,发挥民主作用;另一方面保证高质量的节目和对文化的促进。

公共台如果为了迎合观众口味,在节目上与商业台趋同,失去自己的特色,最终必然丧失自己的生存空间。

④精简机构,削减不必要的开支。

四)、总之,公共广播电视平衡了整个传播的生态环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优势,虽然目前存在困境,但只要积极采取对策,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BBC在进行改革和调整后又重新焕发青春已经为公共广播电视的发展做出了榜样。

7、早期中国直播电视剧的特点①基本采用直播方式,表演、演出和观赏同步进行②形式上更接近舞台剧③直接从广播节目中引进了串讲的方式以衔接情节④由于电视数量少,直播次数有限,电视剧市场效应不太好8、通俗电视剧是怎样在中国电视上兴盛起来的?①首先一些年轻创作者仿照巴西电视小说的形式,创作了一些成功之作。

②90年代,通俗生活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渴望》的播出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大众文化年代。

③《渴望》的播出,取得了巨大的反响。

政府对此给于高度赞扬,从而打开了媒介通往通俗戏剧的大门。

④90年代初期,尤其是《渴望》的播出后宣泄了动荡的社会情绪,它对精英文化的偏离和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实现了全民的皆大欢喜。

⑤此后,中国逐渐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

电视剧的目光也由此指向了广阔的大众通俗娱乐市场。

通俗电视剧在中国电视上兴盛起来。

9、谈谈美国电视新闻的发展轨迹一)、1945——1952年,这一段时期是美国电视的转型时期此时的美国主要电视网将重心从广播移向电视,电视新闻节目主要是移植广播节目,开始对一般新闻和一些重大事件进行报道。

二)、1952——1960年,是美国电视的大发展时期①几大电视网的竞争十分激烈,这一时期的政治报道居多,比如著名的麦卡锡听证会事件②政治力量开始借助电视新闻传播赢得选举胜利三)、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是美国电视的成熟时期①这一时期三大电视网之间关于记者和主持人存在竞争。

白天的新闻节目增加,晚间新闻延时。

②电视新闻采集设备得到广泛采用③电视新闻和纪录片越来越触及敏锐问题四)、20世纪80年代,电视地位有所下降①这一时段电视新闻内容更为丰富,节目来源更加广泛②电视全天插播新闻,晚间新闻是主力③各大电视网和地方台的竞争主要是新闻④国际新闻焦点从越南转移到中东,国内新闻依旧是灾难、丑闻,听证会10、简述英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史一)、英国电视节目的历史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公开广播的电视剧是BBC播出的《花言巧语的人》。

此后由于战争,电视信号受干扰,直到1949年后,电视开始逐步恢复播出。

二)1950年代,①这一时期奠定了英国许多电视节目形式的雏形。

②开创了演播室专栏③戏剧节目十分受欢迎,以直播为主④独立电视公司加入竞争,推动了BBC的改革,使电视节目更加轻松娱乐⑤首次对政治大选进行实况报道三)、1960年代①这一时期的电视节目主要反映了这个动荡的时代。

②BBC进行了文化改革,播出的节目引起巨大的争议③新闻时事和纪录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④这一时期,政治与电视的关系十分密切⑤戏剧节目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彩色电视的出现推动了戏剧节目的发展四)、1970年代①这一时期的电视节目越来越成熟。

②BBC的新闻节目形势变得越来越轻松非正式③纪录片质量不断提高④戏剧节目形式多样,情景喜剧获得巨大胜利五)、1980年代①这一时期是英国电视节目的黄金时代。

②卫星的安装使新闻时事节目变成即时报道③演播室的讨论节目得到发展,谈话节目的贵宾多是英国皇室成员④出现了日间节目、早餐节目等形式⑤开播了大批全新的娱乐频道,电视节目越来越娱乐化11、简述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轨迹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初期是1958~1966年①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发展还不完善,只能称为新闻纪录电影②特点是主要采用演播室播出形式,风格样式单一,人力少,资源不足③作为政治统治下的宣传工具,教育意味明显④虽然这个时期的纪录片不免带有时代痕迹,却也代表着这个时期电视节目的最高水平。

代表作品有《英雄的信阳人民》,《到农村去》,《中国》二)、1978~1990年,纪录片得到了蓬勃发展①改革开放的提出,给电视纪录片带来了发展空间。

②纪录片走向大众传播,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专栏化的创作倾向。

如《话说长江》在大型系列节目中树立了节目主持人,采用章回小说体的方式,固定栏目,连续播出。

③纪录片观念发生了转变,出现了中国电视界首次和国外合拍的片子——《丝绸之路》④以《迎接挑战》为代表的政论性电视片开掘⑤总之,这个时期纪录片的题材,作品风格、表现手法都有了新的发展,并且形成了画面加解说的拍摄模式。

代表作《望长城》。

三)90年代以后①纪录片向着市场化方向发展,越来越故事化,娱乐化②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纪实类的纪录片。

从内容上,更加关注底层人物和边缘人物的生活。

代表作《流浪的北京》,《远在北京的家》③总之,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开始学着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无论是从选题上还是拍摄手法上都实现了突破,大量使用了同期声、长镜头等国际流行的表现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