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学习享受成长享受生活从“蝴蝶效应” (ButterflyEffect)说起美国气象学家罗伦兹1963年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曾经提过:“一只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的蝴蝶轻拍它的翅膀,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由于蝴蝶的拍翅运动导致周围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四周空气与其他系统也产生相应的变化,一连串牵动大气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气象的改变,气象学家称此现象为“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作为混沌学的代表性学说,被广泛运用在自然科学,同样也被运用于社会科学。
究竟是什么因素左右了孩子和我们的未来?是不是每个人生命中都有类似的“蝴蝶效应”?一个微小的动作,一次无意的选择,或许会改变人的一生,这绝不是夸大其辞。
人除了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外,很多情况下,都是在不断地选择。
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选择上什么样的学校;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面对眼前的众多事情,选择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选择什么样的高考志愿;选择什么样的工作;选择什么样的恋爱对象……故事: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
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
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
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
人生可以平淡,但不可以无味。
自己要不要让自己去享受学习之乐,是自己可以选择的。
学习为了什么?(发大财?娶美女?假如你有了万贯家财,你还会选择学习吗?)从古至今,有关学习的话题数不胜数。
人都有惰性,所以,在大多数人看来,学习成了一种很苦很累的劳作,而只有少数人在锲而不舍地追求。
故而,在我们的印象中,“十年寒窗”、“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等等等等,无不透露出一个“苦”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种心态的目的性是十分明确的。
学习不是为了获取知识,不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而是为未来获得物质享受在打基础。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动人心弦的、流传千古的古代优秀诗文,没有一篇是在仕途上青云直上者写成的。
恰恰相反的是,正是那些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人生饱经沧桑的人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蒲松龄、龚自珍无不如此。
他们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满足了他们的精神追求。
绝大多数人们读书的出发点只是为了享受取仕后的快感,而并非学习本身,否则,范进中举后就不会发疯了。
他们属于是以一种主动的心态去学习,但却是在被动的获取和接受知识。
他们无法真正享受学习。
《泰坦尼克号》中的男主人公有句名言——“Enjoy every day”,即“享受每一天”,可谓一语道破生活的真谛——只有把生活看作一个享受的过程,才能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
回首米卢率领中国国家对进入世界杯决赛圈,又何尝不是得益于“快乐足球”的理念呢?试想,如果能把学习看作一个享受的过程,那么效率是不是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都知道,当今的世界处在知识与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只要稍微的松懈一下神经,就可能被飞速发展的各种新的知识与信息给留下一站,你必须下力气追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履,所以说外部世界与环境已经在迫使我们不停顿的学习,学习,再学习!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转换一种心态去对待学习呢?与其不得不接受倒不如愉快地去接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当我们把无奈与被动转变为喜欢与主动的时候,事情就会完全不同,你就能发现其中无穷的奥妙与乐趣。
什么是学习的享受?过程和结果哪一个更重要?人生是从出生就已经开始了。
人活着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
让孩子坚信: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路,是无限的宽广;人,则充满无限的可能!除非尝试,否则没有人知道自己究竟能够成就什么?不尝试就不知道你能做什么?让孩子尝试成长吧!什么样的结果才是教育的成功?科学、正确的人才观究竟是什么?是考上北大、清华?是留洋?是找到好工作?还是其它?故事:《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前途了吗?》一个作文题:《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前途了吗?》绝大多数文章都是列举自学成材的名人,只有一篇文章的结尾处使用了一个比喻。
“考取了大学,好比乘上了公共汽车,可以使你比较轻松的达到目的地。
然而,毕竟是人多车少,车票很不好买,幸运者是少数。
买不上车票怎么办?坐在原地嚎啕大哭吗?那无济于事。
找一根绳子‘自挂东南枝’吗?唯一正确的做法是:坐不上汽车骑摩托车,没有摩托车就骑自行车,如果连自行车也没有,那就坚持步行吧,一步一步地慢慢地往前走,虽然慢一些,但,同样可以达到目的地。
”生命的最高境界,再没有比找到自己独特的天赋,并尽情地发挥更棒的事了。
故事:《每个孩子都有一座天堂》有三个这样的孩子: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曾经还遭遇到退学的命运。
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的眼中,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
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所有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
这三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
每个孩子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我们不能发现它,那是我们还缺少一双智慧的眼睛。
为了学业而奋斗、拼搏、吃苦是一种高尚的享受。
考试,甚至高考的成功仅仅是学习厚积薄发的一种回报而已。
学习是要吃苦的,是要能忍得住板凳上、台灯前的寂寞。
学习就是学习,学习不是娱乐,没有哪一种学习方法能让你像看美国大片似的学到博士。
这是自然规律。
要学会在勤奋求学的过程中体味到幸福感、充实感,这就是学习的享受。
享受学习的前提是提高效率!同样一项学习任务,有的同学10分钟能完成,有的同学20分钟完成,有的同学甚至会搭上半天。
为什么?搭上半天的同学会有享受学习的快乐吗?1、尊重学习时间才能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故事:《把握每一分钟》著名教育家班杰明曾经接到一个青年人的求教电话,于是与那个向往成功、渴望指点的青年人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等到那位青年人如约而至时,班杰明的房门敞开着,眼前的景象令青年人颇感意外——班杰明的房间里乱七八糟、狼藉一片。
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
”班杰明一边说着一边就把房门关上了。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班杰明又打开了房门,并热情地把青年人让进客厅。
这时,青年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里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刚刚倒好的红酒,在淡淡的香水气息里还漾着微波。
可是,没等青年人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班杰明讲出来,班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道:“干杯。
你可以走了。
”青年人手持酒杯一下子愣住了,既尴尬又非常遗憾地说:“可是,我……我还没向您请教呢……”“这些……难道还不够吗?”班杰明一边微笑着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轻言细语地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
”“一分钟……”青年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了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班杰明舒心地笑了。
青年人把杯里的红酒一饮而尽,向班杰明连连道谢之后,开心地走了。
其实,把握好了生命中的每一分钟,也就是把握了理想的人生。
学习时间,就必须专心学习,既不允许离开座位,也不允许干任何杂事,例如喝水、上厕所、找本子、灌墨水等等,大人有事也不能打搅孩子,要等学习时间结束再说。
特别要培养孩子“学习时间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
德国神童威特的父亲就是用这种办法来培养孩子尊重学习时间的习惯的。
在威特学习的时候,即使来了客人,威特的父亲也会说:“威特正在学习,请你等一等吧。
”哈佛女孩刘亦婷同样习惯于学习时间不干其它事情。
在她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大人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刘亦婷认清客人的确是父母的朋友后,把客人请进了家门,还给母子俩冲了两杯酸梅汤解渴。
玩了一会儿,刘亦婷写日记的时间到了,她就请阿姨自己看书,请小朋友玩她的建筑模型,自己却坐在书桌前写起日记来了,而且写的就是刚刚发生的这件事——来客人。
2、积极休息。
专心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像小学高段,以40分钟左右作为一个学习时段,40分钟一到,就该休息5-10分钟。
休息时间过长,不利于孩子在下一个学习时段迅速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学习上;休息时间过短,也不利于孩子解除视力和脑力的疲劳。
休息时间必须离开座位,做一些不剧烈的体育活动,或干那些学习时间不许干的杂事。
休息时也不宜懒洋洋,以免影响学习时的精神状态。
休息就是活动!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都要做到“动静结合”,如在校的课间十分钟,坚持不在教室里赶作业,而是应该想方设法地用于活动。
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有一个习惯——课间跑楼梯,从小学一直跑到高中。
这个习惯为她在繁忙的学习生涯中挤出了不少锻炼时间,不仅升重点中学时考800米长跑不在话下,高三最紧张的时候,她还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夺得了女子400米跑的冠军,差一点就刷新了学校的该项记录。
(结合我班校运动会成绩和学生身体素质差谈些体会。
)3.学习和成长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让孩子自己掌握自己。
什么时候学习,学习多长时间;什么时候休息,休息多长时间,都该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然后按自己的时间表来执行。
应该由他自己自觉地把学习搞好,家长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
成长过程不能替代,家长、老师得学会“偷懒”!4.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同样的错误绝不犯第二次!要学会正视错误。
不少的孩子同样的错误会犯很多次,比如学习词语,抄写时错,订正了;听写时又错了,又订正了;考试时还会错。
对于这样的孩子,可建议他准备一个“改错本”,用对错对照的办法专门记录各种错别字,以便集中复习,巩固改正的效果。
5.学习的成功=50%的学习方法+40%的努力程度+10%的智商。
是天赋重要,还是学习方法重要?是下苦功夫重要,还是会学习重要?现代认知心理学给这个公案做了定论:苦功夫胜过天赋,会学习更胜过苦功夫。
过去曾经流行一种学习公式:学习的成功=99%的汗水+1%的天赋,其中并没有方法的地位。
但是最近有人却提出一个新公式:学习的成功=50%的学习方法+40%的努力程度+10%的智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