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7.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一节概述一、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文学(一)文艺复兴1 、概念——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与文学的复兴”。

它是14世纪到17 世纪初发端于意大利后、波及全欧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古典文学和学术的复兴,其二是指艺术的复兴。

它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

它使欧洲继古希腊罗马之后出现了第二次思想文化的高峰,对欧洲及世界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条件(1)变异的社会经济条件:地中海沿岸城市的兴起,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与既有的封建式生产关系和宗教迷信思想产生尖锐的冲突。

资产阶级在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迫切需要冲破封建、宗教思想的束缚,建构崭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文艺复兴运动应时而生。

(2)文化背景——诸种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为文艺复兴运动创造了条件。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有文化上的深刻动因。

诸种文化的融合、碰撞是导致文艺复兴新文化产生的更独特和直接的原因。

首先,在中世纪,虽然宗教文化占主导地位,但是始终存在着宗教和世俗两种文化的冲突。

世俗文学中的民间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以鲜活的人性和世俗生活情趣显示了无比强劲的生命力,淡化和冲击基督教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对人们心灵的禁锢,而其中对个性和自由意志的追求,颠覆了封建专制思想对人们精神的奴役。

这些都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精神的变革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其次,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直接文化动因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被重新发现。

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拜占庭,许多希腊罗马典籍散失在外,古希腊罗马文化由此在欧洲重见天日。

作为欧洲文化与文学源头的古希腊罗马进步文化,包含着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积极乐观精神。

这种文化促使人们对基督教信仰产生动摇,新兴的资产阶级正是看到了这其中许多可以与封建神学相抗衡的积极因素,一时间,收集、整理、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形成热潮。

一些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打出“回到希腊去”的旗号,声称要把久被淹没的古代文化“复兴”起来,使之“再生”。

“文艺复兴”由此而得名。

其实,“文艺复兴”并非指重建奴隶制的文化,而是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的宗教意识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3)自然科学与哲学思想背景哥白尼等人的天文学、波义耳的化学、哈维的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成就动摇了神学根基,培根等人的唯物主义哲学为人们认识自然提供了新的方法。

(4)人的大发现。

上述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人们对自然、社会、自身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4 世纪的“黑死病”(鼠疫),1348 欧洲死了2500 万人。

在此过程中,人们由死亡体验升华出对生命的珍重。

这些都最终导致了“人的发现” -----人的自我意识大觉醒。

人的觉醒是文艺复兴运动最直接的思想文化原因。

2、文艺复兴运动的方式:一是“文艺复兴”,即复兴古代文化学术。

“文艺复兴”西方解释一般是“古典学术的再生”,汉语翻译习惯以“文艺”代替“文化”或“学术”。

这实质是一场文化革命,复兴古代文化不是复古,而且借旧瓶子装新酒,借古代文化中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思想,以及文艺作品中普通人性、现世生活的人本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来反对宗教唯心主义和禁欲主义。

二是宗教改革,以德国、瑞士等地最强烈,教会是最大最顽固的封建堡垒,尤其在思想方面。

宗教改革不仅使许多地方脱离了罗马教庭的控制,其新教教义更有利于人的解放自由和资本主义发展。

如路德的“因信称义”,加尔文的“预定论”等。

(“因信称义”:人要想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律法和礼仪,而在于对上帝的信心,不在于个人的功德或善行,而在于上帝给人的恩赐。

人只有信仰耶稣基督的救赎才能被上帝称为义人,只有凭借耶稣宝血的祭献,才能与上帝重新和好,并最终得到上帝的拯救。

它强调由于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奇功,人神之间的阻隔已经排除,使上帝在人还是罪人的时候就同意接受他们。

它还特别强调信徒凭借信仰就可直接同上帝心灵交通,而无须以主教或神父作中介。

“预定论”:人只能靠神的恩典,而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拯救。

人能否得救,并不是由教会决定的,而是由上帝决定的。

)3、文艺复兴运动的意义: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教会、贵族)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第一次大较量,冲击了教会的绝对统治地位,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和发展。

促进民族和人的觉醒意识,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

恩格斯称这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和变革”。

(二)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us"(人类的)或者"humanitas"(人类性)。

它的基本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与神学相对立的人文科学,即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伦理、哲学和自然科学等。

这是就当时先进思想家们从事文化活动时所研究的对象而言的。

二是指关于“人”的学说,这是就研究人文学科的学者们在各个文化领域中所贯彻的基本思想而言的。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

它同基督教思想在一切重大问题尖锐对立,是全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

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1、用人性反对神权,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2、肯定现世生活,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3、反对蒙昧主义,强调发展理性,讴歌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建立统一强盛的民族国家。

二、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征人文主义文学既表现了以人为本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对以神为本的基督教文化的反抗与冲击,又把两种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后世欧洲文学的基本精神。

人文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表现在:(1)人本主义的文化精神与文学主题:人文主义文学否定了中世纪以神性奴役人性的反人道思想,复活了古希腊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创造,肯定现世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以此为核心形成全新的文学主题: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迷信,以个性解放反对专制权威,以现世生活反对来世思想,以世俗情感反对禁欲主义。

(2)写实与幻想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人文主义文学摒弃了中世纪文学“梦幻、寓意、象征”的表现方法,提倡摹仿“自然”,以写实手法描写现实人生。

同时,汲取古希腊罗马文学和中世纪民间文学、骑士文学中浪漫主义因素,形成科学而典范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崭新的文学体裁:人文主义文学发展了既有的抒情诗、叙事诗、散文、悲剧、喜剧等文学体裁,使之趋于完善。

同时,又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如十四行诗,框架式小说,流浪汉小说等。

(4)鲜明的民族特色:人文主义文学发掘中世纪开创的本民族文学传统,开始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学特色。

最显著的表现是:对民族语言的提炼和运用,使脱离口语的拉丁文束之高阁,不再成为独霸文坛的唯一表述工具,各国文学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民族风格。

三、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发展概况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并存着三种文学,即人文主义文学、民间文学和封建文学。

人文主义文学占据主流地位,其巨大成就带来了欧洲文学史上一个新的繁荣时期,成为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大致分作三个阶段:早期(初期,14-15世纪)、发展时期(中期,16世纪上半叶)和繁荣时期(后旗/晚期,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叶)。

早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中心在意大利,但丁的作品是最初的萌芽,代表作家有彼特拉克、薄伽丘等人。

这一时期创作的基本主题是抨击禁欲主义,肯定现实生活,歌颂男女爱情。

主要成就在小说和诗歌方面。

发展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中心在法国,当时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多次入侵意大利,掠夺大批文化珍品,客观上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

代表作家有“七星诗社”、拉伯雷、蒙田等人。

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主题是突出人类理性创造的奇迹,歌颂爱情,拥护王权,反对天主教会,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阶级性。

主要成就在诗歌、长篇小说和散文方面。

繁荣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中心在西班牙和英国,代表作家是塞万提斯、维加、莫尔、斯宾塞、大学才子派、莎士比亚、培根、本·琼生等人。

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主题由反封建伦理道德、反教会禁欲主义、反神权垄断过渡到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带来的社会灾难,突出对理性的乐观信仰出现危机,以及对人自身矛盾和有限性的深刻认识与反思。

主要成就在诗歌、散文、戏剧和长篇小说等方面。

文艺复兴时期各国文学发展概况如下:(一)意大利文学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意大利出现了文学艺术的先驱人物——文艺复兴“三杰”(“意大利文学史上的三颗巨星”):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

1、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诗歌之父”、意大利“人文主义之父”,“文艺复兴之父”、近代爱情诗的始祖、欧洲近代抒情诗的开创者、“第一个人文主义者”、“第一个近代人”、第一个有知识分子之称的人,曾获“桂冠诗人”称号,他成功地革新了十四行诗,因而又有“十四行诗的鼻祖”和“诗圣”的美名。

彼特拉克生于佛罗伦萨,早年旅居普罗旺斯多年,曾漫游法国、弗兰德斯和莱茵河流域。

他喜欢搜集希腊、罗马古籍抄本,研读罗马著名作家的著作,欣赏西塞罗和维吉尔,认为他们是古典学问的“两只眼睛”。

他的著作大部分用拉丁文写成,而他最优秀的作品是用意大利文写的抒情诗集《歌集》。

《歌集》是中世纪以来对世俗爱情进行正面歌咏的优秀抒情作品,主要写诗人自己与劳拉的爱情,分为“圣母劳拉之生”和“圣母劳拉之死”两部分,抒发诗人爱的幸福与失恋的痛苦,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无法克制对劳拉的强烈感情,另一方面又不能与宗教、传统等决裂,因而对自己的爱情产生一种负罪感,心灵无法安宁。

《歌集》中的劳拉形象不同于贝阿德丽采,劳拉具有世俗的人性美,而贝阿德丽采只具有抽象的神性美。

彼特拉克的诗继承了普罗旺斯抒情诗和“温柔的新体”诗派的传统,克服了抽象和隐晦的寓意,一反中世纪诗歌的神秘出世思想和精神恋爱倾向,大胆抒发对人间女子劳拉的真挚爱情,表现出对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基础上的近代爱情的追求,使爱情诗与生活更加接近,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念。

《歌集》在艺术上使十四行诗达到完美的境地,因而十四行诗又被称为“彼特拉克诗体”。

在修辞手法上,彼特拉克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比喻——诡谲大胆、善于夸张而又贴切的比喻,即“彼特拉克奇喻”。

例:“我没有得到和平,/我的一切战争都已结束;/我既害怕又希望,/我既燃烧又在冰窟中冻僵。

”(表现受相思折磨的恋人的内心狂热与冰冷的矛盾)2、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人文主义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