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线损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浅谈线损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348
7
2009FORUM
浅谈线损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 彭洋 刘滕美子 黑龙江哈尔滨电业局太平供电局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09) 07-348-01
摘 要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家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反映到供电企业就是狠抓线损工作,降低线损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本人结合多年在供电企业的工作经验,介绍了线损的组成和分类,并浅谈一下线损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关键词 线损 技术 管理
线损是国家考核电力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经营技术指标,也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它与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相连。

线损的高低反映了电网的经济运行状态、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线损不单影响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它还造成社会能源的浪费,所以研究降低线损、如何更好地进行线损管理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电力企业通过采用各种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把合理线损以外的电能损耗降下来,是电力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

目的就是把不该损失的电能转化为效益,多供少损。

下面通过对线损的组成和分类的介绍,谈一谈降低线损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

一、线损的组成
线损组成包含固定损失、可变损失和其它损失。

固定损失一般是不随负荷的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损失是随着负荷的变动而变动,当电流越大时损失越大,电流越小时损失也就越小;其它损失又称不明损失,一般是由于计量装置本身的误差或故障、营业工作中的漏抄或错抄、用户的违约用电和供售电量抄表结算时间不对应等情况造成的。

二、线损的分类
供电企业的实际线损可分为管理线损和技术线损两类。

所谓管理线损一般是指因计量设备误差、电网元件漏电和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电能损失。

技术线损一般是指正常线路上的电能损耗。

三、降低线损的管理措施
1.严把抄、核、收关,规范制度,填补营业工作上的漏洞 对电能表实抄率、抄表的差错率进行一定的考核,同时为保证各项工作如期规范完成,按计划更换新型电能表,还需规范计量管理制度、按计划送检制度和现场校验等制度,填补营业工作上的漏洞。

2.分散补偿和集中补偿相结合的补偿原则来加强无功管理,提高电压质量和力率
3.加强组织领导,切合实际下达线损率考核指标,制定降损经济责任制
供电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线损指标,按台区、线路结合实际
情况把指标分解到各个台区、线路,将指标层层落实到降损人员,实行分级控制,各负其责制度。

实行严格考核,按月根据降损人员完成的实际线损率情况兑现奖金。

合理的线损率指标可以充分调动降损人员的工作热情,以防挫伤降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如期完成。

4.定期召开线损分析会,有针对性的组织营业普查 供电局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线损分析会,主要是对一个月以来的线损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线损率的升降原因,然后有针对性的加大力度巡视检查。

经常开展以查偷漏、查电能表接线、查电流互感器变比等为主要内容的用电营业普查工作。

对降损效率高的线路和台区,总结优秀的治理经验并推广到其它的高损线路和台区的降损工作中去,以提高供电局的整体降损效率。

四、降低线损的技术措施 1.合理选择导线截面
优先按照经济电流密度来选择,用大主干线段的导线截面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配电网络中主干线段的电能损失。

2.合理选择电源点
为了提高供电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在低压电网的设计上要重视电源点的位置,将其选择在负荷中心,部分地区要采用短半径、小容量的方式进行配置。

3.提高功率因数
用无功补偿的方法提高功率因数,正确选择补偿方式,合理选择补偿位置。

4.选择节能型配电变压器,并合理选择容量,同时加强高耗变压器的更新和改造工作,确保变压器的经济稳定运行
5.加强输配电线路及低压线路的改造工作,减少线路损失 提高电力线路的绝缘等级。

推广使用绝缘架空线,减少发生电流泄漏事故。

进入21世纪,煤电能源的无谓消耗异常严重,这以使我国能源面临日趋紧张的局面。

降低线损成为电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

尤其是在市场化运行的今天,线损关系到电力企业的兴衰,并和每一位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相关。

如果电力企业还停留在粗放管理的水平,轻视线损工作的重要性,那必将导致窃电行为泛滥,电能大量流失,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受到严重损失。

本人结合多年在供电部门工作的经验,清醒地认识到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大潮中,线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

本文在介绍线损的组成和分类的基础上,主要提出了降低线损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以和同行们共同探讨共勉,相信本文对电力部门的降损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万方数据
浅谈线损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作者:彭洋, 刘滕美子
作者单位:黑龙江哈尔滨电业局太平供电局
刊名:
中国商界
英文刊名:BUSINESS CHINA
年,卷(期):2009(7)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onggsj200907261.aspx。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