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鉴赏复习目的:了解古诗形象的类型。
掌握鉴赏形象的方法。
掌握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思路。
形象类型人(1.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人物形象鉴赏(一)常见问题模式: 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有怎样的情感?(二)鉴赏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1、知人论世2、关注背景。
3、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4、抓诗中所写景物。
(三)答题步骤1塑造了怎样的形象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3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有什么意义。
例1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寒冷、寂静(或:冷峭)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
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方法一: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例2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分析“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还要了解“老马识途”这个典故。
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
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
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方法二:抓住动作,运用联想,体悟感情,定格形象例3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试简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中度节而思念家人的游子形象。
(要点一)“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
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要点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
“还应说着远行人”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
(要点三)例4 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chuílún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的。
特点: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面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例5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方法三: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例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试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
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
例7 题葡萄图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
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
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
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人物形象鉴赏题答案组织(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例8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①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②。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③!【注解】①关河:此指大散关、渭河一带。
何处:不知何处。
无踪迹可寻之意。
②“胡未灭”:用《汉书·霍去病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语意。
③“此生”三句:天山:这里代指西北边境前线。
沧洲:水边陆地,常指隐士居住之地。
这里指陆游退隐所住的镜湖之滨。
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1.形象是什么?2.结合诗句讲解3.形象的意义?)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例9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1、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
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
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扩写,不合要求)2、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
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解答不具体,答非所用)3、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
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不是本诗所表现的)4、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
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
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准确)例10 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简析下面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个思念远在边关的闺中少妇形象。
时值春日,黄莺鸣叫,女子被叫声吵醒而不得与丈夫在梦中相会。
写出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和战争给妇女带来的痛苦。
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实战高考1、【2011年四川卷】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补充注释】1、溪: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经余杭、杭州、湖州等地,进入太湖。
2、庵:智老所居。
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
3、禅伯:形容智老精于禅学。
4、栅:天经所居。
亦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
5、儒先:形容天经精于儒学。
固穷:安于穷困,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6、纶巾鹤氅: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这里比喻诗人是雅人。
纶巾,用丝带做成的头巾。
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
7、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鉴赏】公元1136年(宋高宗绍兴六年)旧历二月,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怀念对岸的两位朋友天经和智老,因而写下这首诗。
开篇写时间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意。
但笔意至此,先出一折,从自己写起。
安于贫贱,甘于淡泊,在吟诗作赋的生涯中,看到杏花春雨又送来一个春天,心中充满了顺适之感。
自己如此,友人也是一样。
所以下面写到禅伯之多病,儒先之固穷。
实则写己即写友,写友即写己,二者交相为用,互为生发,以见出心灵的相契,见出溪涨思友的心理依据。
有了前面的铺垫,末二句就顺理成章地踏上了访友的路途。
至于见到友人后的情形,却全都忽略了,留给读者自己去想像。
但作者另有一诗题为《与智老天经夜坐》:“残年不复徙他邦,长与两禅同夜釭。
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天窗。
”其中对雨夜谈禅的描写,正可与此诗互相补充。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是陈与义的名句,这一联诗人观赏杏花,以诗自娱,以自然清新的笔触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却并未道出诗人是喜是悲,是苦是乐,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⑴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2、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解读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
联系第三句诗对道路坎坷的交代,注释中对写诗背景的交待,可看出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被贬后不避坎坷、超脱旷达的形象。
3、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①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①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
诗人来谷口招邀朋友却不见人影,也就是说郑鄂这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场,因此作者也就不是正面描摹。
对郑鄂的形象展示主要是通过对他所隐居的环境的描摹而烘托出来的。
因此,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要从景物描写入手。
谷口山花欲燃,高树接天,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隐居在此处的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恬淡闲适的隐者了。
而将“衣裳与枕席”喻为“山霭碧氛氲”就更显现出郑鄂的高雅闲适。
答题时,既要有对环境场景的分析,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或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