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2017届高三地理第一模拟考试
下图为某城市公交停靠站班次车牌。
据此回答1~2题。
1.右图中四个公共汽车站中线路数量多的最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公共汽车站中线路数量多可直接反映
A.人口流量大 B.工业发达
C.交通速度快 D.城市化水平高
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地区工业化进程。
下图表示某国1960—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及其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所示的四幅图中,符合该国就业人口总数变化特征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国最可能是
A.美国 B.中国 C.巴西 D.日本图中甲地葡萄品质优良,是秘鲁国酒--皮斯科酒的生产原料。
近年来,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读图,完成5~6题。
5.该区域葡萄酒酿造厂最佳选址应为
A.原料丰富的甲地 B.水质优良的乙地
C.交通便利的丙地 D.市场广阔的丁地
6.葡萄种植规模扩大受到很多专家反对,反对者的理由最可能是
A.导致水土流失 B.冷藏储存费用高
C.距离市场远 D.加重下游荒漠化
读甲、乙两河间地形及地质剖面图。
完成7~9题。
(注:隔水层即不透水岩层)
7.可能与M地层岩石性质和形成时代一致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若N与④都是岩浆活动的结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岩浆活动比④早 B.N与④两者形成时间相同
C.N顶部与④顶部形成的岩石特点相同 D.N下部与④下部形成的岩石特点不同
9.在甲、乙两河间的黄土地上植树造林后,假设该地年降水总量未变,则:
A.甲、乙两河丰水期水位变高 B.地下水补给河水的水量增加
C.甲、乙两河年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D.两河含沙量都有所增加
2014年1月3日我国雪龙船为救援饿罗斯南极科考船被困,雪龙船一侧被冰山和多年冰山阻挡;另一侧洋流叠加持续大风导致当年海冰汇集堆积。
l月7日雪龙船脱困。
下图示意1月7日18时雪龙船附近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中各天气系统围绕南极做同一方向移动,据此完成10~11题。
10.导致雪龙船1月7日脱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该期间:
A.风向突变,风力强劲,使船体周围海冰移动
B.日地距离近,气温升高,船体周围海冰融化
C.有暖流经过,船体周围海冰融化
D.通过改造船体结构,破冰能力提升
11.推测雪龙船1月3日被困的影响因素是:
①自东往西的南极环流②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③受L1、L2经过时大风的影响④受H1大风的影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③
二、综合题
3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2分)
材料一雅安有“华西雨屏”“雅州天漏”之称,年降水日数多在200天以上,有70%以上发生在夜间,很多时候雨从入夜开始飘落,天明即云散雨收。
材料二雅安鱼是高原山区特有的品种,又称“丙穴鱼”,产于青衣江(雅安段)周公河,品质优越。
喜栖在水质清新、水中拥有充足溶解氧、具有沙砾地质的冷水溪流中。
最适生长水温为18~22℃。
低于8℃或高于24℃,食欲减退,生长减缓。
材料三下图为四川盆地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布图。
下表为雅安气候资料统计。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分析雅安降水量大且多夜雨的原因。
(8分)
(2)评价该区域水能开发的自然条件。
(6分)
(3)结合材料,从自然条件分析雅安鱼生活环境的优越性(8分)
3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材料一乍得湖位于非洲中北部,地处撒哈拉沙漠南缘,湖面海拔281米,平均深度1.5米。
乍得湖属于内流湖,水位常随季节变化,湖面伸缩性也很大,但湖水却是淡水。
人们对这种现象感到迷惑不解,后来科学家发现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乍得湖东北部有一最低处海拔是155米的盆地。
材料二乍得湖是一个国际湖泊,有3000多万人靠乍得湖为生。
乍得湖也是世界上盛产螺旋藻的三大天然湖泊之一。
营养、温度和光照是影响螺旋藻生长的重要因素。
材料三乍得湖地区略图和不同年份同一时段乍得湖面积变化示意图。
(1)分析乍得湖水位随季节变化特点及成为淡水湖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分析乍得湖盛产螺旋藻的有利自然条件。
(4分)
(3)分析乍得湖近几十年来水产业规模不断缩小的原因。
(6分)
(4)你是否赞同乍得湖居民扩大螺旋藻生产?请说明态度并表明理由。
(6分)
三、选做题
42.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昭平县是地处桂东山区的贫困县。
昭平春茶有“中国大陆早春第一茶”美誉,昭平县城也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城镇”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县城"等称号。
2013年,昭平县提出了“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发展战略。
下图为广西昭平县位置(图中虚线内区域)及周边公路交通运输网示意图。
结合材料指出昭平县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和创建“特色旅游名县”的具体对策。
43.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随着电子产品换代速度加快,报废或“被报废”的各类计算机、手机、家用电器等电子垃圾增量惊人。
自2003年起,中国每年至少报废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电冰箱、500万台洗衣机、500万台电脑及上千万部手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子垃圾生产国,对我国的环境质量形成极大的威胁。
简要分析我国成为“电子垃圾生产大国”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