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个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

七个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


精选
5
二、狂犬病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 致,以侵犯中枢神精经系统为主的急 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人狂犬病通常由 病兽以口咬伤方式传给人。临床表现 为特有的恐水、恐声、怕风、恐惧不 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病死 率 100% ,潜伏期长短不一, 5 日 至 19 年或更长,一般 1-3 个月。
精选
16
切断传播途径:
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深入开展 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 工作,搞好“三管一灭”(粪便管理、 水源管理、饮食卫生管理和消灭苍 蝇)。养成良好卫生饮食习惯,坚持 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 洁食物等。
精选
17
提高人群免疫力: 易感人群可采取预防接种伤寒菌苗。
降。尤其在实施计划免疫后,发病率的下降更为 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计划免疫前的 1978年相比,发病率与死亡率降低了95%以上。
精选
4
如何预防
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麻疹传 播的有效手段,经多年的使用实践证实, 我国麻疹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均较好。 目前,我国针对儿童的麻疹疫苗免疫程序 为接种两针次麻疹成分疫苗,初种年龄为 8月龄,复种为18~24月龄,每次接种剂 量0.5ml,使用的疫苗种类有麻疹-风疹联 合疫苗、麻疹-腮腺炎联合疫苗、麻疹-风 疹-腮腺炎联合疫苗、麻疹疫苗。
精选
3
麻疹是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之一,出疹前后5天 内可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
播,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亦可以传播本病。人
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在实施麻疹疫苗接种前,
几乎每个儿童难以幸免麻疹病毒的感染,每隔两
年就会发生一次麻疹流行,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主 要疾病。1965年,我国开始广泛使用疫苗,麻疹 流行强度大为减弱,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下
精选
13
四、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 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 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 核病。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 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有人 类以来就有结核病。
精选
14
பைடு நூலகம்
五、伤寒副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 统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 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终年均可发病,但 以夏秋季为多,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精选
18
六、疟疾
由按蚊传播感染疟原虫而引起的一种 寄生虫病。一般有间歇性发冷、发热、 出汗的临床表现,有时还会引起脾肿 大和贫血。重症疟疾患者可引起脑、 肝、肾等脏器损害,并可引起循环系 统、呼吸系统、甚至多系统功能衰竭。
精选
19
传染源:
疟疾现症患者或无症状带虫者,其血 液中具有配子体者便成为传染源。
七个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
X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XXXXX
2011年11月24日
精选
1
七个重点传染病
麻疹
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肺结核
伤寒副伤寒
疟疾
甲肝
精选
2
一、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出 疹性疾病,发病早期症状有发热、结膜 炎、流涕、咳嗽等,第3~7天开始红 色斑疹,首先见于面部,而后遍及全身, 持续4~7天,皮疹消退后有时有糠皮 样脱屑。婴儿和成人发病比儿童严重, 常见并发症包括中耳炎、肺炎、喉气管 支气管炎、腹泻和脑炎等,特别当伴有 营养不良时,常常引起并发症死亡。
精选
20
传播媒介:
全球400多种按蚊中,有67种可自然 感染疟原虫,而在疟疾传播中起重要 作用的只有27种。我国有按蚊50多 种。
精选
21
人群易感性:
免疫力是因素之一,无免疫力或免疫 力低的人群易感性较高,新迁入疟疾 流行区的缺乏免疫力的人群比较容易 发生疟疾暴发性流行。
精选
22
七、甲肝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 (HA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经 粪口传播途径感染,即由病人的潜伏期或急 性期粪便、血液中的甲肝病毒污染水源、食 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 传播。甲肝病毒对各种外界因素有较强的抵 抗力而能长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通过各 种污染物品(手、日常用品、衣物、被单等) 以及水和食物传播,也可经苍蝇携带而传播。
精选
6
传染源:
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
源,家畜中以犬为主,其次是猫、猪 和牛马等;野生动物如蝙蝠、狼、狐 狸等。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 犬。一些貌似健康的犬唾液中可带有 病毒、带毒率可达 22.4% ,也能传 播狂犬病。
精选
7
传播途径:
病毒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 毒犬的唾液,经各种伤口侵入,少数 可在宰杀病犬、剥皮、切割等过程中 被感染,蝙蝠群居洞穴中的含病毒气 溶脑也可以呼吸道传播。
精选
23
精选
24
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和副伤寒 丙三种,分别由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和副 伤寒丙型沙门菌引起。
精选
15
如何预防
控制传染源:
隔离治疗患者至体温正常后 15 天,或每 隔 5 天作粪便培养 1 次,连续 2 次阴性, 患者的大小便、便器、食具、衣服、生活 用品等均须消毒处理。饮食从业人员定期 检查,及时发现带菌者。带菌者应调离饮 食服务业工作。慢性带菌者要进行治疗、 监督和管理。接触者要预防服用氟哌酸或 复方新诺明,并进行医学观察。
精选
8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精选
9
三、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 是由 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 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 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 染病之一。
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
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
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属于
血液传染病。
精选
10
如何预防
控制传染源: 包括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但传 染源是易感家畜,尤为幼猪,要 搞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人畜 分开。
精选
11
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采取防蚊、灭蚊措施,包括 灭越冬蚊和早春蚊,消毒蚊虫孳 生地,防蚊用蚊帐,驱虫剂等。
精选
12
保护易感人群:
主要通过疫苗的预防注射提高人 群特异免疫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