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禹州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九年六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2)第一节市域概况 (2)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成效 (3)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4)第四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6)第五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7)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任务和目标 (8)第一节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8)第二节战略任务与定位 (10)第三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0)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3)第一节农用地结构调整 (13)第二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15)第三节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16)第四章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8)第一节优化生态用地布局 (18)第二节优化农用地布局 (19)第三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28)第四节优化基础设施及其他建设用地布局 (47)第五章耕地保护与粮食核心区建设 (49)第一节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49)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50)第三节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 (50)第五节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51)第六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53)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53)第二节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 (54)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54)第四节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54)第五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55)第七章土地用途管制分区 (58)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区 (58)第二节一般农地区 (59)第三节林业用地区 (60)第四节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60)第五节独立建设用地区 (60)第六节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 (61)第七节风景旅游用地区 (61)第八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62)第一节积极推进农用地整理 (63)第二节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 (64)第三节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65)第四节土地整理开发补充耕地规模 (67)第五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金供需 (68)第六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障措施 (68)第九章乡镇土地利用规划 (69)第一节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依据 (69)第二节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 (69)第三节乡镇规划指标的分解与落实 (70)第四节乡镇土地利用调控原则 (73)第十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74)第一节构建稳定的土地生态环境基础 (74)第二节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75)第三节预防和减轻开发建设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76)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7)第一节实现规划的科学与实用相统一 (77)第二节完善规划实施的执法监察机制 (78)第三节强化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机制 (78)第四节建立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机制 (79)第五节广开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渠道 (80)第六节建立规划实施的技术保障体系 (81)前言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做好上轮规划实施评价和科学预测新一轮规划用地需求的基础上,禹州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许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要求,组织编制了《禹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全面分析了禹州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明了全市土地利用战略构想、总体目标和完成总体目标需着力开展的各项工作,制订了各类用地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是规划期内禹州市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及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
规划范围为禹州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火龙镇、顺店镇、方山镇、文殊镇、神垕镇、鸿畅镇、梁北镇、古城镇、无梁镇九个镇;朱阁乡、苌庄乡、花石乡、鸠山乡、磨街乡、张得乡、小吕乡、范坡乡、褚河乡、郭连乡、山货乡、浅井乡、方岗乡十三个乡;颍川办、夏都办、韩城办、钧台办四个街道办事处,土地总面积1469平方公里。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第一节市域概况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颍河上游。
市区东北距郑州市80公里,东南距许昌市36公里。
市域东与许昌、长葛接壤,西与登封、汝州毗邻,南与襄城、郏县交界,北与新郑、新密相连。
全市跨东经113゜03′至113゜39′、北纬33゜59′至34゜24′之间。
东西长约55公里,南北宽约47公里,土地总面积1469 平方公里。
辖13个乡,9个建制镇和4个办事处,共654个行政村,2005年全市总人口119.73万人,城镇化率为23.97%。
国内生产总值145亿元,在河南省110个县(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名列第6。
禹州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均属淮河水系。
禹州市共4个土类、8个亚类、19个土属、43个土种,主要土类为褐土、潮土、砂姜黑土和棕壤。
禹州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有铁、铜、铝、煤、水泥灰岩、建筑石材等24种。
禹州市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红薯、烟叶、油菜、花生、芝麻、中药材等,是全国闻名的优质烤烟基地,所产烟叶具有独特的浓香型风味。
禹州的粉条、粉皮、粉丝享誉中原,深受人们喜爱。
禹州的中药材明清时期就全国闻名,至今仍畅销各地。
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资源是形成禹州市传统商贸业的重要因素。
禹州市交通便利。
其北距郑州国际机场40公里,东临京广铁路和京深高速公路和107国道,西临焦枝铁路和207国道,平(顶山)——禹(州)铁路、豫31、豫01公路在市内交汇,贯穿全境,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禹州有“华夏第一都”之称,自夏代起,封建帝王数次建都于此。
宋代瓷窑林立、钧瓷兴盛,因此又有了“钧都”的美誉。
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钧台钧窑遗址、神垕钧窑址、扒村窑址、瓦店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
有古钧台、禹王锁蛟井、逍遥观、张良洞、聂政台、宋钧窑遗址、刘知远陵、周定王陵、吴道子故里、神垕灵泉寺等50多个人文景点;白沙水库、大洪寨、摘星楼、崆峒山、凤翅山、三峰山等多个自然旅游景点。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成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九年来,推动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强化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协调用地矛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有余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稳定1997-2005年间,禹州市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1100.78公顷,补充耕地面积为1301.43公顷,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同时,1997-2000年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75000公顷以上;规划调整后,2001-2005年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7521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加大,有效保障了全市粮食安全。
2.保障了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规划实施以来,有力地保障了龙岗工贸园区、新峰梁北煤矿、市科技工业园区、龙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用地需求,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了国土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3.加快了全市城镇化进程1997-2005年间,禹州市新增城镇建设用地1100.78公顷,满足了中心城区和重点城镇建设的必要用地,推动了禹州市城镇化进程,为农村人口转移和城镇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和布局。
4.加大了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市域生态环境得到整体提升通过开展耕地整理、“三项整治”(空心村、砖瓦窑、工矿废弃地)和未利用地开发,增加耕地1301.43公顷;通过积极实施农田综合整治,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开展小流域治理,加大生态退耕等措施,水土流失面积大为减少,林木覆盖率和林网控制率显著提高,林地面积比1996年增加1171.29 公顷,有效改善了市域生态环境,促进了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更新和建设了农田防护林与河岸防护林,保护和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增强了土地生态供养能力,改善了本市的环境质量,生态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一、土地利用现状2005年禹州市土地总面积146900.76公顷,其中农用地104103.96公顷,建设用地21958.71公顷,未利用地20838.09公顷。
总体上看,禹州市三大类土地中,农用地的比重最高,建设用地次之,未利用地的比重最小。
2005年全市土地利用现状情况详见附表1。
(一)农用地禹州市农用地面积为104103.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0.87%。
其中,耕地89785.0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6.25%;园地3412.0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3.28%;林地6435.64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6.18%;牧草地1.69公顷;其他农用地4469.51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4.29%。
(二)建设用地全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1958.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95%。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20613.40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3.87%。
其中城市用地面积为2410.81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11.70%;建制镇用地面积1151.64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5.59%;农村居民点面积14722.17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1.42%;采矿用地为897.09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35%;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1431.69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95%。
交通水利用地:面积1240.78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65%。
其中铁路用地面积120.57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9.72%;公路用地652.01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52.55%;水库水面413.27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33.31%;水工建筑物面积54.93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4.43%。
其他建设用地:面积104.5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48%。
其中风景名胜设施用地43.64公顷,占其它建设用地面积的41.75%;特殊用地60.89公顷,占其他建设用地面积的58.25%。
(三)未利用地全市未利用地面积20838.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19%。
其中,自然保留地面积为19460.11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93.39%;水域面积为848.67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4.07%;滩涂沼泽面积为529.31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2.54%。
二、土地利用特点(一)耕地面积比重大,但人均耕地占有量较少全市2005年耕地面积为89785.07公顷,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和农用地面积的61.12%和86.25%,高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
但是,由于人口过多,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75公顷,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