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央决策制度
决策程序:
二、战略性决策与行政性决策 战略性决策是一种较为长远的决策,此类决策往往是在缺少充 分信息和周密分析的情况下,由皇帝和宰相依靠自身政治素质 和经验做出的决策。 行政性决策是关于朝廷百司日常工作的大量程式性决策,属于 信息性决策。 总的来说,唐朝决策大部分是行政性决策,这反映了唐代中央 决策把很大的注意力集中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各级官员地位和 权力的调整上。
总结:唐代御前决策会议的发展趋势总的来 说,是逐步由固定到灵活,由规模较大向规 模较小转变。这种转变即使唐代中央决策核 心集团逐步多元化的反映,也是为了适应唐 代不断变化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的需 要。
宰相决策会议:在唐初称为政事 堂会议,初设于门下省,宰相上午 在此议事,下午各回本署办公。武 后执政之初,秉笔宰相裴炎由侍中 改任中书令,迁政事堂于中书省。 唐玄宗开元年间,张说任宰相,改 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房、 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 分别处理有关事务。这样,中书门 下就有原来的宰相议政之所变为常 设的宰相办公机构,拥有实权。
总结:御前、宰相、百官这三种决策会议, 是唐代中央政治决策活动的三种不同层次 和方式,反映了唐代决策权力由集中走向 分散的趋势。 唐代统治阶级根据历史的教训和自己统治 的经验,认识到过分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 中的弊端,从而把决策权力在国家机构内 部作了适当分配,依据政事的重要性由皇 帝、宰相、百官分级处理决策,这种决策 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失误,还可以大大提高 封建国家机器的效能。
决策的特点: 开放性:对外交流上,经济、 政治、文化、 变革性: 国家机器结构功能变迁过程 中的承前启后性。
参考文献: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01卷 总论卷 白钢著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05卷 隋唐五代卷 白钢主编 俞鹿年著
《唐代中央行政决策机制研究》 作者:刘太祥 来源:南都学坛 《唐代中央政权的决策机构与活动》 作者:谢元鲁 来源:文献 《略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作者:李建国 来源: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实行集体宰相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皆可参 与机务。另外,皇帝还给一些大臣加上“参预朝政”、 “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头衔,使其成为宰相。 如贞观年间,魏征就是以秘书兼监加上“参预朝政”的 名号,得以进入权力中枢。 由于三省长官位高权重,唐初一般不轻易授人,而给 一些大臣加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 品”等名号,使他们能行使宰相职权。高宗后,尚书左 右仆射如果不加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 下三品”的名号,也不能行使相权。
一、三省制的发展变迁
二、唐代决策层次与方式的变迁 三、唐代决策程序与依据 四、唐代决策的特点和局限性
皇帝
中书省
起草诏令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尚书省
负责执行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三公制向三省制过渡阶段---魏晋南北朝
东汉末年,曹操以魏王身份执政,在王府中设秘书令掌机要。 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令为中书监和中书令,作为中书省长官,掌 机要。 晋朝,将沿袭东汉的侍中寺更为门下省,以侍中、给事中充之。 所谓门下省,即指黄门之下,因秦汉时惯以黄色涂饰宫门,故有 此称。门下省长官侍中在汉代本来只负责料理皇帝的日常生活事 务,厚渐受重用,掌侍中规谏。 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已完全脱离少府,成为独立机构,并更 名为尚书省,掌行政。 南北朝时,门下省取得了监督中书、尚书二省的权力。
三省制阶段---隋唐
隋唐时期是三省制正式确立并逐渐完善时期。 隋初,取消里三师、三公的僚属,使三公等完 全成了“与天子坐而论道”的荣誉性职位,最 终促使三公制被三省制取代。 所谓三省,即尚书、中书(隋改内史,因避讳 隋文帝杨坚父杨忠讳)、门下省。 其中,中书省参与决策,起草诏令,长官为中 书令(隋为内史令); 门下省掌封驳,负责审核诏令,长官为侍中 (隋为纳言)。"封"指封还诏书,中书省起草 的诏令要送门下省审议,审议通过才能发出。 (门下省掌管印玺),门下省若认为中书省起 草的诏令不妥,可以封还中书省,要求重拟。
三公制向三省制过渡阶段---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因中书省典掌机密,草制诏令,地位虽不及尚书 省,但其权力已重于尚书省。故西晋时,荀勖由中书监升尚 书令,别人去道贺,他却愤愤不平地说:“夺我凤凰池,诸 君贺我耶!” 然而到南朝时,由于门阀士族的腐朽,皇帝开始重用一些 寒人掌机要,故中书省的实权逐渐掌握在中书通事舍人手中。 概括地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虽都已出现,但它们的 职掌及权力分配尚未定型,带有明显的过渡色彩。
仗下后决策会议:常参结束后仪仗退 出,皇帝再与有关大臣决议决议军国大 事的决策形式。比常参会议更灵活保密, 在高宗以后日益重要。
延英殿决策会议:是皇帝在延英殿 召见宰相及有关大臣讨论政事的决策 形式。 比仗下后决策会议更灵活保密。 其议案大多数由宰相提出,经讨论得 到皇帝口头批准后,再由宰相具体拟 定执行办法进状,由皇帝最后书面批 准。 唐代中期以后,皇帝还不定期地在 宫内的偏殿召见翰林学士议事,成为 学士召对会议。唐代后期,随着宦官 实力的上升,枢密使亦经常出席延英 殿会议。
思考题
唐代中央决策制度对 安史之乱、唐末藩镇割 据局面的形成有哪些影 响?
谢谢观赏!
决策程序:
一、诏令的颁行程序 一 以皇帝名义发布的诏令主要有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 、 敕旨、论事敕书、赤蝶七种形式。 由中书省草拟的诏令大体分为“制”和“敕”两种。前者是较为 重要的诏令,后者则是对于百司奏抄的批复。诏书经门下省审核, 须呈送皇帝书面批准。 玄宗以后,由于翰林院学士参与中央决策,诏令又被分为“内命” 与“外命”。内命属于重要的中央决策,由禁中直接发出。“外命” 属于一般性决策,仍由中书省起草交门下省审查后颁发。 还有一种不经中书门下盖印而发行的,由皇帝本人直接行使决策 权力的诏令,称为“墨敕”。
决策的局限性: 一、阶级的局限性 二、历史的局限性 三、经验的局限性 四、实施的局限性
决策 依据:
一、地方情报的上报 分为定期的常规汇报和不定期的上报。 渠道:各州府派出专使或通过邮驿。 二、出使监察 一种由上而下的出使监察制度,由中央派使臣 直接了解、监察各地州县。 三、求言与上书 第一个方面是在某一特定时候,下诏求言,允 许臣下直接向皇帝封事,反映自己的意见和情况。 第二个方面是在武后时建立的匦制,这种制度 可以为低级官吏和平民提供一个把自己的意见直接 上达皇帝的机会,具有其它信息渠道所不能完全取 代的优点。
百官决策会议:唐代在遇到 重大复杂的军国大事,御前会 议和宰相会议都难以做出正确 判断时,为了广泛反映集中统 治集团成员的意见,往往由皇 帝指令或宰相请求,召开百官 决策会议。参加者范围一般临 时制定,可大可小,场所一般 在尚书省,由宰相主持,因此 宰相拥有加大决定权,但需有 皇帝最后批准。百官会议在某 些情况下能对中央决策产生重 大影响,但当其决议与皇帝或 宰相主张相异时,就难发挥作 用。
决 策 层 次 与 方 式 的 变 迁
御 前 决 策 会 议
朔 望 参 常 参
仗 下 后 决 策 会 议
延 英 殿 决 策 会 议
宰 相 决 策 会 议
百 官 决 策 会 议
政 事 堂 会 议
中 书 门 下 会 议
延英殿
紫宸殿
宣政殿
含元殿
朔望参:每月初一和十五,皇帝在宣 政殿会见在京文武职事九品以上的官员, 期间,有关职事官可向皇帝奏事。唐玄 宗以后,朔望参仅成为一种会见群臣的 仪式,失去决策功能。 常参:相对朔望参而言比较正式的御 前决策会议,地点在宣政殿或含元殿, 参加者一般为五品以上官员,每日或隔 日举行,会议内容十分广泛。在唐前期 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其经常不能按时 举行、参加人数过多、不能保密等缺点, 在高宗以后地位下降。
三省制阶段---隋唐
“驳”指驳回章奏,对于尚书省呈上的各 官奏章,门下省若发现问题,就可以驳回 尚书省。所以,门下省和尚书省一样,对 于朝廷的决策正确与否有重要影响。
尚书省负责执行,长官为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因 李世民在武德时曾担任过尚书令,此职后不再授 人,而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尚书长官。尚书省总揽 政务,机构庞大,下设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分司诸务。 隋代这种三省之间分工协作的体制尚不健全。到 了唐初,逐渐完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