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之日本案例分析
教育体系的建立
“国基在于人才, 人才在于教育” ——木户孝允 建立起小学、 中学、大学三级学 校体制创办各类技 术学校,并派大批 人员出国留学,招 聘大批外籍教师来 日任教。到188 9年,外籍专家大 部分被解聘,日本 基本实现了科技人 才的自立。
地方教育经费占地方总预算的25%,
明治时期教育普及率
——沈汉主编 《资本主义史——从世界体系形成到经济 全球化》
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
(1)选派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传播启蒙思想 (2)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改革教育内容: 儒学 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原则: “和魂洋才” (3)生活习俗的西化 自然科学
军事上:富国强兵,建立新军队
(1)措施: 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改进军 事装备,设立军事院校 (2)特点:由军部指挥 武士道教育:尚武、忠君
深刻的历史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后,对外侵略扩张, 实行殖民统治,靠战争和掠夺来积累资本,刺激本国的工业发 展,给亚洲许多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 国出于战略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扶持日本经济,使日本工业很 快得到恢复。从50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产业结构 调整,日本抓住机遇,使工业生产开始高速增长。 重视科技。日本一直重视发展科技。8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科 技立国”的新战略。在大力开发尖端科技的同时,日本特别重视 将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推动了高科技、高附加值 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发展教育。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之一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 日本努力发展国民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同时,日本政府 通过“危机意识”的灌输,使国民自觉地努力工作。长期以来,日 本人工作强度之大和每周工作时间之长,是欧美发达国家无法比 拟的
《五条誓文》
(1)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2)上下一心,盛行经纶 (3)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 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4)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 之公道 (5)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1868年明治天皇
进入明治维新时代
明治维新目的: 1.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 2.实现民族振兴 3.摆脱外来压迫 4.发展资本主义
今朝指点江山
同戊戌变法进行比较的话,日本的变法 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至少它成功了,摆脱了 列强的侵略与殖民统治,如果当时的中国也 能改革成功,那就没有八国联军什么事儿了, 也许我们就可以看到圆明园那光彩照人的一 面了。所以,要站在当时的角度看日本的话, 改革是必须的,且是正确的。 因为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积累了雄厚的 资本,积累了强大的软实力,正是因为这些 软实力,才使日本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失败后,在经历两颗原子弹的洗礼后,能够 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站起来,并成为世界第 三大经济强国,这些都与明治维新是分不开 的,因此,我觉得日本的改革与发展还是有利的。
对象 天皇
内容 天皇主权论,神圣不可侵犯,国家最 高统治者,享有绝对的权力
国民 “臣民”,有一些基本权利(受限制) 贵族院 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 众议院 由选举产生,无独立的立法权 内阁 对天皇负责 枢密院 天皇的顾问,实际上的最高决策机关
在警察监视下投票
日本选举法规定,拥有相当财产、25岁以上的男子 才有选举权,这相当于在农村中拥有近400公亩土地 的人才符合财产要求。因此,有选举权的人数量极少。 当时日本总人数3900万,有选举权者45万,仅占总人 口的1.15%。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臵产兴业和文明开化 三大改革目标,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政 府在发展工业方面既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 导致政府财政难以维继,而文明开化中的过 火行为,导致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同 时改革的不公平,使本已存在的社会矛盾更 加激化
1878年,大久保利通被刺杀身亡
伊藤博文
起草日本的第一部宪法 日本天皇为中心的思潮 天皇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商人、高利贷者
新兴地主 手工工场主、新兴地主
农民、手工业者
雇佣劳动者
1855年 黑船事件 东 印 度 舰 队 司 令 佩里
幕府统治的危机
政治上四民不等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内忧
经济上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
社 会 危 机
外患:1853黑船事件,各国签约(通商、领 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
日本传统文化例如相扑被召回的时候, 意味着日本传统文化的糟粕也随之被召 回和加强了军国主义思想
踏上对外扩பைடு நூலகம்之路
1872年,日本迫使琉球国王宣布 自己是日本的藩属。 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 1876年,日本入侵朝鲜,签订 《江华条约》。 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把 它变成冲绳县。 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 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1910年,正式吞并朝鲜。……
商品经济的发展 改革力量的形成 幕府统治的危机
日本经济的恶化 西方列强的入侵
倒幕运动
日 本 明 治 天 皇
倒幕派代表人物
大久保利通
西乡隆盛
木户孝允
(1833-1877)
(1830-1878) (1827-1877)
倒幕结果:
1867年大政奉还
然而此时的日本依然处于被列强主义国 家侵略中,成为西方国家的倾销市场和廉价 原料的供应地,开港仅仅半年国内黄金流失 了一百万两,国内经济萧条民怨四起,年轻 的新政府怎样才能带领日本走出濒临亡国的 困境
“开拓万里之波涛” , “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天皇
侵华战争
广岛原子弹爆炸
日本投降
1945年—1955年,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在美 的扶植下,日本经济全面启动,恢复迅速。工业生产超 过了战前和战时的最高水平,国民平均消费额也达到了 战前的标准,生铁、粗钢、化纤、电子、汽车等产品出 现了巨大的增长 1956年—1973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这时期日本充 分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紧紧抓住了资本主义发 展史上的黄金时期,适时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调 整国内产业结构,工业生产大幅度跃升,年均增长率在 10%以上,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1973年至今,经济低速增长期:这一时期的日本虽受经 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下来,但与其他资本主义 国家相比,仍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1971—1975年, 平均年增长率达5.5%、1970—1980年度,日本国内生产 总值上升3.2倍,1995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仍达到了5万 亿美元。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军 事 外 交
前 幕府专制,藩国割据 封建等级 封建土地制 重农抑商,农业国 闭关锁国——被迫开放 封建教育 武士是职业军队 封建落后国家
西方列强入侵,沦为半殖民地
后 有限宪政,中央集权
四民平等 私有、买卖 重近代工商,工业国 主动开放,积极引进 近代教育 征兵制 近代军队 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 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政治上:
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藩国,设臵都、 道、府、县,把地方臵于中央直接管辖之下。
废除武士特权
武士的特权: 取消统治权——废藩臵县 取消财产权——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收回禄米 取消身份——废除大名、公卿、武士名称,改为华族和士族 取消军权——取消武士佩刀、对平民“格杀勿论”的特权,实行 征兵制。
派遣使节团学习西方
1871年日本使节赴欧美进行了为期1年10个月的考察
国营模范企业——富冈制丝厂(1872年开工)
1875年亏空达22 万日元,投资约20万 日元,后为三井购得
生产的蚕丝在 1873年维也纳 世界博览会上 获二等奖
邮局
至1890年,政府已经铺设了近1.6万公里的电报线,有 200多个电报局提供全国主要城市间的通讯.
从日本人的姓看历史变迁
明治政府废除身份制,普通百姓才开 始有姓。因时间仓促,很多人匆忙中 只好根据所处环境给自己起姓。因此, 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 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 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 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
经济上:
(1)币制改革:1871年,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 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2)土地改革:①土地制度改革:废除领主土 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②地税改革:按地价3%征收,以 货币支付 (3)工业:殖产兴业 ①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 ②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 ③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1872年,日本第一条铁路(横滨—东京)通车
天皇出席火车通车典礼
1869年,日本建造的第一艘轮船 长 崎 造 船 所 , 后 为 三 井 购 得
1877年,日本举办国内劝业博览会举行.
日本的国营示范工厂初具规模(80年代)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纺纱厂
三井家族的成长
1.60年代,三井公司起家于和服店生意. 2.1868年,明治政府委任三井家庭掌管政府的赋税收入,享 受免息使用政府的赋税收入. 3.1876年,三井公司在政府许可下建立日本第一家银行,生 意扩展到全国. 4.1877年,三井取得专营政府的三池煤矿所有煤炭的权利, 十年后,积极购买,在中国,新加坡建立分支机构. 5.1893年,三井银行低价抢先购买了政府的富冈缫丝厂,使 其赢利. 6.20世纪,三井成为日本著名的四大财阀之一. (四大财阀:三井 三菱 住友 安田)
1907年,小学入学率 达到98%,普及了初 等义务教育,比美国 早4年,比法国早10 年。
(1)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2)1889年日本宪法
国家政治结构
绝对的权力 最高决策机关
天皇
内阁 行政权,对天皇负责 军队 对天皇负责 议会
枢密院
贵族院 众议院 特权阶层 地’中小资’
民选产生
基本权利
主要内容——权力分配
思考:日本工业化有何特点?
外部环境上是在严重的“外部压力”情况下启动的。 (西方侵略)因此无法像英国那样自发而循序渐进地 从工场手工业自然过渡到机器大工业。(跨越式) 资本原始积累(土地税)和工业化同时展开。 工业化是通过移植西方资本主义近代产业和经济制度 来实现的。借鉴欧美各国产业革命经验,起点高,发 展快。(后发型) 工业化采取了“自上而下”即政府领导工业化的方式。 产业革命从轻纺织业开始,重工业在后,军工业占有 突出地位。(渐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