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4 马列学说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变迁的影响摘要: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马列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关于社会注意共和国、关于共产阶级政党、关于民主集中制等学说,很早就被党所接受,并始终是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发展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列主义的学习和传播,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始终不渝地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

因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马列主义中国政治制度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认真学习政治制度是国家、单位、个人参与政治活动的一种正式规则。

正义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对政治制度进行正义的追寻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

政治制度正义主要体现为政治制度双重属性的统一即价值属性与工具属性的统一。

政治制度的价值属性和工具属性二者互相制约。

价值属性统率工具属性,工具属性体现价值属性。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进程表明,只有当政治制度的价值属性与政治制度的工具属性二者协调一致时,才能促进一国的政治发展。

在当前中国的政治发展中,要使政治制度的双重属性协调一致,我们还要解决好政治制度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之间的矛盾。

制度及时性是制度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制度及时性不等于制度有效性,必须从文化入手来解决制度的有效性问题政治制度是国家、单位、个人参与政治活动的一种正式规则。

正义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对政治制度进行正义追寻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

政治制度正义主要体现为政治制度价值属性与工具属性的双重统一。

政治制度是政治发展的制度化水平成果,它和政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实行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政府制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法律、体制、规则和惯例。

我国现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新世纪必须把握住生存和发展的机遇,必须寻找自己发展的独特之路,同时也应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除了要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外,还必须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制定出合理的策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了保持自身政治制度的活力,为探索出一条渐进的政治改革之路而不断努力,首先应为政治制度合理定位.这些定位具体表现为:必须有坚定而明确的立场;必须清楚自己变革的动力;必须掌握不变与可变的边界;必须具有居安思危的防范意识.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跟中国国情是分不开的,体现在所代表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体现在对人民的领导地位上,也体现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大国身份上。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特色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特色精华是一样的,如:通过共产主义革命,采取暴力形式推翻资本主义的必要性的指南。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政党的存在必要性,即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教导,同时又由斯大林提供其前进方向。

然而,不同的自视为马列主义者的人,对他们选择来用以支撑自己的体系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及其它)的尊敬程度是不一样的。

例如,毛泽东主义者试图降低其它共产主义学派人物的重要性,以示对毛泽东的尊敬;与之相反,霍查主义者则对毛持否定态度。

马列主义是一种泛指。

它主要是指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所信奉的政治理论、经济理论和社会理论的总和。

一般来讲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构成。

马列主义并不是就是马克思、列宁的思想理论体系。

因为马克思的理论,后期很大部分来自恩格斯,而列宁的思想后期,斯大林也有补充和发展。

马列主义在当代,为各社会主义国家实践所检验,为各种社会主义流派所实践,都在不断的发展当中。

马克思主义内容:K.马克思和 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

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题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极高、每个人自由而前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伴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而诞生,科学地指导着国际工人运动,也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列宁主义内容:“列宁主义”一词始见于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

1924年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列宁主义,并把它定义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是很丰富的。

构成列宁主义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①帝国主义理论。

②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③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

④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⑤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⑥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列宁主义的影响以及其意义: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兴及对各种机会主义和错误思潮的批判中,根据新情况提出新观点和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第一,建立先进的工人政党。

列宁在俄国建立了工人阶级政党,考虑到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大国,列宁的建党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当时十分强调集中制和组织的严格纪律性,要建立一个革命家组织,要求党员积极参加组织生活。

第二,由党领导群众夺取政权。

列宁主张党要领导群众夺取政权,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采用合法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的办法,在和平过渡无望的情况下,要举行城市武装起义。

列宁认为,在俄国要先进行民主革命然后再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在夺取政权以后,要经历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

第三,依靠工农政权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借用俄国工农创造的苏维埃政权,探索一条在经济文化落后但政治先进的国家可先夺取政权,依靠苏维埃政权来进行建设的道路。

第四,推进世界革命,帮助其他国家建党、开展革命斗争。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革命的思想,在各大洲推进世界革命,形成世界苏维埃运动。

为了推进世界革命,1919年成立了第三国际,作为世界革命的总司令部、总指挥部。

中国特色理论形成: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从理论渊源上讲,涵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民主共和国学说,然而,马克思诠释的国家学说在中国也曾被歪曲过,或者被做过教条化的错误理解,从而给小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带来过严重的后果。

例如,有些人以“马克思主义主张打倒旧国家机器”为由大搞所谓的“革命夺权”与“破烂公检法”。

又如,毛泽东本人曾设想建立“北京人民公社”,以改变国家体制。

据分析,很可能是选定了(马克思所赞赏的)1871年巴黎公社的模式。

毛泽东在犯严重错误时,“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这是他的悲剧所在”,当然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和整个国家的深刻教训。

在经历过挫折只有,我国领导人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途径。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列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今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列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现在又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今天的实践从本质上讲,与时俱进是马列主义的重要品质和特征。

从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产党人在不断续写着共产党宣言的篇章。

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从未停息过。

共产主义运动有过低潮、曲折和挫折,但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亮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世界舞台上的成就,不仅是因为坚持了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列主义思想品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提升马列主义理论的新境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今天的实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