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基本情况富饶的山川大地四川的地理位置。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7°21’—108°31’和北纬26°03’—34°19’之间,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现辖18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全省共有181个县(市、区),列全国首位,其中有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
辖区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5大省。
中国的人口大省。
2008年末,四川年末常住人口8138万人,仅次于河南和山东,列全国第4位,占西部总人口的22.3%,列西部第1位。
中国的民族大省。
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的省区,除汉族外,有彝、藏、羌、土家、苗、回、满、傣、傈僳、蒙古、壮、白、壮、白、纳西、布依、侗、哈尼族等55种民族,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惟一的羌族聚居区,藏族聚居人口仅次于西藏。
民族自治地区土地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7%。
四川的地形。
以多山与高原为特色,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齐全,总体上分为东部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山地两大部分。
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4℃—19℃之间。
年平均降水量900-1200毫米。
全年日照时数约为1000小时—1600小时,为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
四川的水力资源。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4276.3万KW,理论年发电量12506亿KW/h,仅次于西藏,列全国第2位。
已建成的二滩电站装机容量330万千瓦,是中国20世纪建成投产的最大水电站,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水电站。
四川的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已找到矿产130种,占全国总数70%,已探明有工业储量的矿种89种。
有2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3位,其中钒、钛、锂、银、硫铁矿、天然气等11种矿产居全国第1位(钒、钛居世界之冠);铁、镉、溴、石棉、岩盐、熔剂石灰石、白云母等10种列全国第2位;锌、铍、锶、钾长石、硅藻土、铂等7种居全国第3位。
四川的植物资源。
四川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异常丰富。
有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银杉、红杉等珍稀树种,其种类占了中国的1/5以上。
全省高等植物万余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3。
其中维管植物9250多种,居全国第二位,松杉植物种类居全国之首。
四川的旅游资源。
四川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分布均衡,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乐山大佛-峨眉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青城山,被誉为“人间仙境”、“人间瑶池”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
有蜀南竹海、剑门蜀道、贡嘎山、海螺沟、四姑娘山、大邑西岭雪山、石海洞乡、天台山、龙门山、白龙湖等15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省级风景名胜区75处。
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7处。
珍稀动物大熊猫。
四川地域辽阔,地形复杂,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享有大熊猫故乡的美誉,大熊猫数量占全国的85%以上。
现已发现陆生野生动物1031 种,其中鸟类625 种,兽类217种,爬行类92种,两栖类97种。
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熊猫、白唇鹿等30种,占全国的30.9%;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小熊猫、大灵猫等112 种,占全国的47.1%。
悠久的文化历史四川是古代中国蜀人和巴人的发祥地。
这片土地孕育了四川悠久的历史。
1986年,广汉城西的一个农民在取土制砖时,发现一节青铜手臂,闻讯赶来的考古学家展开了大规模发掘,这就是震惊海内外的三星堆祭祀坑发掘。
它将巴蜀历史上推至距今4000多年前,使四川成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物雕像、金杖和枝叶茂盛的青铜神树、头像、面具等大批珍贵文物,展示出公元前2000多年古蜀文化的历史面貌,及其在绘画、雕塑、冶炼、浇铸、打磨等方面的精湛技艺。
古代蜀人的文化、宗教和地域特征在此形成。
千百年来,四川人一直繁衍在巴蜀大地上,生生不息。
距今2200多年前,秦太守李冰率众兴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
它变水害为水利,浇灌沃野千里,造福于民,被誉为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
早在3000多年前,“蚕丛之国”的四川即开辟了西南丝绸之路,以成都为起点,经云南,过缅甸,如印度,并进而远达中亚及欧洲。
通过这条路输出了盛产与四川的丝绸、布匹、瓷器、漆器和茶叶;输入了宝石、玉石、珍珠、海贝和玻璃。
这不仅互通了有无,而且开拓了四川与这些地区的文化交流。
当时蜀锦即以图案丰富,织纹精巧,色彩艳丽而被视为中华文化的象征。
四川的历史沿革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
当时,中国分为九州,四川为梁州。
从商丘到春秋战国,四川为巴、蜀两国地域。
蜀国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巴国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
公元前316年,秦王征服巴蜀,设巴、蜀两郡。
从那以后,四川逐步发展,至唐代已设剑南道、山南道和黔中道。
北宋时,设益州路、枳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合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元代正式设四川行省,省治为成都。
明代改称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清代复设四川行省,沿用至今。
四川现辖18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全省共有181个县(市、区),列全国首位,其中有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
辖区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5大省。
四川经济大省中国西部经济大省。
2008年,四川生产总值(GDP)达12506.3亿元,列全国第9位,西部第1位。
地方财政收入列全国第8位,西部第1位。
四川经济总量占西部地区总和的21.5%,在西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四川工业规模较大,门类基本齐全。
钢、水泥、平板玻璃、化肥、农药、丝、布原盐、白酒、纯碱等产品产量均名列西部第1位。
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建筑、建材、食品、医药、皮革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008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4922.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GDP)39.4%。
五粮液集团公司、攀钢集团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长虹集团公司等一大批骨干企业闻名全国。
名优产品畅销全国,并走出国门,远销世界。
中国重要的粮油基地。
四川的粮食产量历来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左右。
2008年粮食总产量3500.0万吨,列全国第4位,西部第1位,占全国的6.6%,西部的24.5%;油料产量249.9万吨,列全国第4位,西部第1位。
全国畜牧业生产大省。
养猪业是四川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生猪数量居全国首位,出栏数、猪肉产量及省际间猪肉贸易量,均占全国10%以上。
2008年生猪出栏9023.6万头,猪肉产量652.1万吨,肉类总产量906.5万吨,均列全国第1位。
中国西部最大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
四川商业机构门类齐、网点分布广、覆盖面积大。
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0.8亿元,列全国第9位,西部第1位。
国务院确定了把省会成都建成中国西南的商贸、科技、金融中心,交通、通讯枢纽,使成都的发展日益加快。
新会展中心落成,城市地铁奠基开工,新增数条国际航线。
中国西部投资热土。
除香港、台湾、澳门外,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川的投资已占有相当数额,东南亚、拉美等地发展中国家在川的投资也逐年增多,投资地区和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一些国际知名企业集团进入四川开办企业。
2008年末,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142家在四川直接投资。
2008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33.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0.88亿美元。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四川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四通八达,2008年末铁路通车2988公里,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2.4 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2162公里),大小通航河流120多条,通航里程1万多公里,国际国内空运航线145条,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枢纽机场。
完美的通讯网络。
与国内通讯系统连成一体的四川通讯,国际直拨电话可通达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末电信公网电话用户4527万户。
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69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837万户,农话固定电话用户608万户。
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51.7%。
中国西南金融中心。
四川是西南地区金融中心,在西部地区也占有重要地位。
2008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661.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163.4亿元,存贷规模均列西部第1位。
全年保险业务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23.5亿元。
科技领域人才济济。
四川拥有雄厚的科技开发实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大批高级科研人才,是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又一个重要的科研基地。
有举世闻名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有中国最大的受控热核聚变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有中国西部的“硅谷”绵阳科学、电子城。
有各级各类科研开发机构数百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一百多万人,全省有两院院士57名,59人次,列全国第4位,西部第1位。
兴旺发达的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已形成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高等院校数列西部第1位。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78所,在校学生99.1万人,在校研究生6.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09所,在校学生23.5万人;普通中学4937所,在校学生502.6万人;小学1.4万所,在校学生628.8万人。
卫生事业基础雄厚。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中医药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针灸、按摩、肛肠、骨伤、眼科、耳鼻喉科等中医医疗独具特色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
中西医并重的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等较为完整的卫生事业体系已发展为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络,单纯的临床医疗已发展为防疫、保健、康复医疗,由生物医学扩大到生理、心理、社会医学。
2008年末,全省卫生机构21320个,医院病床21.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5.8万人。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目前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81个,公共图书馆155个,文化馆203个,博物馆73个,无线广播电台17座,电视台17座,电视综合覆盖率97.1%。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四川人具有豁达开朗、勤奋好学、富于活力和进取心。
全省有37.4%的人生活在城镇。
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3元,人均消费性支出9679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占44.0%,生活迈向小康。
全省有62.6%的人居住在农村。
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121.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27.9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占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