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一)

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一)

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一)——认清文体和结构【训练目标】1、了解议论文文体知识,把握文体特征。

2、整理文章思路,把握议论文结构。

【教学重点】认识议论文结构,拟写议论文提纲。

【教学难点】拟写议论文的提纲【学习过程】一、高二作文安排设想1、高二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较为陌生,应指导其写作,教给他们一定的写作方法,按方法行文,能促使其较快地上路子。

2、指导学生学写议论文,应从掌握常见的议论文结构入手,然后再从局部突破,从整体再到部分的写作训练,符合认知规律。

3、在提倡写“绿色作文”的今天,应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各种写作方法,千万不能让固定的方法所左右,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写法之后,要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促使他们从“有法”到“无法”,从“共性”到“个性”,从“约束”到“自由”的转变,努力写出充满个性的议论文。

二、了解文体知识高考中,绝大多数考生写的是议论文,不少议论文不像议论文。

主要表现是: 1、议论文结构不合体。

2、思路不合逻辑。

3.论点和论据之间缺乏必要的粘连。

4、文体特征不明。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1、论点: 作者所持的观点和看法,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

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篇、文章中间、结尾。

看看这些文章,论点在哪儿?《六国论》《拿来主义》《阿房宫赋》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

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

像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若写议论文,就必须要弄清“记忆”与“记忆力”的区别,有的考生所举的事例就明显犯了论据与论点游离的错误,举了郭沫若倒背《红楼梦》的事例,使说服力大打折扣。

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司马迁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3、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

论证的基本类型包括立论和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

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

(二)常用的论证方法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如《简笔与繁笔》:举洋洋洒洒百万言的《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片断,景阳岗的山神庙,一个“破落”使境界荒芜之景全出。

这里两个字对百万言,可谓用简到了极点。

同样作品里作者写繁笔的好处时,却又举了短篇小说《社戏》中的例子,也不得不说是极为典型。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

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

b、喻证法:即运用比喻增强作品论证的形象性。

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把文化遗产喻为一所大宅子,列举一个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形象、生动,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

c、对比论证: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如高考中的优秀作文《四幕剧》,其中的第二幕剧写了这样一个内容: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

A:唉!天哪!只剩下半个甜面圈。

(A一脸的无奈)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

(B一脸快乐状)文章中写的这段话对比鲜明,对待生活的悲观和乐观跃然纸上,正如该文作者说: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

我选择玫瑰的美,因此我选择前者。

d、引证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我建议同学们应该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如高考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与人如此的不同。

信手翻着宋人话本《碾玉观音》,不由得这样想。

话本的开头是这样的疑问,“春已归去,不知哪搭是春住处?”秦观说:春是到江南去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往。

“苏小妹说,春是被带走了。

”燕子衔将春色去,沙窗几阵黄梅雨”。

还有苏轼说、秦观说……(《—花—世界》)三、议论文的结构1、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2、具体地说——总----引论:即提出问题,用来提出中心论点或论题,或者介绍论敌以及有关内容。

(凤头)分---- 本论:即分析问题,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用来分析论证引论中提出的论点、论题或批驳论敌的观点。

(猪肚)总-----结论:即解决问题,主要用来作总结、下断语,揭示和深化文章中心。

(豹尾)3、注意:首先,论点要用一两句话明确地表述出来。

其次,要注意将论点放在恰当、醒目的位置。

中心论点一般放在第一段的末尾,如果句子比较长,还可以单独放一段;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

再次, 1.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炼,一般控制在15个字内;2.分论点的句子结构要基本一致;3.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

4、一个原则两套思路三种模式一个原则:完整清晰两套思路:第一种是三段论式,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论证中心论点)——解决问题”。

第二种是因果分析式,基本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什么结果)三种模式:一篇议论文作文,其本论部分只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何结果)这四个角度中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展开即可。

但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展开, 其分论点之间都要形成一定的联系。

一般来说,有并列式、层进式和对照式三种模式,或单独使用,或综合方法。

四、论证结构1、并列式:就是围绕中心从同一个角度列出几个分论点,逐一论证。

几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并列关系。

【例文】“早”1.无论是汉语一声温馨的问候——“早!”,还是英语悠扬的一声“morning!”,有着太多文化差异的东西方人,却不约而同的用同一个概念表达着同一个美好的祝愿。

2. 是的,“早”代表着希望。

我们智慧的先民早已将希望赋予了这个“早”字。

从结构上看,“早”字从日,从十,就像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样子,历经漫漫长夜的人们是多么渴望着光明,因为有了光明也就有了希望。

3.“早”意味着勤奋。

有了希望就要去实现它,毫无疑问人类就是通过实现一个又一个的希望,才从原始蒙昧走向现代文明的。

但同时人们也很清楚,希望的实现离不开自己的勤奋。

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在告诉自己也告诫我们后人,莫负春光,勤奋耕读。

于是就有了“闻鸡起舞”,苦练本领报效国家的祖逖;于是就有了将一个“早”刻在课桌上,让它向一盏灯烛一样,时刻警醒自己发奋读书终成民族脊梁的鲁迅。

4.“早”凸显出智慧。

《礼记》有云:“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闪耀着智慧之光的话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所准备,有所规划,否则就不可能够取得成功。

古往今来,无数成功的军事家从不打无准备之战,就拿一战而使天下成鼎足之势的“赤壁大战”来说,“孙刘联合”的方针早“预”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至于此后的“黄盖假降”、“庞统献连环”、群英会上使“蒋干中计”、“借东风”等等一幕幕的精彩无不是在战前做着周密的部署,这就是“预”。

5. 慢说战争的胜利要早“预”,对灾害的防范同样也离不开早做准备——这便是“未雨绸缪”,还是智慧的先民在指导着我们——大雨未来,先做防范,修缮房屋,加固提防,就可以将灾难降低到最低程度。

大家应该还清楚地记得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不知有多少学校校毁人亡,而有一所学校的校长因为多年坚持在学生中大搞应急疏散演练,结果同样是面临巨大的突发灾难,他的学校却创造了“o”伤亡的奇迹。

6.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因为“预”得不够,不科学,结果带来了资源和环境的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持续发展。

7. 现在我们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这里面实际上就包含了对发展的科学规划的问题,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让我们从“早”字上得到积极的启示,吸取先民的智慧,以科学的态度和勤奋的精神,经营好我们自己的人生,也经营好我们自己的国家。

【结构分析】总引论提出观点: 1.美好的祝愿。

2. 是的,“早”代表着希望。

3. “早”意味着勤奋。

4.“早”凸显出智慧。

分本论分析论证5. 慢说战争的胜利要早“预”,对灾害的防范同样也离不开早做准备。

正6. 改革开放初期,也因为“预”得不够,不科学。

反总结论解决问题 7. 得到积极的启示,吸取先民的智慧。

2、层进式:即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何结果。

层进式的文章一般是回答四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④怎么样层进式主要体现在主体部分的意义递进上,即由大到小、由浅入深、由自然到人生、由个人到社会等等。

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例如】转折林中的通幽曲径,因为那些曲曲折折的转弯才更富诗意与浪漫,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往往是情节一波三折,令人回味犹有余香。

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东西因转折而显得愈发美丽。

(中心观点)一本书因转折而精彩。

(分论点)《飘》中的女主角思嘉丽由一位娇弱的千金小姐因时代的变动以及身体内自尊的血液而转变成了坚韧而真正美丽的铿锵玫瑰,这样的蜕变真实而精彩,这样的转折使《飘》成为一部掩卷难忘的经典之作。

《呼啸山庄》中,男主角希剌克利夫,由一个单纯、爱意绵绵的少年转变成了一个因爱而泯灭了人性的复仇恶魔,这场因爱而起的悲剧摄人心魄,因为这转折突然而精彩,这样骤变的人性更是突出了爱在他心底炮烙的深刻印记,更多的如希区柯克、欧·亨利那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处决定性的转折更是蕴藏着无穷的魅力。

这些作品的转折,我想无论是美好或惊艳,都会令我们最大限度地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从而获得思考,它们无疑是精彩的。

文学作品中的转折多半是虚构的,人生中的转折却是真实的。

(分论点与第一分论点构成递进关系)虽然,有的令人痛不欲生,但其最终却成为铸造生命奇迹的一块块基石。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许多先贤都是在经历了如许苦痛的转折之后,更深刻地体味了人生的大义所在,依靠惊人的生命力延续了生的意志,写下了一篇篇传世经典,造就了一番番奇功伟业。

就是在这些转折中,先哲们的坚韧和坦荡,使他们的人格和思想在历史长河上空凝聚成了一瓣瓣恒久的心香,也正是这些转折,激发了更多人更多的感喟……记得林清玄说过“生的路上,并不是你在哪里放上一个门框,那里就是唯一的出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