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隐喻的对比使用摘要:英语隐喻和汉语隐喻分别属于两种语言中重要的修辞格,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英汉隐喻使用上的差异。
无论是中国人学英语还是外国人学汉语都不应忽视由此造成的语言理解和表达上的差异。
本文以本结构简单、容易理解的简明隐喻为例进行分析对比,学习者了解两种语言使用上的不同,有助于更好地认知不同背景的文化以及更好的掌握两种语言的使用。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隐喻;汉语隐喻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022-02一、中西文化差异中国文化的社会气质是以传统主义为基本特征的,而西方文化的社会气质则是以理智主义为取向的,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分别被视作这两种文化的精神核心。
中国文化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天地万物和睦相处;而西方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崇尚对自然的征服与驾驭。
从价值系统上看,中国文化把人理解为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把人看作群体的一份子,是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个人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西方文化则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识的独立个体,要求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在宗教形式上,中国文化体现对现世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还体现出泛神论的多元信仰;西方文化则表现出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的,表现为一元神的崇拜。
从艺术的表现形式上看,中国艺术以写意为主,西方则是写实。
基于这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使用也就现出不同的特点。
二、英语隐喻和汉语隐喻的对比隐喻是生动形象、广为运用的艺术修辞格。
(《现代汉语词典》1997修订本)隐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抽象的“相似点”来“打比方”。
“相似点”可以是外在的形、色、声、味,也可以是内在的理、性、情、感。
隐喻以浅显说明深奥,以具体说明抽象,以熟悉说明生疏,并创造生动的意境和形象,使人在恍然大悟中感受言语者所喻之妙。
隐喻理解的关键在于联系语境抓住三个要素:本体、喻体和相似点。
1、英语隐喻1.1英语隐喻(metaphor)相当于汉语修辞格的隐喻或暗喻。
它不露比喻的痕迹,是比明喻更进一步的比喻。
1.2英语隐喻的基本结构(1)本体和喻体之间用be, become, turn into,等词来连接,喻体往往充当表语,这是最基本的类型。
如:he is a snake in the grass.他是草丛中的一条毒蛇。
(2)用介词 of连接本体和喻体,说明同位关系。
如:they live in a match-box of room. 他们住在火柴盒般狭小的房子里。
(3)用动词和形容词来转移比喻,就是原来用来描述某一事物的动词或形容词转而用来描述另外一个具有相似特质的事物。
这种类型作为一种修辞大量的用于新闻和文学作品中以加强作者的观点以使读者印象深刻。
如:from the burning look in his eyes, i knew he was angry with me.看到他严重怒火燃烧的样子,我知道他生我的气了。
2、汉语隐喻在汉语修辞中手法中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等。
汉语隐喻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词,而用“是”、“成”、“就成为”、“变为”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种事物。
张志公在《现代汉语》中说:隐喻的形式是甲是乙,不是甲像乙。
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来连接,这样在语气上很肯定,以帮助听话的人想象和理解。
如:婚姻是一门艺术。
3、英汉隐喻的使用对比3.1英汉隐喻的相似使用3.1.1喻义、喻体相同的动物词(1)中英文都用“fox-狐狸”来比喻奸诈、狡猾;用“wolf-狼”比喻贪婪、凶残;用“snake-蛇”来比喻阴险、狡诈。
如:he is an old fox.他是一只狐狸。
(2)“lamb-羔羊”,都用来比喻性格温和、恭顺;“pigeon-鸽子”是和平的象征。
如: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 三月来时凶猛如狮,去时温和如羔羊。
(3)“parrot-鹦鹉”,来比喻只会人云亦云,没有独立见解的人;“bee-蜜蜂”是忙碌勤劳的象征;如:you are no better than a parrot when you act the priest. 当你成为教士后,并不比学舌的鹦鹉高明多少!(4)“donkey/ass-驴”来比喻那些愚蠢、没有头脑的人;“pig-猪”除了生性肮脏、贪吃外,还有懒、憨、丑等喻义.如:make an ass of oneself.使自己出洋相、干蠢事3.2.2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英语和汉语隐喻都有三个主要特点:descriptive, illuminative and illustrative(描述、说明和形容)。
(1)descriptive 描述英:the hallway was zebra—striped with darkness and moonlight.光影在大厅里相间成斑马的条纹。
汉:两叶愁眉展不开,独含惆怅上断台。
(杜牧《致远》)(2)illuminative 说明英:our heroic fighters stormed the enemy’s stronghold. 我们英勇无畏的战士们势如暴风骤雨,猛攻敌人的堡垒。
汉:科学是智慧的明灯。
(3)illustrative 形容英: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苦有甜。
汉:我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3.2英汉隐喻使用的差异由于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有异,很多英汉习语在喻体和喻义上也有差异较大:3.2.1喻体不同,喻义相同的对比用法(1)习语性隐喻(括号内容为英文原意直译):如:teach a fish to swim(教鱼游泳)——班门弄斧;grow like mushrooms(像蘑菇一样生长)——雨后春笋;ride two horses at the same time(同时骑两匹马)——脚踏两只船; feather one’s nest(往自己巢里铺羽毛)——中饱私囊;add insult to injury (伤害后加以侮辱)——雪上加霜;hold the candle to the devil (给魔鬼举烛火)——助纣为虐;the apple of the eye (眼中的苹果)——掌上明珠;(2)动物词隐喻(1)汉语中常用“鼠”来形容胆子小,而英语中却用rabbit,chicken,pigeon来类比,如:“don’t be scared, chickens!” came her voice with teasing gaiety.“别害怕,你们这些胆小如鼠的东西!”只听得她用戏谑的口气说道。
(2)汉语用“猫哭老鼠”来比喻虚伪和伪善,英语中相似的表达法是shed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
(2)汉语用“吹牛”表示“说大话”,英语用talk horse;汉语中有“力壮如牛”、而英语用的是as strong as a horse.3.2.2喻体相同、喻义不同的对比用法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每个词除了具有字面意义外,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即该词所隐含的附带的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褒义和贬义等。
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1)dog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可用来比喻值得同情信赖的人。
如:help a dog over a still(助人度过难关)、a lucky dog (幸运儿),而在汉语文化中,狗是屡遭谩骂的东西,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
带有狗字的词语明显具有贬义色彩,如:走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咬吕洞宾等。
(2)bear在英语中bear可比喻有特殊才能的人。
如he is a bear at math.(他是个数学天才)。
但汉语中与熊有关的词汇往往有窝囊、没本事等文化内涵,如:瞧他那个熊样儿、熊包、真熊等贬义词。
(3)英语中fish含有贬义色彩,一般用来形容不好的人和事,如:a poor fish(可怜虫)、 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汉语中鱼和“余”谐音,中国人过春节时除夕夜的餐桌上藉鱼表达年年有余(鱼)的良好企盼。
(4)英语中peacock强调与人媲美的高傲的一面,如:as proud as a peacock,(孔雀般骄傲)、play the peacock.(沾沾自喜);而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比喻吉祥美丽,汉语则注重它开屏时的美丽。
(5)英语中magpie用来比喻爱唠叨、喋喋不休的人;而在中国喜鹊被喻为吉祥鸟。
(6)英国人把petrel喻为那些带来灾祸、纠纷的人;而在中国人眼里,海燕是不屈不挠、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象征,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3.2.3同一词语在英语中有丰富喻义,而在汉语中却没有(1)cat(猫)在英语文化中是一种有着丰富喻义形象的动物:rain cats and dogs.(大雨倾盆)、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泄露机密)、a cat in the pan(叛徒)等等;cats hide their 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而汉语中猫几乎没有特别的喻义。
(2)cow(母牛):a stupid cow(蠢女人)(3)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分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4)ostrich (鸵鸟),比喻不肯面对现实的人:如:don’t be an ostrich ! everybody knows the truth, but you!不要做鸵鸟了!除了你自己,所有人都知道事情的真相。
3.2.4同一词语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喻义,而在英语中却没有如:蚕(silkworm ),汉语文化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高度颂扬了蚕的奉献精神;而在英语文化总silkworm只不过是一只小虫,没有什么喻义可言。
三、结论在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中,英汉隐喻和汉语的隐喻是较为相近的修辞格,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渗透使得汉语本族语者和英语本族语者之间产生了共同的体验基础和共有的概念系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将会带来语言的发展和丰富。
随着中西文化交融的不断加深和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必定会有更多的汉英隐喻进入对方语言。
参考文献:[1] 钟明国. 隐喻与‘metaphor’含义的对比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7 p123.[2] 彭英.概念隐喻及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84~88.[3] j.r.martin and david rose. working with discourse[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安晓杰. 动物比喻在英语修辞中的使用[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1).[5]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1):145~154.[6] 张贺. 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 .山东科技大学.2010.[7] 钱博洁. 浅谈隐喻在英语文学中的运用 .成功(教育).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