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②等级扩散
③刺激扩散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2、 文化扩散的类型 (2)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
具有某种思想、技术的人或集团,由于某种原因到另 一地,将其原有的文化带到新的地区,其文化随之在新 的居住地传播开来。空间上不连续;
中心地区:核心区 外围地区:边缘区(文化过渡带)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一、文化区(Culture Area) (2)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指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功能影响 的文化特征所分布的空间区域。
特征——都有中心, 功能中心(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尤 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 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有时候是相互重叠,高 度一致的。如日本语言区域和日本国功能区。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的结构
行为文化:以语 言、礼仪、服饰、 动作等形态出现 的行为模式,是 精神文化的外在 形态,也是心理 文化的直接显示。 行为文化介于物 质文化和精神文 化之中。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的结构
心理文化:人类在社会 实践中长期孕育而产生 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 审美观念等所组成的有 机的总体结构。
反映人与自然 的关系
自然圈层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的结构
书面文化、艺术文化属于显性,心理文化 属于隐性,而行为文化则介于两种之间。 很多时候多种文化是相关联系,很难分开。
以民居为例
讨论: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
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ⅱ: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ⅲ:文化的作用要具体分析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一、文化区(Culture Area) (3)乡土文化区 (感性文化区)
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 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形成的文化区。 特征——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
表现:通过感情或符号存在人们的思想中。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三种文化区的区别与联系:
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 )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一、文化区(Culture Area) (1) 形式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 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是 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作用形成的。
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减弱 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按发展程度可以分为社 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的结构
文化的结构及与自然圈层之间的关系:
内层:心的部分, 心理状态
反映人与自己 心理上的关系
精神文化
中层:心物结合, 隐藏在物质中的人 的感情、意志、思 想等和非物质形式 的精神产品
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
反映人与人、社 会之间的关系
外层:物的部分, 人化了的自然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四、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
文化整合是在文化系统内部各层次,各特质之间的相 互关系及其协调情况,但其变化与发展也总是在一定 的地域之中。文化整合是人类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一种 普遍现象。 作为一种过程,文化整合随着文化体系的发展变化而 不断进行。文化整合注重文化内部各层次、各特质文 化整合的重要性,提高文化凝聚力,增强文化扩散力。 文化整合过程在矛盾与斗争的反复交替中不断前进。
物质性-----文化的支撑骨架与表现载体; 基础性--------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时代性--------变化快,如服饰文化、建筑文化。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的结构
四、文化结构 2、制度文化
又称社会文化,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 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包括人际关系和规范 化的社会制度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
区别:
形式文化区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性为主要特征, 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 功能文化区带有明显的人工影响烙印。 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区 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联系:三种文化区具有作用上的互补性、
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的结构
三、文化的功能
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2、文化使社会具有系统的行为规范(风俗、 道德、 法律、价值观念)。 3、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主要的基础(社会整 合、社会控制)。 4、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5、文化为人类提供了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的 能力,满足个人的需要。 6、文化影响人类自身的素质。 文化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资本。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的影响,不同区域不同的自然条件 和自然资源--生产发展方向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 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也有一定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 化景观。
指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 使其占据的空间扩大。具有空间上的相对连续性和扩 展速度的差异性。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 ①接触扩散(传染扩散)
文化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扩散,并且是渐进的、连 续的如电视机、电脑、手机的传播。 接受时就传播,不分等级,如同传染病一样 指一种文化现象按照某种等级顺序,从高到低,或由低到高 的扩散过程。如购物中心、体育中心。 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 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得其在当地得以存在和 传播。如由于气候变化和受驯养刺激,西伯利亚土著人由狩 猎转为放牧为生。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一、人文的空间现象——文化区 1、文化区的概念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 在空间上的分布。
2、文化区的类型
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 )
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 )
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客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色、 香、味、火候); 速度快。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 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 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 机制。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广义的概念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所创造的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概念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 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 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段性和民族性特征。
文化要素
文化
物质
规范
认知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的结构
五、文化适应
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经历来看,人类主要经历了 两个方面的变化:即体质的变化(直立行走) 和心智的变化(人工取火)。前者称为生物适 应,后者称为文化适应。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的结构
五、文化适应 1、相同之处
二者都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同时又保持相对稳定性。 新旧取代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和选择而实现的。 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关键(但不是决定性)作用。 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 (先天VS后天) 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继承是横向的。 (纵向VS横向) 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会导致旧物种及旧特 性的消失;新文化取代旧文化,通过旧的文化群体接 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 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 (适应VS改造)
内涵:强调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反映社会关系 特点
强制性和权威性-----刚性约束; 缓慢变迁性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成本有时很大,尤其是 对于既得利益集团而言; 相对独立性 ----- 制度的孕育、制定、修改、完善与创新涉及 到很多因素,也有着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规律。
第一节
(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1、文化生态关系类型 (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注重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和环境有关的 人类行为动机。每一个变因与任何另外一个变因都可能是原 因也可能是结果,在变因网络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对整 个体系产生影响。变因之间是多方向因果关系。 和谐论:把人看成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类利用自然以不 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强调文化 对环境的影响,即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文化与环境的双向关系是地域文化系统中最基 本和最重要的关系。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关系,即指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1、文化生态关系类型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源于环境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环境被认为强有力地决 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过程。即环境以单向因 果关系决定文化,故称之为因果直链型关系。即A—B—C… 这种关系强调人的选择能力,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的同时, 也重视人的作用。二者是双向影响的;即A—B,A—C,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