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和措施

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和措施

高效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反思宫明明(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平136000)指导教师:刘春明(副教授)摘要: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开展实施以来已经过去十年,但是新课程改革的效果未达到改革的预想效果。

虽然学生教育的主要实施场所是学校,但是学生教育自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

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素质的快速提高是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校;学生;教育环境Current situation and Reflection on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Gong Ming-ming(College of Scienc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136000,china)instructor: LIU Chun-ming (Associate Professor)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nationwide implementation has been inthe past ten years, bu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effect did not reach the anticipatedeffect of reform. Although the main place to implement education is the school, butthe responsibility of student education from society, school and family. The new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improve rapidly is the need for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and communities.Key words: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chool; student; education environment我国的第八次新课程改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此次的课程改革推出了一系列的新主张。

在全国范围内出版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来替代过去的教学大纲;对教材进行重新的编写,允许各地区根据本地区的特色编写地区的教材,出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改革我国的各学科的教学方式,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变过去教师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目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班级学生人数太多、理论与实践脱节、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成为了一个导向、课堂教学重外在轻内涵、教育经费的不足等。

针对于目前新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对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一线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新课改革的的认识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要求此次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是教师。

这场变革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所有参与课改的教师都该体会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换一本教科书,而重在教育观念的深刻革命。

这充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

1.1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教师要注重学思结合。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1]。

新课程改革教学上需要教师慢慢地体会新课程的理念,仔细地琢磨每一节课的切入点、呈现方式、情景设置。

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

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

从考察知识转向考察能力,从考察结果转向考察过程。

高考改革必须从应试教育体系下过于注重考察知识的方向转向考察新课程要求的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方向[2]。

新课标中提出了多种素质教育、探究式学习的实施途径,比如理科教学中,教材的编排符合科学史的发现过程,内容上具有逻辑性和衔接性。

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和研究方法,认识到科学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探究的过程;是大胆敢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和献身精神。

1.2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课堂理解传统课程实施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重视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重视已有结论的死记硬背和被动模仿,重视“应试技巧”的训练,此种模式已广为垢病[3]。

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实质是师生和生生交往的过程。

没有互动就相当于教学没有发生。

作为一种个体与群体双向建构的社会性交往活动,现代教学关注的是一种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关系[4]。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通过课堂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要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的机会。

学生不仅是主体还可以转变角色,改当小老师,把课堂由学生来驾驭,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活动,讲解他们不同看法,有不同意见时大家一起讨论并得出结论,最后再由教师给予补充[5]。

可以在一堂课的教学中采用多重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感。

1.3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

而面向全体学生的实际行动在于教师在课堂上从实际出发,分层备课,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

教师要在课前对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期待,要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意愿。

即使是假装不想学习的学生,也有想学习欲望,想获得科学知识。

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是指既要照顾到学习好接受新知识快的学生;又要考虑到学习较差,接受知识较慢的一部分学生;还要考虑到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6]。

黑格尔说:“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明,假入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7]。

一个忠于教育事业的教师,自然具有热爱学生的真挚情感。

爱的力量是巨大的。

一位新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自身的专业功底,更需要有一个合适的专业引领。

有一个专业人士进行恰当的引领,更能加速自己成长的步伐。

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反思教学。

反思教学是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过程。

反思教学不仅可以改进教育实践,而且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也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

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为日趋优化的过程。

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反思教学行为作为课程理念的深入,保证了教师们不断获得关于教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也有利于课改实验在高中的不断拓展、深化。

只依赖自身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认识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奥苏泊尔曾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得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

”[8]可见教师不仅仅要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也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理论基础。

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了解教育改革制度,研究各种教学情境中的典型案例,在工作中进行听评课等交流活动。

2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就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要明确课堂是面向学生全体的,由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自主选择。

在教学中,教师会安排一些可选择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思考、创新、展示自己的平台。

学生与发展是新课改的两大主题,学生在课堂条件下如何学习、如何发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两大基本依据[9]。

2.1掌握学习方法,做好预习预习是在教师布置好预学提纲后学生进行的有效阅读。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自行找到提纲上相应的知识点并对教师设计的预学案做出相应解答、做好笔记。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自己解决新课中的简单内容,对疑难问题进行标记或者查找资料进行解答。

这样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就有了了解,对教材内容中的疑难问题做到了心中有数。

在课堂中对老师的授课也有所侧重和希望解决自己心中疑难的愿望。

通过培养学生对资料阅读的兴趣,来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课外参考书、工具书等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内外知识的理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2.2课堂上,发散思维,多多质疑课堂教学是教师导学的过程,不是从前的教师设置问题,学生绞尽脑汁解决问题,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挖掘自己潜在的智慧。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要勇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的参与学习,勇于进一步思考再提出新的困惑,新的问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使教和学和谐地碰撞创新的火花,达到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的效果。

2.3课后及时消化吸收,强化记忆预学和导学之后的固学过程是不容忽视的,要给学生养成先复习在做作业的习惯。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课后及时巩固复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记忆强化,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速率。

课下学生之间的问题讨论,可以让学生分享知识,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是新课改的后盾家长的对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支持以及社会为学生学习提供的环境,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家长和社会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具有必要性。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学生仅仅获取书本的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因为知识内容体系的快速更新、技术改革的迅速发展,需要学生学习知识多而繁杂,学生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大量的知识,而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才是重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校应该培养学生会学、巧学、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功能绝不再是仅仅传授知识,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对自己所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学会生存[10]。

这才是新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改的最终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