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族卯节

水族卯节

水族卯节卯节,译为借卯或吃卯。

水族卯节主要流布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南部地区和荔波县北部的部分乡镇。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榕江县、雷山县,南接荔波县,西界独山县、都匀市,北连丹寨县。

县境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南斜坡,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在500至1 000米之间,县境内居住着水、布依、苗、瑶、汉等14个民族。

卯节与水族的古老水书、古老历法、悠久的稻作文化、民族迁徙、氏族部落联盟、敬母猪霞神祈雨的原始信仰等有密切关联。

水族自称“睢”,发祥于睢水流域,地处殷商文化圈之中。

殷商亡国,水族先民举族南迁,逐步融入百越族群。

秦定鼎中原后,发兵征讨岭南,水族先民举族溯流进入都柳江、龙江上游的黔桂边境地带生息,初步形成当今分布格局。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李唐王朝在水族地区设置应州,治下所领都尚、婆览等五县等均为水族生息地域。

随后设置环江州,以及以安抚“睢”为主体的羁縻抚水州,从此,族称以“水”代“睢”。

卯节分四批过节,第1~3批是荔波县北部地区的水族村寨过节;第四批最盛大,是在三都县南部的九阡地区。

第四批卯节过节的中心地点——三都县九阡,就是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在水族地区设置莪州的治地。

莪州,或称莪蒲州,是水语“莪蒲——五位开疆父老”的音译,因纪念五位开发该地的先祖而得名。

关于卯节的起源有很多的传说:很古时候一支水族的先祖来开发这一地区不久,禾苗遭受严重虫灾,人们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这时水书创始人拱陆铎(公六夺)从天降,叫人们扫积屋内烟尘撒在禾苗上,终于除了虫灾,人们聚而欢歌沿袭成了卯节。

传说二:水族祖先开发三都九阡、荔波水利等一带之后,受严重干旱威胁,只有卯坡对面的耀向井清澈长流。

人们来这里祈祷祭祀,感动了龙神,长出了一尊女性人形石头。

人们以为神显灵,就将这石头收藏在怒腊坡的岩洞中,从此年岁丰稔,人们就聚会欢歌纪念而沿习成了卯节。

卯节与水族的水书、历法和悠久的稻作文化、民族迁徙、民俗婚俗、敬霞祈雨的原始信仰有密切关联。

主要内容有:1、家庭祭祖、社区祭田。

卯节是依照水书水历选择吉利的过节,习惯认为辛卯上吉,丁卯至凶。

过节头一天的寅日,杀猪、打豆腐、开窖酒、备鲜鱼,设丰盛的酒肉席祭祖宗和聚会亲友。

村村寨寨取出珍藏的铜鼓来敲击,并开始接待宾客。

卯日清晨,同血缘氏族村寨头人领队抬大猪,各户提着盛有祭品的竹绞篮、扛着驱虫与鼠雀的竹刺竿到大树下的祭坛祭卯——祭稻谷神。

人们在大田里拔出一兜禾苗,用其叶子和老谷穗、白纸飘等作祭幡。

祭坛设主祭席,各户用竹绞篮提来的祭品陪祭。

杀猪献牲、上熟祭毕,众人会餐之后,将祭品均分各户,各户再到自家的田边祭祀,以期秋收获得如愿的收益。

2、令会男女,对歌择偶。

卯节期间,让未婚男女青年自由对歌觅偶,是节日活动的高潮,对歌之前,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会习惯作一番讲说:“各方来的亲戚朋友,大家欢聚在卯节上,让我们欢乐歌唱,午日没有忌,末日也吉利,卯日最吉祥。

未婚的青年男女,今天是你们美好的时光,让我们欢歌幸福,让我们节日欢畅……”对歌的未婚男女,要是彼此情投意合,双双来到千年红豆树下,牵手在树枝上系上红丝带以表爱慕之心。

3、敬霞祈雨。

卯节这天下午,各寨的男性成员几乎全部出动,列着长蛇阵仪仗队向祭祀地点的霞井缓缓行进。

主祭席摆上供奉的猪肉、米酒糯米饭、豆腐和鱼等。

主祭席的两侧对称排列着松枝铺就的地席,上面供奉着各股带来的祭品。

祭坛前面立着一根粗大的竹竿,顶端挂着装有公鸡的笼子。

公鸡是祭师借以向天神传递信息、祈降神雨的吉祥动物。

吉时一到,祭师手持一根带叶的水竹子,蘸着从霞井打来的水,一边念着水语祝词,一边轻轻挥洒,还不时轻轻抛掷白米碗中的卜具,并抓些米粒撒向前方。

此后,请神赐福降雨,并用咒语指令公鸡啼鸣,据说只要精诚所至,老天会降神雨,即使是几滴也会赢来阵阵乐器声和欢呼声。

接着,祭师让请“猪婿”扮演者穿上衣服(或赤裸上身),抬着母猪在祭坛前的稻田间走过,并不时用松针或菖蒲芯戳击母猪阴部,让其发出嚎叫。

然后将母猪赶进烂泥田里,戏耍泥水仗。

古时还有要求参与者与母猪作性媾示意动作,激起人们哄笑并鼓乐大作,而妇女则会挥着芭茅草,高呼“霞!霞!今年敬霞,明年丰收!”卯节是水族部分同胞的传统年节,其历史十分悠久,与秦汉时期迁徙的民族历史有关;卯节与悠久神秘的水书、水历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卯节的文化内涵十分古朴、神秘,甚至荒诞离奇。

家庭祭祖、社区联盟祭祀谷神及“敬霞”祈雨、对歌择偶世代流传。

卯节的文化生态、自然生态完整,保留有卯节祭坛、敬霞祭坛、霞石、霞井、石神菩萨、红豆杉神树和对歌卯坡等重要物证。

卯节历史悠久,最盛大的活动地点,就在唐代设置的莪蒲羁縻州治地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水各村;卯节形象地保留着中原早已失传的古文化信息:①、卯节是水族预祝稻作丰收而举行家庭祭祖、村社联盟社祭、祈求雨水神石“霞神”保佑、男女青年对歌社交多种文化交融的古老节日。

②、卯节活动形象地反映水族悠久的、以稻作物候为依据的水族历法。

卯节是端节的前奏,宗旨是祈求雨水、预祝丰收、祭祀祖先、聚会亲友。

③、《说文解字》释:“卯者,茂也。

”水书认为是绿色生命最为旺盛的时节。

卯节活动记录了中原古代的语言信息。

卯节在水稻插秧结束的水族历法9~10月阶段欢度,时令对应夏历5~6月。

④、以母猪敬供雨水神石“霞神”,刺戳母猪阴部,在烂泥田中与母猪戏耍斗泥水仗,中青年妇女围哄,借以祈求雨水和丰产,在世界民族节日中,唯独是水族的卯节。

⑤、卯节开放3天,让未婚青年自由对歌择偶、奔者不禁的古风犹存;卯节保留着血缘氏族部落年节庆典遗风浓郁的特色卯节分4批过节,是以血缘氏族为主要依据划分批次,尽管后来融入了民族的地缘文化特征,但血缘氏族部落年节庆典遗风的特色依然浓郁。

以卯节为年的这部分水族同胞,属于远古时期的同一血缘氏族部落联盟。

第一批卯节过节地区:荔波县水利村、水岩村、水丰村、水龙村等;第二批是在荔波县水利乡洞坨村;第三批是在荔波县水蒲、尧排等,第四批最隆重,在三都县九阡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荔波境内的前三批卯节,过卯节的氛围不如过去热烈,几乎名存实亡。

一些村寨除了设席祭祖和宴请内亲之外,已没有其他活动。

现在,基本保留着卯节原有基本特征的,是过第四批卯节的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地区。

但同样受现代文化的影响与冲击,越来越多的村寨都以春节代替卯节,参加传统对歌活动的男女青年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一代人不愿参加敬霞的神秘的活动,卯节的文化特色、文化内涵已经逐步消退,卯节特色日渐衰微而走向濒危。

水族端节端节是水族人民辞旧迎新、祭祀祖先、庆贺丰收和预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满的传统节日。

主要流布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县北部的部分水族乡镇。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总人口31.4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47万人,占总人口的96.4%,水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4.8%,县境内居住着水、布依、苗、瑶、汉等14个民族。

县境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榕江县、雷山县,南接荔波县,西界独山县、都匀市,北连丹寨县。

整个县域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南斜坡,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在500至1000米之间,境内山岭连绵,溪流交错,其间夹着若干起伏的丘陵和平坝,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水族自称“睢”,发祥于睢水流域,地处殷商文化圈之中。

殷商亡国,水族先民举族南迁,逐步融入百越族群。

秦定鼎中原,发兵征讨岭南,水族先民举族溯流进入都柳江、龙江上游的黔桂边境地带生息,初步形成当今分布格局。

贞观三年(629年),李唐王朝在水族地区设置应州,治下所领都尚、婆览等五县。

随后设置环江州,以安抚“睢”族群为主体的羁縻抚水州,族称由“水”代“睢”。

唐贞观设置的婆览县、治地在今三都县恒丰乡,民间习惯称为水婆。

这一带韦姓人口集中,又是古代县治,因此水族新年第一个亥日的端节必须由水婆地区过节。

因此,民间有“亥日水婆端,午日水潘(今塘州乡)端”之说。

端节在水历年终岁首两端时段,以亥日为主线推算日期欢度,首尾历时50余天,分批过节,是以血缘氏族为主要依据划分批次,尽管后来融入了民族的地缘文化特征,但血缘氏族部落年庆典遗风的特色依然浓郁。

《贵州通志》:载:“水家苗都匀有之,有韦蒙二姓在内外套与花苗杂居》……每岁中秋月首戌日赶场,亥日过端节,以是之晴雨主是年之丰歉。

”端节起源虽无可考史料,但从依据水历和水书推算过节日期,以及从有关迁徙传说等情况推断,端节是水家悠久的稻作文化节日。

水族端节,水语称为“借端”。

“端”,意为“岁首”或“新年”;“借”,意为“吃”。

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

端节主要活动是祭祀和赛马。

祭祖时,在正堂供桌上摆上鱼包韭菜、炕鱼、豆腐、糯饭、米酒、南瓜、茄子和花生、葵花、糖果等馔品。

有的还供奉衣着首饰及糯谷穗(或称米廉),表示丰衣足食;摆上犁、锄镰等生产工具,启迪人们继往开来,靠劳动去创造财富与幸福。

或用簸箕设地席供祭。

有的还在门外设便席,打上一铲火子,放上烟杆与拐杖,以迎接外出渔猎的先祖的魂灵。

赛马则是端节的高潮,时间都在午饭后进行。

赛马活动有固定的场所,叫“端坡”或“年坡”,人们吃过年酒后便成群结队地从各村寨赶来这里,端坡顿时人山人海。

赛马之前也要举行一个简约的祭典。

寨老要在端坡上设一供席,上摆各种各样的祭品,隆重祭祀开辟端坡的祖先。

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祭,长老伫立桌前神情肃穆,端着斟满酒的酒杯,口中念念有词,大多是对祖先的怀念和吉祥如意的话语,祈求保佑端坡赛马活动平安无事,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典完毕,寨老跃身上马在跑道上遛上一圈,方宣告赛马开始。

水族的赛马形式非常独特,叫做"挤马"。

当指挥者一声号令,骑手扬鞭策马,在山谷互相冲闯,在抗争中挤出山谷向坡顶冲去,谁先到远坡顶,谁就是胜者。

端节,是水族年节中历史悠久、特色浓重、范围最广、人数最多、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传统年节,在水历年终、岁首阶段欢度,由古代古9批演化为现在7批过节,端节首批、末批相间50余天。

端节形象地记录了中原早已失传的古文化信息。

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年”:谷熟也,谷熟庆典日过年。

端节在水族历法的年终12月至新年1~2月间欢度,对应夏历8~10月,形象而准确地诠释“年”的本义。

此外,端节举行赛马、挤马活动,是水族传承睢水流域发祥地的赛马古俗。

在南方民族年节中,以赛马为代表性活动的只有水族的端节。

端节作为水族最为盛大的年节,形象地反映了水族悠久历法,以及与稻作文化紧密联系的氏族部落庆典习俗遗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节期最长、内容丰富而奇特的岁时节令。

端节是历史悠久的岁时节令,形象地记录了中原早已失传的古文化信息。

端节首批、末批相间50余天,是世界历时最长、批次最多的民族年节,端节在水历年终、岁首阶段欢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