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绿地现状调查摘要: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
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我们通过对北海市中山公园绿地种类和分布情况的调查,发现公园的植物种类超过45种,在公园的绿地设计布局方面基本满足各项要求,但是公园的人工管理还有很多不足。
关键词:公园绿地分布情况使用管理现状设计状况一.历史沿革北海市中山公园位于北海市中心的北部湾中路。
始建于1928年,因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得名,是北海市历史最长,功能较为完善的综合性公园。
公园现有面积12.14公顷,设有儿童游乐区、文化娱乐区、老人活动区、动物展区、“园中园”盆景区、白玉兰树林休息区等功能区,公园于1993年7月由中海鸿实业公司投资1亿元,改造成为娱乐,旅游、观赏、休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经过了10年的收费经营后,为适应市民的生活娱乐休闲要求,从2003年开始重新免费向市民开放,开放至今使用管理状况总体良好。
目前,中山公园由北海市园林局下属的北海市中山公园管理处进行管理建设。
中山公园现在的主要职能是为市民游客提供一个休息娱乐的场所,园内的各功能区分布合理,特点鲜明。
园中园内有各式各样的岭南盆景供游人观赏;儿童游乐区有各种适合家庭一起娱乐的项目;老人活动区设有活动中心、门球场、花架廊等活动场所供老年人娱乐和休憩,顺便还能打打牌;文化娱乐区的露天舞池从清晨到晚上十一时均对游客开放。
园内道路以星形放射路网为骨架,以自由式路网穿插其中,以园内环道将各功能区串联起来。
整个公园树木繁盛,树大荫浓,有高大的榕树、白玉兰树、樟木、大王椰子树等珍贵的古树名木,其中的白玉兰林区、茶花林区、人心果林区、竹柏林区和黄金间碧竹林区各具特色,以市树小叶榕气根引植而成的“独木成林”、以市花三角梅培植修剪而成的“孔雀开屏”、“海狮”、“袋鼠”等植物造型独具匠心。
二.绿地植被状况虫等现象。
但是公园中的绿地情况就不是很好,基本上没有完整的一片绿地,大部分绿地都有人为的踩踏出小路,或是整个一片绿地都没有了,只留下了黄黄的泥土。
三.绿地分布情况(一)公园绿地分布满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绿地覆盖率——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为86745.26平方米,绿地覆盖率为45%。
园内道路以星形放射路网为骨架,以自由式路网穿插其中,以园内环道将各功能区串联起来。
整个公园树木繁盛,树大荫浓,有高大的榕树、白玉兰树、樟木、大王椰子树等珍贵的古树名木,其中的白玉兰林区、茶花林区、人心果林区、竹柏林区和黄金间碧竹林区各具特色,以市树小叶榕气根引植而成的“独木成林”、以市花三角梅培植修剪而成的“孔雀开屏”、“海狮”、“袋鼠”等植物造型独具匠心。
乔木:小叶榕、龙眼、香樟、白兰、秋枫、凤凰树、垂叶榕、大叶紫薇、木棉、黄槐、木菠萝、高山大叶榕、阴香、桃花心、白千层、榄仁类、黄葛树、菩提树、紫荆、羊蹄甲、水蒲桃、假苹婆、麻楝、杜英、人面子、金山葵、蒲葵、银海枣、老人葵、鱼尾葵、南洋衫灌木:叶子花、朱槿类、黄金叶、小叶紫薇、夹竹桃、福建茶、希美莉、红绒球、红背桂、含笑、黄金榕、软枝黄蝉、散尾葵、美丽针葵、千头木麻黄、美人蕉等。
(二)绿地分布满足人们生活及休息游憩的要求在百年榕树下打太极,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项目:一棵百年榕树的绿荫半径在4米左右,几棵榕树相继连着,不仅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还造就了一大片的绿荫。
在炎炎夏日,百年榕树给人们带去了一片清凉。
因为有了它们,大部分老年人围在大榕树下打麻将,使老人麻将也成为中山公园一条独到的风景线能遮荫防晒的榕属植物——细叶榕、黄桷树、大叶榕、高山榕、印度橡皮榕、垂叶榕、垂叶榕等。
主要栽种在道路两旁,为行走的游人遮风挡雨以及带去绿荫。
人工林:有椰子林区、白玉兰林区、茶花林区、人心果林区、竹柏林区和黄金间碧竹林区、小叶榕气根引植而成的“独木成林”。
这些都为人们的休息游憩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三)绿地分布满足防护,安全,卫生的要求。
植物配置为草本、灌木、乔木、草灌乔、草灌等五类。
草本搭配主要集中在公园的后门处,灌木搭配主要集中在娱乐区,乔木主要集中在中泰风情商业城,草灌乔以棕榈、黄叶假连翘、绿地搭配主要集中在公园的前后门入口处,草灌以绿地和散尾葵搭配主要集中在休闲区。
公园的植物为单植、丛植、簇植。
乔木:大叶榕、香樟、白兰、龙眼、大叶紫薇等为单植,四季米仔兰、黄叶假连翘、福建茶等为簇植,黄金间碧竹、大红花、苏铁、三角梅等为丛植。
植物的分区规划以及植物的分类种植使整个绿地系统做到了防护,隔离与避灾的要求。
(四)绿地分布情况满足改善城市面貌的要求。
植物以其纷繁的品种、色彩、线条、造型,丰富城市的景观,有利于缓解人们心理上的压力。
将各类植物穿插布置在建筑之间和建筑周围,既可冲淡单调、枯燥的人工化气氛,又可烘托建筑的个性,构成人工和自然相融和的空间环境。
.绿地景观有人工树形,如黄叶假连翘、福建茶等灌木被剪成各种几何图形相互搭配。
还有自然树形,如南洋杉的锥形形体,大榕树气生根的“独木成林”还栽种了具南国体面的棕榈科植物——大王椰子、老人葵、狐尾椰、椰子、蒲葵、假槟榔、鱼尾葵、短穗鱼尾葵、棕竹、漂亮针葵、董棕、刺葵、酒瓶椰子、国王椰子、夏威夷椰子、散尾葵、银海葵、油棕、皇后葵、看音竹、三药槟榔、三角椰等。
高大的乔木,茂密的枝叶,形成很好的遮阴效果,周围多种植物配置的相得益彰,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等等成为城市另外的一个旅游资源。
四.古树名木保护现状综合分析(一)保护古树名木的意义1.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
许多古树名木经历过朝代的更替,人民的悲欢,世事的沧桑,可借以撰写说明,普及历史知识。
2.古树名木为文化艺术增添光彩,它们是历代文人咏诗作画的题材,往往伴有优美的传说和奇妙的故事。
3.古树名木也是名胜古迹的佳景。
4.古树是研究自然史的重要资料,它的复杂的年轮结构,蕴含着古水文,古地理,古植被的变迁史。
5.古树对研究树木生理具有特殊意义。
人们无法用跟踪的方法去研究长寿树木从生到死的生理过程,而不同年龄的古树可以同时存在,能把树木生长,发育在时间上的顺序展现为空间上的排列,有利于科学研究工作。
6.古树对于树种规划有很大参考价值。
(二)公园内古树的现状和保护措施在《北海市的古树名木保护措施》中第十三条中有规定,严禁下列损害城市古树名木的行为:一在树上刻划、张贴或者悬挂物品;二在施工等作业时借树木作为支撑物或者固定物;三攀树、折枝、挖根摘采果实种子或者剥损树枝、树干、树皮;四距树冠垂直投影3米的范围内堆放物料、挖坑取土、兴建临时设施建筑、倾倒有害污水、污物垃圾,动用明火或者排放烟气;五擅自移植、砍伐、转让买卖。
中山公园中有很多古树名木,很明显没有符合规定,它们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人们还可以随意的接触到古树,小孩也可以轻易的破坏树木,而且在这些树的周围还有很多设施和污染物,这样的现状是很值得我们引起注意的。
保护措施:1.一级古树及生长在公园绿地或人流密度较大、易受毁坏的二、三级古树名木应设置保护围栏,围栏与树干距离不得少于2米,特殊立地条件无法达到2米的,以人摸不到树干为最低要求。
2.围栏内土壤表面可种植三叶草等豆科植物,以保持土壤湿润、透气。
根据不同树种对水分的不同要求进行浇水或排水。
3.古树名木长时间在同一地点生长,土壤肥力会下降,在测定土壤元素含量的情况下进行施肥。
4.修剪古树名木的枯死枝、梢,定期检查古树名木的病虫害情况,采用综合防治措施,认真推广和采用安全、高效、低毒农药及防治新技术,严禁使用剧毒农药。
五.公园的使用管理现状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公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设施老化,维护管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问题。
公园内很多设施出现了荒废的情况,还有一些设施已基本不能使用。
此次对中山公园绿化及绿地使用现状的调查,发现的最大问题是公园内的绿地保护措施不够完善,绿地退化严重。
很多绿地都被市民游客踩踏成光秃秃的一片,既破坏了公园的整体环境,也影响了公园的环境质量。
从绿地被破坏的程度上看,绿地被破坏的现象也不是短时间的问题了,这种现象应该存在很长时间了,但却一直没有得到公园管理部门的保护与管理,而是任其发展。
总结起来我们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1.城市公园的建设经营资金不足。
2.管理体制落后。
3.缺少创新性、参与性项目。
六.公园的设计状况(一)植物群落主体空间,时间的构成在植物群落总体设计中,考虑到公园日常的人群密度,注重下层花灌木及地被植物的合理配置,削减中层灌木体量,强化上层混交乔木林得态势,以增加乔木覆盖遮荫率。
在市中心区多建乔木林,艺术地再现地带性植物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可以减缓热岛效应,增强绿岛效应。
同时大树地坪的配置模式可以提高公园的有限土地利用率,提供市民开阔的活动场所。
在植建乔木林时,合理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植物新品种,突出北海城市绿地的地域特色。
从而构成乔,灌,竹,草,藤的复合群体,提高群落空间的稳定性。
中山公园绿地植物群落又是空间艺术形式的表现,它利用简介明快的乔木列阵和曲折变化的灌木色带,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形成一条条丰富而有韵律的林冠,林缘曲线,划分出变幻多样的空间模式,起到了美化和协调周边环境的创造作用,产生虚实结合的意境效果。
同时在大量草坪形成的绿色基调上勾勒出丰富多彩的色块,不仅视觉上自然活泼,高低起伏的植物又造成含蓄莫测的景观幻觉,扩大了园林空间感。
七.结束语通过对中山公园在绿地种类,绿地设计状况,绿地分布情况,公园的使用管理现状,古树名木的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在对公园进行设计规划之初,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城市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空间关系,生态关系四者之间的联系,并处理好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规划出一个符合生态学原理,并适宜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园环境。
参考文献1.城市公园专题研究报告《中国旅游报》 2008年2.康志华《城市住区外部环境与人的心理适用性》四川建筑出版社 1997年3.罗浩《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