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 距离衰减理论
第三节 地理位置的影响
一、对区域开发的影响
地理位置是制约区域开发的重要因素。在历史上,文化和 技术有一个扩散过程。离文化和技术发源地近,接受扩散 较早。相反,离文化和技术发源地远,接受扩散较晚。 欧洲经济中心转移与地理位置有关。
13 世纪威尼斯是欧洲经济最活跃的城邦。那时丝绸之路畅通,威 尼斯处在丝绸之路西端,与远东、印度有大额贸易,是整个西欧 面向东方的门户。 15 世纪地理大发现的主力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当时奥斯曼帝国兴 起,陆上丝绸之路堵塞。开辟海上通往东方的航道时,西班牙和 葡萄牙成了前哨。不少意大利海员转到西班牙、葡萄牙谋生。 工场手工业兴起以后,经济富裕的来因河流域地位上升。位于来 茵河口的荷兰成为贸易的主要门户,逐渐超过西班牙和葡萄牙在 航海中的地位。 工业革命起源于航海便利,煤、铁资源丰富的英国。从18 世纪起, 英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
假设条件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获取利润为目标。为了便于理论研究,杜能假设 农业在下列典型环境中经营。 (1)唯一的城市,位于平原中央。城市周围是农业用地。外层被荒地 包围。 (2)城市的农产品全部来自周围腹地,不从其它地区获得农产品。 (3)孤立国内部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输费用按马车运价计算。 (4)城市周围腹地的土地状况有均质性,各地的土壤肥力、气候等地 理条件相同。 (5)腹地内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 (6)农业经营者追求最大利润,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以获得最 大利润。 (7)运费与距离成正比,由农民负担。 在上述条件下,不同农业类型的农业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态分布。每 一个同心圆环状作物带到城市的最大距离受市场价格,产地生产成本 和两地间运费三个要素制约。这三个要素的变量决定利润量。 P=V-(E+T) P为利润;V为商品售价;E为生产成本;T为商品运费。生产成本 和商品售价稳定时,运费是决定利润的关键要素。
二、地理位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是物流、客流和信息流的焦点,是大量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在狭 小地域范围内的统一。城市能够在狭小的地域中集聚大量人口,建筑 物和社会经济活动,全赖良好的位置。 当一个区域需要一座城市的时候,它在什么地点诞生,决定性的因素 是位置。一座城市,只要有良好的位置,遇到天灾人祸以后,很快可 以得到重建。如飓风摧毁的中美州城市伯利兹城。 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我国古代有南船北马一说。 南方城市大都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有T 形战略、弓形战略等见解,都以城市位置的 轴线为根据。T 形战略是沿海一线与长江一线的结合。弓形战略在T 形战略基础上增添北京经武汉至广州轴线。 地理位置历史变迁是城市迁移的主要动因。城市在地理上的迁移有蠕 移和转移两类。 区域中的城市位置有中心位置和门户位置两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中心位置与门户位置的作用有区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我国不少地区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 心不在一处,给经济发展造成不少麻烦。
杜能农业环带
根据一些假设,杜能认为围绕一座城市,有六个同心的环 状农业地带。 第一带最接近城市:生产不易运输和不易保存的产品,主 要是牛奶和蔬菜。 第二带,生产林业产品:在杜能生活的时代,城市的主要 燃料是木柴。木柴的运输费用比谷物贵,分布的距离比谷 物近。 第三带、第四带和第五带主要生产谷物和牧草:这三个地 带,随着距离增加,经营的集约度不断降低。第三带没有 休闲地,分六区轮作,谷物占耕地面积50%。第四带分七 区轮作,谷物占三个区,休闲地占一个区。第五带分三区 轮作,休闲地、谷物、牧草各占三分之一,又称三圃制农 业。 第六带是家畜养殖业:在这一地带种植谷物的目的是供应 本地需要。谷物运到城市,距离远,运费贵,无利可图。 家畜可以赶到城市销售,运费低廉。干酪不易腐败,便于 运输,也是本区外销产品。 在第六带以外,是没有人烟的荒地。
鲁 卫 齐 秦 楚 陈 蔡 宋 晋 吴
表6-1 孔子七十二弟子分布表
国 别 弟子数 到鲁国距离(公里) 200 180 880 700 270 340 180 450 600
44 8 6 4 3 2 2 l l l
小 计
72
80(平均)
第二节 地理位置的特性—区位的基本条件,有5点
区位的概念:
五、地理位置的价值性
优异的地理位置可以促进区域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繁华, 可以对经商、办企业带来效益。——“风水”好 五口通商,开辟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个商埠。 上海鹤立鸡群,历一百余年不衰,得惠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我国许多良港,长期弃置不用。修建一条通向内地的铁路 后,很快成为商务繁忙的港口。50年代黎湛铁路建成,推 动湛江市兴旺。80 年代修建兖州到石臼所的铁路,出现 崭新的日照市。良好的经济地理位置由巨大的基本建设转 化而成。 “酒好不怕巷深”,讲的是质量对销售的决定性作用,却 忽视了位置对销售的影响。“酒好”加“巷浅”,经营更 红火。 美国埃丝黛· 劳德提出著名的“劳德”学说,其中有一条 讲柜台位置对销售的影响。他经过一周观察发现90%的妇 女走进商店后习惯先向右看。因此,他建议把色彩明快富 有吸引力的柜台放在右侧,以便抓住女士们的注意力。
Hale Waihona Puke 例一地理位置的历史性是城市迁移和兴 衰的重要原因
宋、明时期,朱仙镇与夏口(今天的汉口)、佛 山、景德齐名,称四大名镇。如今,唯有朱仙镇 衰退。原因是交通条件变化。宋明时代贾鲁河航 运畅通,朱仙镇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 极盛时人口达30 万,转运西北山货,河南牲口和 土特产,输入南方木材、瓷器、盐、糖、布匹、 粮食。后因黄河决口,贾鲁河淤浅,水运中断。 加上京汉、津浦铁路通车,华北平原上的运输网 络发生变化,朱仙镇成为闭塞的地方。
三、对工业布局和资源利用的影响
进行工业布局,先要解决大位置,建在什么地区, 哪一个省。然后解决小位置和具体厂址。全民所 有制企业布局时,大位置往往由上级主管机构经 过综合平衡决定。工业设计部门选择小位置和厂 址。 厂址选择不当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如60年代中 期军工企业“山、散、洞” (靠山、分散、隐蔽) 布局方针不太合理。 开发自然资源时,既要考察它的丰饶度,又要考 察它的位置。自然资源的可利用程度不但与它的 丰饶度成正比,而且与它的可接近程度成正比。 按照国际标准,含铁30%以上的铁矿才有开采价 值,而在我国南京附近,含铁18%的铁矿便投入 开采,因为那里交通方便,接近消费中心,附近 铁矿缺乏。
二、距离衰减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应用
掌握距离衰减规律有助进一步认识地域分异的原由。
自然环境中,水面对小气候的影响,烟筒的污染物散布,地震烈 度的递减等,都受距离衰减规律制约。1975 年海城地震,震中烈 度9 度,沈阳烈度7 度,北京烈度4 度,长江以南不受影响。距离 震中越远,烈度越小。 社会环境中,信息的传播,商品的流通,都与距离有一定关联。 孔子有72 位大弟子,鲁国人占44 位。孔子的思想从鲁国逐步向 四周扩散 。
距离衰减规律的实质是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距离有关,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地理要素间的作用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距离衰减规律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公式:
m1和m2。是主体和客体的质量;R是主体和客体的距离;G是系数。
•引申一 ——凯雷公式
•19世纪50年代,凯雷发现地域间人类活动的相互吸引力与 万有引力模式相似,据此提出居民点间的吸引公式:
standort(德),location:译为:即定位置、区位 (中)、立地(日)。涵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 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一、地理位置的综合性
地理位置是天文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的总称,是 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1)天文地理位置: 反映地表事物所在的经纬度。如,北京位于北纬39°57′,东经 116°19′,乌鲁木齐位于北纬43°47′,东经87°37′。 (2)自然地理位置: 反映地表事物与山、河、湖、海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例如, 聚落位于江的北岸,位于山的南坡。我国古代,称江河以南为阴,江 河以北为阳,称山南为阳,山北为阴。这一阴一阳,便是聚落的自然 地理位置。 (3)经济地理位置: 反映地表事物与人类活动创造的事物的相互关系,如对铁路、工厂、 城市的相互关系。
i,j 是两个居民点;I 是两个居民点间的吸引力;Dij 是两个居民点间 的距离。这一公式表明,两个居民点间的吸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与人口成正比。
引申二——零售定理 1931 年,兰利在凯雷公式的基础上提出零 售引力定理和断裂点概念:
P1 BP B
P2
P1 和P2是居民点1 和居民点2 的人口;BP 是从居民点1 到断裂点的距离;dij 是居民点1 到居民点2 的距离。零售引力定理和断裂点概 念在研究城市吸引范围时被广泛地采用。
如:从小位置比较,成都优于重庆。从大位置比较,重 庆优于成都。
四、地理位置的历史性-变化性、动态性
地理环境的变化引起地理位置的变化。 自然因素:沙漠扩张,海岸升降,河道改 流,洪水淹没,港口淤塞引起自然地理位 置的变更。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技术改进,交通网扩 展,行政区划变更,引起经济地理位置变 更。
第四节 经典的区位理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距离衰减规律 19 世纪欧洲城市兴起,形成巨大的农产品 消费市场。城市周围农业的商品率高,对 市场的依赖大。在这一背景下, 1826 年德 国经济学家杜能(1783—1850年)提出了农 业区位论。
杜中 是 杜 能农 距 能 环业 离 农 的布 衰 业 烙局 减 区 印的 规 位 随状 律 论 处况 的 所 可要 典 建 见复 型 立 。杂 模 的 得式同 多。心 。现圆 但实环 是生状 ,活带
第六章 距离衰减理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距离衰减规律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地理位置的特性 第三节 地理位置的影响 第四节 经典的区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