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一、填空题1. “文” Z古义为文章,“献” Z古义为贤才,孔子所谓“文献”意为礼以及熟悉礼、制定礼的人;而“文献”今义则为古籍,既包括书本之记载、耆旧之言论,还包括甲骨文、金文、简牍、碑拓、文书、档案、契约、信札、手稿等文字遗存。
2.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撰《七略》(刘歆以其父《别录》为基修补而成)。
3. 唐代孔颖达撰《五经义梳》、《五经正义》。
4. 古籍版本可分写本(含稿本、钞本)、刻本两大类。
5. 宋人的金石学后来成为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6. 现存最早的官修目录是《崇文总目》。
7. 班马异同:内容之异同(汉书于承袭《史记》内容之外,亦有增改,体现于取消《项羽本纪》,增立《惠帝纪》、《百官公卿表》,也在帝纪中增载诏令,列传中增载奏疏)、体例之异同(基本沿袭《史记》体例,亦有变更,如改书为志,并创《艺文志》、地理志》、《刑法志》)、文风Z别(一豪放挥洒,一精细谨严)、思想Z别(一好恶分明,一屮庸正统)。
& 史记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驷《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合称。
其中裴注重集释,司马注重考辩,张注重地理,各有千秋。
9. 甲骨四堂为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10. 被称作史学双璧的是《史通》和《文史通义》。
11. 西晋之苟品的《晋中经簿》开四部分类之先河。
12. 《四库全书总目》为清代目录学之顶峰。
二、名词解释1. 编年体:按年月日编排史实的史书体裁。
目前可见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孔子所撰《春秋》。
编年记事为编纂历史Z最初亦是最简Z方法,其原因在于史料以岁次记注。
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Z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述重复。
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全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经济、文化、典章制度的详情。
2.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的史书体裁。
由司马迁所著《史记》开创,与封建王朝由领主割据逐步转向中央集权之大一统的历史背景相适应,有维护和巩固中央集权大一统的作用。
优点在于各阶层人物的活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情况都能得到反映,内容比较丰富。
缺点是记事分散于本纪、列传、书(志)等篇之中,叙述重复,且不能完整地叙述每一历史事件发展过程,难以反映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3. 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名,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兴起背景为随材料丰富,历史著作体量亦tl益增长,一般读者难以通读。
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乂按年月顺序编写,能完整地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缺点是不能反映各历史事件Z间的内在联系,且详于政治、军事而忽略经济、文化等方面。
4. 《别录》:西汉刘向所撰目录著作。
中国国目录学的开创之作。
其典校群书,每部之前写一“叙录”,由其子刘歆汇集成书,名为《别录》。
开创了提要目录体例,并提出了图书分类法,是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5. 《七略》:西汉刘歆所撰目录学著作。
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亦是一部古代学术史。
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
反映了汉代丰富的国家藏书,对汉以前学术进行系统的总结,奠定中国书目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
首次创立系统目录的分类体系,许多类目为后世书目所沿用。
直接影响了正史艺文志的纂修。
6.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所撰史部目录。
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
本书以刘歆《七略》为蓝本,删繁就简,改编而成。
分类体系与《七略》基本相同。
本书把《七略》的分类体系和各类中所著录的书籍保存来下来,使后人得以了解中国第一部系统目录的概貌。
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创立史志目录这一新体裁,并从此确定了艺文志的作法和体例,影响了后世史志目录的纂修。
7. 《隋书•经籍志》:唐魏徵等所撰史部目录。
我国第二部史志目录。
收录梁、陈、齐、周、隋五代官私书目所载当时还存在的典籍,分经、史、子、集四部排列,体例完整,有总序、大序、小序,简要说明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
首次以经、史、子、集类目名称,概括各部所属图书的内容性质,确立“四分法”,直接影响了后世公、私家书目的分类体系。
而其不足主要在于重复与芜杂。
& 《旧唐书•经籍志》:后晋刘旳所撰史部目录。
据《古今书录》撰成,但《旧唐志》为保留其原貌,对开元以后新出之书概不收录,仅附于撰述人的本传中,不合史志目录或通录一代典藏、或表记一代著述的通例,且删去《古今书录》之大小序及提要,此为其二弊。
9. 《新唐书・艺文志》:北宋欧阳修所撰史部目录。
据《开元四库书目》和收集到的开元后唐人著述合编而成,基本弥补了《旧唐书》之缺陷,又开后人补正史《艺文志》之先河。
且于书名下,间有作者小传,优与其他史志。
其不足在于补录著作中有阙佚,难以反映开元后艺文全貌。
10. 《宋史•艺文志》:元脱脱等所撰史部目录。
据宋代四部国家藏书目录删修而成。
全面记载了宋代的藏书与著述。
然所收虽博,剪裁不足;虽有一定秩序,但重复颠倒亦有不少。
后人多讥其草率。
11. 《明史•艺文志》:清黄虞稷原撰,王鸿绪、张廷玉等删定Z史部目录。
黄虞稷撰有《千顷堂书目》,王鸿绪纂《明史稿》时,将黄目所附明代以前著作及无卷帙、爵里可考者删去,张廷玉等奉敕修《明史》,即用此删改本为《明史•艺文志》,其开专记一代著作之先河。
12. 《清史稿•艺文志》:清吴士鉴、章饪、朱师辙等所撰史志目录。
分类主要依据《四库全书总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十五类。
取则《明史》,所录断自清代,前代群书一概不录。
缺陷有三:一是脱漏;二是错讹重复;三是无大小序。
13. 《通志・艺文略》:南宋郑樵所编著史志目录。
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IH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冃》、《四库书目》等编成。
贡献有二:一为备录周全,横跨古今;二为创设三级编目法,更利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14. 《玉海•艺文》:南宋王应麟所编类书。
以《新唐书•艺文志》为著录基础,《屮兴馆阁书目》为辑释基础,再以各史《艺文志》及唐宋官、私目录为补充。
将历史文献与图书目录相结合,表现出分类与主体相结合的目录作用,提出主题目录新方向。
15. 《文献通考・经籍考》:元代马端临所撰辑录体书目。
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以及《国史艺文志》编成。
《经籍考》是一部收罗宏富、体制完备、有代表性的辑录体目录。
这种集众说于一书之下,既便检读,在辑佚和校勘方面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为后世推崇和效法。
此外,《经籍考》开始使用互见方法,也值得注意。
16. 《晋中经薄》:西晋荀勖所撰国家藏书目录。
是较早的一部依四部(甲、乙、丙、丁)分类的目录学著作。
开创了“四部分类法”,是西晋目录事业成果的集中表现。
虽然缺少对图书的评述论辨,但记录图书的存亡,为目录学增添了新内容。
17. 《国史经籍志》:明焦兹所撰史志目录。
系作者修国史吋作。
以四部分类,下设子目,各子目均有小序,末附“纠缪” 一卷,系驳正历代目录学家分类疏误。
著录颇齐整。
但所收书,系抄撮历代目录书,作者多未见其书,疏误甚多。
18. 《崇文总目》:北宋景祐中王尧臣等所撰目录学著作。
崇文,指当时宫廷藏书崇文院。
庆历元年,仿《开元四部录》,据4馆藏书修成,记录当时宫廷藏书。
对于了解宋代的国家藏书事业,检验古籍的存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9. 《四库全书总目》:纪旳等所著目录学著作。
清代纂修《四库全书》时,馆臣每校订一种书,均在该书卷首写一篇提要,经纪旳等汇集、删改成书。
按经、史、子、集四部, 分四十四类编排。
要吸收研究成果,对每书的作者生平、著述渊源、内容、性质、版本、文字及其他优缺点,作了介绍、考证和评论。
因出于众手,仓卒成篇,兼出于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需要,致使书屮谬误甚多,但仍是一次对屮国传统学术的系统总结,也兼及了古典目录学的图书分类理论,被公认为清代学术的一大成就。
20. 《郡斋读书志》:南宋晁公武所撰目录学著作。
我国最早的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书目。
分为经、史、子、集四部40多类。
每类有序,称为总论。
每小类第一部书的提要,多半叙述学术源流。
每书之下,或述作者简历,或论书要旨,或明学派渊源,或列不同学说,并加以考证。
因其所列书籍多佚,为后世了解宋代及宋代以前的古籍,提供了依据。
21. 《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所撰目录学著作。
仿《郡斋读书志》作解题,把历代古籍分成五十三类,介绍作者生平,撮举每书大旨,品评得失,考辨讹谬。
其著录Z书后多佚亡,可借以考辨古籍真伪异同。
22. 校勘三法:即死较法:活校法;合死、活校为一法之总称。
所谓死较,即以此本校彼本,若有误字亦不改;所谓活校,则以死较为基,搜遍各书之相关材料,贯穿全书之体例, 上下之语气,选择各本之长,定为一本;所谓死活合一较,先依古本摹刻,不改其文, 后以附录考辩。
此三法于中国古典考据校雖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3. 校勘四法: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的校勘的四种方法。
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所谓对较,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注出其不同之处;所谓本较,即以本书前后互证,发其异同;所谓他较,即以他书较本书,有前、后、同时之分;所谓理较,即以通识与逻辑推断。
对校讎学系统化梳理,丰富了校讎之理论。
24. 史学三长:唐代刘知几之史学思想。
其认为真正的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和史识三个条件。
史才指搜集、鉴别和组织史料的能力,驾驭史料以叙述史实和撰写史著之能力,以及运用体例、编次内容Z能力;史学指掌握丰富的史料、历史知识;史识指忠于史实、秉笔直书Z精神。
其继承了我国优良的史学传统,促进我国史学思想的发展,并成为后世所公认的名论。
25. 史徳论: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的史学思想。
指史家对自己要诚实。
“尽其天而不益以人”指史家要发扬“天性”,不能屈从“他人”,也不能滑向过度“主观”。
是对刘知儿“史才三长”论的补充和完善,是对屮国古代史学理论的重大发展。
26. 《三国志注》:《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其以曹魏为正统,其著史体例过于简单的问题在著史风尚转变的南朝显露。
宋人裴松之在奉诏注《三国志》的时候,将重点放在史实增补、考订上,引用各家史著二百余种,注文内容超过原书数倍,因其所引各书在宋后多亡佚,故而《三国志注》在保留史料方面贡献突出。
27. 《考信录》:崔述撰考证辩伪著作。
以怀疑、辨伪、考信为宗旨,考证对象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孑L、孟等,名为治经,实为考证古史。
本书不泥守先儒成说, 疑古辨伪工力不凡,时有创获,足启来者。
28. 《廿二史札记》:清赵翼所撰读史札记。
本书按二十四史顺序先后编排,以类相从,各立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