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袍
衫
在
中
国
服
装
发
展
史
上
的
变
化
姓名:***
班级:10级服装一班
学号:***********
指导老师:***
自远古时期开始,我们的祖先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裸态的生活阶段后,发明了服装,在服装出现后,经历了一系列的的变动。
而中国服装,经历了战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时期到动荡的晋魏,各族服装交融的时期,再至唐朝胡服普及受西域影响,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再到辛亥革命,中国中山装的出现,四次变革,及至今日服装的多元化,中国的服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当然,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也有一些服装一直被人们穿着,这些服装大体样式不变,只是在领口等细节发面被改变。
在中国服装史中,一直被人们穿着的有袍、衫。
不过他们都不是在一开始就出现的。
袍服是在秦汉时期出现的,是深衣的变种;衫是初现于汉代,是深衣的另一种变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
秦汉时期的男子以袍为贵,而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
在这时期,人的等级制度不完善,衣服都用绢制作,平民穿白袍,只有官至三品以上者着绿袍、深衣。
在秦代,袍采用交领(有鸡心领等)右衽,右衽低袒,露出内衣。
袍服以大袖居多,袖口收紧缩小,其领和袖口多用菱纹和方格纹等花边装饰。
汉取代秦以后,袍服为主要形制。
袍服样式为交领、右衽,大襟倾斜,两襟相交垂直向下且衣物质地厚实有时可纳丝絮等物,且衣袖宽大者居多,形成圆弧形,袖口收紧,形成祛。
领和袖多用花边装饰,形成二方连续图案,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
排密裥或剪成月弯之状,且汉时的袍服依据下摆形状分为直裾袍(也称襜褕)和曲裾袍(时“三重衣”)。
曲裾完全承袭战国时期的深衣样式,成为西汉早期男女均穿用的一种流行服饰,具有含蓄儒雅的特征,但在东汉时期就不流行了。
而直裾样式出现于西汉,盛行于东汉,代替了深衣。
同时曲裾在西汉流行的原因是当时所穿的裤子无裆直襟衣遮蔽不严。
当时的裤子仅有两只裤管套在膝部,系于腰间。
而后,因为内衣改进,曲裾绕膝,深衣制明显多余,所以到东汉时,曲裾被逐渐替代。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为衫。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宽衣博带被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喜爱。
衫由于不受衣祛等约束,表现出轻松自然优雅飘逸,被人们喜爱。
魏、晋、南北朝男子穿着的衫样式多为对襟、直襟两种,有单夹两式,不施祛,袖口宽敞且多为白色,一般作为便服,也可做礼。
由于衫的使用比袍更为方便,,尤其在夏季,衫襟既可以用带子系缚相连,又可以不系带子任其敞开。
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上的服装就是这一时期服装的典型特征,反映了魏晋人士崇尚简约不求任何装束,力求自然朴实,通过服装也反映出当时人们追求自然的精神状态。
同时也反映了服装与当时历史有着必然的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袍服多为交领,领多为两层,袖端收
敛,装有祛口。
袍服和衫的区别在于袍服袖口有祛口,而衫的袖口没有祛口,比较飘逸。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除了着衫意外,服装还有袍儒,下裳穿裤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服饰中有衫裙,多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袖口缀有一块不同颜色的贴边。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男子所穿着的袍衫是窄袖、圆领(团领)、右衽、领、襟处有边缘,袖窄裹住前臂,袍身适体,这一时期的袍衫,也称圆领或团领袍衫,也是隋唐时期土庶、官宦普遍穿着的服装,用作常服。
在唐朝,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等级制度,对于官员的袍衫,颜色是区分其等级的重要标志:三品以上为紫色袍衫,四品服深绯色,五品服浅绯色,六品服深绿色,七品服浅绿色,八品服深青色,九品服浅青色。
(另,皇帝着赤黄色袍做常服。
)
袍服在发展中,经“加襕、袖、褾、襈”成为士人上服,称为“襕衫”,一直到宋代。
袍服的纹样一般以暗花为多。
后武则天当朝,文官袍上绣禽,武袍上绣兽,这将会在后面介绍。
到了宋代,制度比较完善,所以服装也区分的比较细。
宋代男子常服是襕衫,襕衫就是无袖头的长衫,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橫襕,用来显示上衣下裳之旧制。
襕衫一般用白细布制成,腰间束带。
也有不施横襕者,谓之直身或直缀。
襕衫穿着时很轻便,一般用于家居。
而宋代官员的朝服(也叫具服)是绯色罗袍裙。
它是方心曲
领,皇帝的朝服为绛纱袍;宋代公服,基本承袭唐代的款式,曲心大领。
而汉代女子所穿着的衫是单层,一般在夏季穿着,袖口为敝式,长度不求一致,一般为纱罗。
辽代服装不论男女,都穿着左衽、圆领、窄袖的长袍,在袍里面衬衫袄。
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
长袍的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
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通体平锈花纹。
龙纹是汉族的传统纹样,在契丹族男子的服饰上出现,反映了两民族的相互影响。
金代女子着团衫,直领、左衽,与汉族服饰稍有区别。
并且服装颜色接近环境颜色,以起保护作用。
冬天多喜用白色,春天则在上衣上锈以“鹘捕鹅”“杂花卉”及熊鹿山林“等动物纹样,同样有麻痹;猎物、保护自己的作用。
金代的装饰图案喜用禽兽,尤喜用鹿,鹿的图案大量被采用,除其本身的外形较为优美,便于用作装饰外,还有一个原因,即鹿与汉字的“禄”同音,富有吉祥的含意。
元代服装以袍为主,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
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
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据古籍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 种,夏服有16 种。
这时期的妇女也穿长袍。
注:在辽金元时期会在丝织物中采用加金技术,它对服装产生重要影响。
明代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起来的君主制王朝。
所以明代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制。
在这一时期,丝绸麻被棉代替。
明代的朝服以袍衫为尚。
袍服的形制为圆领袍,佩方心曲领。
袍服除了品色规定外,还在胸背缀有补子,并且以绣图案的不同来区分官阶的不同。
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明代文官补子等级为:一品云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鹤、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武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同时四品以上官服眼色为绯色,五品至七品为青色,八九品为绿色。
与唐朝相比,少了紫色的官服。
明代男子的便服有袍,时人多用袍衫。
其形制为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
举人等士者服斜领大襟宽袖衫,宽边直身,这种肥大斜襟长衣在袖身等长度上发生变化。
袍衫上的纹样多寓有吉祥之意。
如“五蝠捧寿”之意的图案在明末清初比较流行。
明代出现无膝襕襕衫,多以蓝色布料制作,乡间也称作蓝衫。
下摆处的衣缘较宽,而取消了膝襕,料想是以衣缘代替膝襕的象征意义。
明代襕衫除秀才等士人穿着外,还用于各地乡学祭孔六佾舞礼生服饰
明代女子礼服、便服也有大袖衫。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女子
服装中出现了水田衣,它由色彩、图案、大小、形状不同的缎料组成,形如水田,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
及至清代,最特别的是服装上保留了满族的马蹄袖。
清代有完整的阶级制度,所以服装的要求也很复杂。
对于帝王服饰,有礼服、吉服、常服等,也承袭了象征皇权的十二章纹饰。
在服装形制上保留了满族的马蹄袖,右衽、窄袖、紧身直袍形式。
皇帝的服装以明黄、金黄、杏黄为主,龙袍上绣有九龙,有“九五之尊”的寓意。
下摆处绣有许多弯曲的线条,名为水脚。
水脚之上有许多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表示连绵不断的吉祥之意和一统山河、万事升平的寓意。
亲王的朝服是龙袍,颜色只能用土黄或者暗黄,龙必须是盘龙或降龙,亲王服饰下摆也绣有“海水江涯”。
贝勒服蟒袍。
清代官员的朝服中补子上的刺绣和明代一样,服饰改成满惯。
清代常服主要是褂、袍形制。
满族的袍是上衣下裳制,用团领或立领,衣襟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皆用纽扣系合,袍身较之汉服紧窄,袍长一般至脚背。
清代袍服也叫“箭衣”,袖口为箭袖,常服袍衣开两衩,皇族开四衩。
满族妇女着直身长袍,袖口平且大,圆领右衽,捻襟,有五颗纽扣,长可掩足,长袍分二式,一为衬衣,二为氅衣,区别在
于衬衣无开叉,而氅衣开叉至腋下,有华丽纹样。
在中国六千年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中国服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是中国历史没有断层,所以中国的袍衫没有形制上没有大变化,基本上都是圆领右衽,但也有交领大襟,在发展中,袍衫的衣襟由大襟,对襟,无襟发展到一字襟、琵琶襟;衣服上也出现了纽扣,代替了系带;同时服装面料丝绸麻到棉、在服装上加金等技术的出现,使服装的面料等样式越来越多,袍衫穿着起来越来越美丽,同时人们的服装也符合特定场合穿着的公用。
以上是中国历史上从袍衫出现的形制到清代的一系列变化及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