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能力内审检查表
审核记录
2、 检查分包方的能力
合格
调查表,确认分包方 是否取得计量认证或 分包比例必须予以控制 (限仪器设备使 认可实验室(或经过 评审认为该方质量体 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及特种项目) 。 系符合本准则要求) , 实验室应确保并证实分包方有能力完 是否有对应项目的检 成分包任务。 测能力。
实验室应将分包事项以书面形式征得 客户同意后方可分包。
检查管理评审计 划,管理评审的 输入内容是否全 面(包括条款所 列输入内容) 。
合格
5.1 5.1.1
人员 1、查看人事档案内是 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 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验室应使用正式人员或合同制 人员。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 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并按照 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工作。 否有劳动合同。 2、查看是否有临时聘 用人员,有否对其进 行资质确认并监督其 工作。
合格
内部质量审核检查表
共 被审核部门 审核要素 要素条款 4.10 内部审核 综合管理室 4.10、4.11、5.1、5.1.1 主要内容 部门负责人 审核时间 检查方法 页:第 页 常伟光
2007 年 10 月 8 日
审核记录
实验室应定期地对其质量活动进行内部审核, 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 求。每年度的内部审核活动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 部要素和所有活动。审核人员应经过培训并确认 其资格,只要资源允许,审核人员应独立于被审 核的工作。
依法设置或依法 授权实验室是否有措 施完成政府下达的指 令性任务,确保检测 数据的公正性和及时 性。 检查手册中是否 包括质量方针声明, 有关人员是否清楚、 理解并执行质量方 针。
合格
4.2
管理体系 实验室应按照本准则建立和保持能够 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和/或校 准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应形成 文件, 阐明与质量有关的政策, 包括质量方 针、目标和承诺, 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 效实施。
4.1
4.1.2
4.1.3
4.1.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合格
4.1.5
内部质量审核检查表
共 被审核部门 审核要素 要素条款 4.1.6 综合管理室 4.1.6、 4.1.7、 4.1.8、 4.1.9、 4.1.10、 4.1.11 主要内容 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 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 商业秘密和技术 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 部门负责人 审核时间 检查方法 实验室是否制定了保护 国家秘密和客户秘密的 有关措施,以及在有关 活动中实施情况。 4.1.7 查看手册与程序文件中 是否有明确规定;是否 有公正性声明。 (第二法 实验室应明确其组织和管理结构、 在母 体组织中的地位, 以及质量管理、 技术运作 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 人的机构查外部组织机 构图。母体组织中其他 部门是否对实验室有潜 在利益冲突,有无界定 清楚) 。 4.1.8 实验室最高管理者、 技术管理者、质量 主管及各部门主管应有任命文件, 独立法人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由其上 级单位任命; 最高管理者和技术管理者的变更需报 发证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确认。 合格 合格 页:第 页 常伟光 2007 年 10 月 8 日 审核记录
4.6 合同评审
合格 合格 合格 合格
检查是否与客户沟通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评审客户要求、 标 了解其要求的记录, 书和合同的程序,明确客户的要求。 对进入实验室参观的 情况有否制定程序。
合格
内部质量审核检查表
共 被审核部门 审核要素 要素条款 4.7 申诉和投诉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申诉和投诉处理 机制,处理相关方对其检测和/或校准结论 提出的异议。 应保存所有申诉和投诉及处理 结果的记录。 4.8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4.7、4.8、 主要内容 综合管理室 部门负责人 审核时间 检查方法 页:第 页 常伟光
审核记录
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 应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 人员的管理和岗位等 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 职责进行规定,查看 从事特殊产品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的实验室, 其专业技术 有否各职位的任职资 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符合相关法律、 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 格等。 5.1.3 实验室应确定培训需求, 建立并保持人员培训程序和 计划。实验室人员应经过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 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5.1.4 使用培训中的人员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督。 检查有无培训计划, 培训内容,实施情况, 考核结果。
查证明文件。
合格
4.1.9
查看手册中有无组织 实验室应规定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 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 机构图,各关系是否明 权力和相互关系。必要时, 指定关键管理人 确; 提问相关人员是否清 员的代理人。 楚其职责并履行。 实验室应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方 法、程序、 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 /或校准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 实验室应由技术管理者全面负责技术 运作, 并指定一名质量主管,赋予其能够保 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职责和权力。 提问监督员是否熟悉 各项检测和/或校准方 法。 查看手册中对技术负 责人和质量经理有无明 确规定其职责。
合格
内部质量审核检查表
共 被审核部门 审核要素 要素条款 4.4 4.4、4.5、4.6 主要内容 检测和/或校准分包 如果实验室将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一 部分分包, 接受分包的实验室一定要符合本 准则的要求; 综合管理室 部门负责人 审核时间 检查方法 页:第 页 常伟光
2007 年 10 月 8 日
合格
内部质量审核检查表
共 被审核部门 审核要素 要素条款
5.1.2
页:第 页 常伟光
2007 年 10 月 8 日
综合管理室
5.1.2、5.1.3、5.1.4、5.1.5、5.1.6、5.1.7、5.2、5.2.1
部门负责人 审核时间 检查方法
查看有否对相关
主要内容
对所有从事抽样、检测和/或校准、签发检测/校准报
2007 年 10 月 8 日
审核记录
调查 (询问相关人员) 不合格(没申诉 是否有投诉情况并检 和投诉记录) 查投诉处理的记录。
实验室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时, 应采取 纠正措施;在确定了潜在不符合的原因时, 应采取预防措施, 以减少类似不符合工作发 生的可能性。实验室应通过实施纠正措施、 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
合格
4.3
文件控制
1、 查看实验室内的文 件(通过抽查部分文 件)是否都有审核、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文件编制、审核、 批准人签名。 批准、标识、发放、保管、修订和废止等的 2、 查看有否文件控制 控制程序,确保文件现行有效。 清单或文件发放清单
等相关记录。 3、 查看现场是否存在 过期或无效的作废文 件,若有,是否有适 当标识以防止误用。 4、 查看部分受控文件 是否有唯一性标识, 该标识是否合理适 用。
1、 查看有否制定纠正 措施控制程序,其内 容是否符合条款要 求,实施情况如何。 2、 询问各科室是否出 现过不符合情况,如 何处置的,能否对各 项纠正措施进行识别 并实施,检查纠正措 施的实施记录。 3、 当需要更改文件时 是否按相应程序执 行。 4、 询问相关人员如何 进行纠正效果的跟踪 以保证措施有效,查 看相关记录。
容是否包括条款所列 要求。 2、检查存放工作的记 录是否有,记录内容 是否清晰。 3、 查看是否制定对于 电子储存的管理程 序,存放记录的环境 是否适宜。 4、 检查档案室是否按
合格
合格
基本合格 规定保存相关原始记 (部分的原始 记录未归档) 录、检测报告的副本 和其它相关记录。 5、 抽查部分检测报告 检查其内容信息是否 充分、是否可识别不 确定度的来源,是否 确保检测在尽可能接 近原来条件的情况下 能够再现。 6、 是否规定了对记录 的保密要求,如记录 的查阅是否需得到批 准。
合格
内部质量审核检查表 内部质量审核检查表
共 被审核部门 审核要素 要素条款 4.9 记录 综合管理室 4.9 主要内容 部门负责人 审核时间 检查方法 页:第 页 常伟光
2007 年 10 月 8 日
审核记录
合格 1、 查看有否制定记录 的有关控制程序,内
实验室应有适合自身具体情况并符合 现行质量体系的记录制度。 实验室质量记录的编制、填写、更改、 识别、收集、索引、存档、维护和清理等 应当按照适当程序规范进行。 所有工作应当时予以记录。 对 电 子 存 储的 记 录也 应采 取 有 效措 施,避免原始信息或数据的丢失或改动。 所有质量记录和原始观测记录、计算 和导出数据、记录、以及证书 /证书副本 等技术记录均应归档并按适当的期限保 存。 每次检测和/或校准的记录应包含足 够的信息以保证其能够再现。 记录应包括参与抽样、样品准备、检 测和/校准人员的标识。所有记录、证书和 报告都应安全储存、妥善保管并为客户保 密。
合格
4.1.10
合格
4.1.11
合格
内部质量审核检查表
共 被审核部门 审核要素 要素条款 4.1.12 综合管理室 管理要求 主要内容 对政府下达的指令性检验任务, 应编制 计划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适用于授权/验 收的实验室) 。 部门负责人 审核时间 检查方法 页:第 页 常伟光 2007 年 10 月 8 日 审核记录
1、 检查年度内审 计划、内审实施 计划、日程表和 合格 内审检查表等以 了解其实施情 况。 不合格 2、 检查内审员是 (内审员没有 否受过培训取得 任命文件。 ) 资格,并有任命 文件。 3、 检查内审日程 合格 表,内审员的数 量是否保证内审 独立性。
4.11
管理评审 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根据预定的计划和程 序,定期地对管理体系和检测和/或校准活动进行 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 改进。 管理评审应考虑到: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 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 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 类型的变化;申诉、投诉及客户反馈;改进的建 议;质量控制活动、资源以及人员培训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