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地理学

宗教地理学

第五章:宗教地理学基本问题
第一节:宗教的产生以及世界的主要宗教
一、宗教及其特征
(一)宗教:是指以神灵信仰为核心的观念、思想体系(教义、经典)、组织(教会、教阶)、行动(祭祀,礼仪、传教)及文化现象(宗教建筑、绘画、音乐、服饰、饮食)的综合体。

(二)宗教的本质: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头脑中虚幻的反映。

(马克思语)
(三)宗教的基本命题:
神与人(世界):神创造了人与世界。

灵与肉:灵魂是永恒的,主宰的
天堂与地狱:幸福的天堂,可怕的地狱
生与死:生是短暂的、痛苦的,死是解脱和永生
善与恶:人们的本质是邪恶的、堕落的,只有上帝是善良的
(四)宗教的基本特征:是它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并规范着信徒的行为。

三大特征:信仰特征;结构特征;社会特征
伊斯兰教的建筑:宣礼楼
伊斯兰教:阿訇
基督教:神父
佛教:方丈
(五)宗教地理学:研究不同宗教的区域分布,宗教的源地、教义、传播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不同宗教对社会影响的科学。

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1.宗教的源地、分布和传播
2.宗教文化景观
3.宗教对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
4.宗教对领土和疆界变动、战争、人口要素、聚落形式及地区经济结构的影响
庙宇:佛教----塔;伊斯兰教----清真寺;基督教----教堂;道教----观;神道教-----神社神:佛教----释迦摩尼;伊斯兰教----真主;基督教----上帝
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是同源的,都不吃猪肉;印度教不吃牛肉。

聚落形式:东南亚是小乘佛教:将释迦摩尼视为人,庙在村中,城中;
中国是大乘佛教:将释迦摩尼视为神,庙在深山老林
(六)宗教的分类:
自然宗教(原始宗教或自发的宗教)
人为宗教(神学宗教或国家宗教)
(七)宗教的起源及原因
原始宗教是在(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人类面对各种自然压力和自然灾害而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恐惧和幻觉,寄希望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拯救他们的情况下产生的。

原始宗教可分为:
对自然的崇拜:对土地的崇拜:地神;对山的崇拜:山神;对雷的崇拜:雷公、天神;对火的崇拜:火神;对海的崇拜:海神;对太阳的崇拜:太阳神
对动植物的崇拜:龙凤(中国);牛(印度);骆驼(东北非);农作物(禾神)
对祖先的崇拜:鬼,灵魂,轮回转世说
图腾崇拜: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均与某种动物,植物和生物有着亲属或者其他特殊关系,此物为该氏族的图腾,为全族的忌物,禁杀禁食。

第二讲:世界主要宗教产生及分布
一.几种主要的民族宗教
如果某种宗教为某个民族或民族集团所独有,那么,这种宗教便称为民族宗教。

世界上主要民族宗教有犹太教、印度教、道教、神道教、耆那教、锡科教以及儒教等。

(一)犹太教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最大的盟友
犹太教是典型的民族宗教,信犹太教者为犹太人,是犹太人必信犹太教。

它的凝聚力最强。

犹太人之前叫希伯来人。

1.创始时间:犹太教产生于公元13世纪前后,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
2.创始人:摩西创始地点:西奈山
3.创始背景:为带领本族臣民出埃及后,穿过西奈沙漠,返回巴勒斯坦所创
4.崇拜偶像:部落族神雅贺维:创世祖和万物之主
5.特征:一神教
6.神职人员:拉比(意为老师)
7.禁忌:(1)星期六为安息日,不举火做饭,不工作,专门敬拜上帝
(2)不与外族通婚
(3)饮食:水中无鳞无翅动物不吃,地上爬的动物不吃,动物中只吃既分蹄又反刍的动物
8. 宗教建筑:会堂(圣殿)
9.共有1500万人,其中美国600万人,亚洲300万人,欧洲400万人
“摩西十诫”:除了耶和华神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使你在世得福;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人的房屋、妻子、财产,并他一切所有。

位于耶路撒冷东区的犹太教圣殿与哭墙。

(二)印度教
1.产生:于8-9世纪,是在吠陀教---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形成
2.发展状况:印度教亦称婆罗门教,其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7世纪前称为婆罗门教,7
世纪后经宗教改革称印度教,19世纪民族解放运动后又称新印度教。

3.特征:
(1)多神教:崇拜的神不可胜数,经典浩如烟海,派别林立。

梵天---创造神;毗湿奴---守护神;湿婆---破坏神(三大主神)
(2)等级性宗教:
印度的种姓制度便来源于印度教。

下级种姓对上级种姓必须绝对服从,不同种
姓之间不能通婚。

第一种姓:婆罗门(祭祀阶层)是“人间之神”
第二种姓:刹帝利(武士阶层)掌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种姓: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劳动阶层)以纳税和布施供养前两种
种姓
第四种姓: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有为高级种姓服务的义务
贱民
4.新印度教:19世纪时,印度出现民族解放运动,为了使印度教适应民族解放运动的要求,
印度国大党对印度教采取复兴和改良的政策:
在宗教上,主张与伊斯兰教团结合作;在社会方面,主张给妇女平等地位,对贱民应采取同情态度和平等精神。

5.印度教主要教派有
(1)毗湿奴教:崇拜毗湿奴(守护神),这一派在印度人数最多,主要流行于印度北部和西海岸;
(2)湿婆教:崇拜湿婆(破坏神),视牛为神圣,主要流行于印度南部
(3)性力教:主要崇拜湿婆的配偶难近母、毗湿奴的配偶吉祥天女、梵天的配偶辩才天女、黑天的配偶罗陀等女神,流行于印度东部。

印度教节日:主要有湿婆节、好力节、乘车节
只有白色的、背部有肉瘤、品相好的母牛才是印度教徒心中的“神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