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科学方法论第3讲

社会科学方法论第3讲


而费尔巴哈不懂得用实践来说明 人的本质,“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 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 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 的共同性。”
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性模型 1、尼采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学说
2、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
3、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
现代西方哲学强调从生命个体和 人的主观性出发,建立一个本能化和 非理性化的人性模型。
社会利益只是一种抽象,它不过是 个人利益的总和。……个人利益是唯一 现实的利益。 ——边沁
合理利己主义的贡献: (1)它肯定人追求感官本能 享受符合人道,批判了宗教 禁欲主义;
(2)它肯定人追求个人利 益具有合理性,在今天仍有现 实意义。
德国唯心主义的“理性人” 康德提出四个问题: 1、我能够认识什么?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集中体现在三 个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 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 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 力量。
(二)正确认识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 的重要作用 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 、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 要代表人物。
现代西方哲学的人学贡献:
如果说古代中世纪哲学是在贬低 和压抑人的感性存在,近代西方哲学 是有条件地承认和肯定人的生命欲望 的话;那么现代西方哲学就是要无条 件地肯定和认同人的感性存在,让人 的生命冲动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极大 地张扬了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的人学观点:
1、劳动实践是人的“类本质” 2、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圣耶伯尔说:“如果说笛卡尔发现了 人,爱尔维修使我们认识了人,他拨开了 云雾使我们认识了人的真面目。”
霍布斯的观点:
“自私自利乃人的天性。” “人对人就像狼一样。”
人在他所爱的对象中,只爱他自己; 人对于和自己同类的其他存在物的依恋 只是基于对自己的爱。人为了自身的利 益必须要爱别人,因为别人是他自身的 幸福所必需的…… ——霍尔巴赫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二、哲学史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
1.人类早期对自身本质的探索 2.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人学观 3.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二)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 础
(三)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
“人本主义”
1、人是抽象的人 2、个人本位 3、自我设计实现“绝对自由”
“以人为本”的实践意义
1、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模式
2、开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3、开创了一种新的价值评价方式 4、开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 力量。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 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 上说是指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
教材P58-60
二、哲学史关于人的本质
的探索
1.人类早期对自身本质的探索
孔子:伦理的生物(“仁者,人也”)
苏格拉底:德性人
柏拉图:理性生物
(“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政治动物
主要特点:道德化“人性模型”
性善论
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 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 不下。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 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一致性
首先,杰出人物是在群众斗争 的实践中产生的 其次,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发挥离 不开人民群众 最后,杰出人物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 规律和人民意愿。
推荐阅读的篇目
金大陆:从“有我的利他观”看“ 80后”
李德顺:道德转型的足迹
—— 对我国近30年若干伦理事件的评述
非理性的统一;(3)人性是人的能
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4)人性 是现实性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的统一。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实践意义
(一)内涵: 1、以每个人为本 3、人是出发点和目的 2、人是具体的人 4、人与社会互为目的
“民本主பைடு நூலகம்”
1、是统治策略 2、民是集合概念 3、民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4、君权是目的
——《孟子·告子上》
性恶论
《荀子·荣辱》:“凡人有所 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 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 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 禹桀之所同也。”„„
思考空间:
性善论或性恶论的共同错误是什么?
性善论或性恶论的共同错误:
1、把人性看作先天设定、固定不变的 2、人性中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混淆不 清
人的社会属性表现为群体性、合作 性和归属性。
人的归属性一方面说明人是社会的 人,每个人都需要他人,需要社会;另 一方面,又说明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
问题:人的社会性越多,是否意味人的 个性化越少?
问题: 科学家独自进行的科研活动 不具有合作性,自然不是社会活 动。你怎么看?
人性的丰富内容
(1)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 性的统一;(2)人性是人的理性与
2、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性学说
法国唯物主义的感性人
爱尔维修、霍布斯(“合理利己主义”)
主要特点:经验论 “人性模型”
德国唯心主义的理性人
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主要特点:认知化“人性模型”
法国唯物主义的感性人
爱尔维修的《论精神》
《论精神》一书当时在法国社会广为流 传,一位附庸风雅的贵妇人评价道:“作 者揭穿了一切人的秘密。”
2、我应该做些什么?
3、我可以期望什么?
4、人是什么?
德国“理性人”学说的贡献:
1.使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2.使人成为意志自由的人; 3.使人与人成为平等的人。
德国“理性人”模型的缺陷: 1、没有看到人的个体生命存在;
2、没有看到人的非理性存在。
马克思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只知道并承 认一种劳动,即抽象的精神劳动”。
党的十六大对人民群众内涵的发展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 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 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 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 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 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 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者。
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赫伯特·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汉娜· 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 平庸的恶的报告》
马克思说:“人即使不象亚里士多
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
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
人的本质并 不是单个人所固 有的抽象物,在 其现实性上,它 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 质的论断:
1、人的本质是由人在实践中形成的社 会关系决定的;(后天的) 2、人的本质取决于全部社会关系的总 和;〔现实的、具体的] 3、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演变而发 展变化。[变化的、发展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