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要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趋势

主要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趋势

8
•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会和利益
是要通过竞争才能获得的。对于各国来说,一 方面可以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更大发展空间,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 也使自己处在一个范围更大、对手更强的竞争 环境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 培养人才的基础在教育,因此,一个国家的教 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受到特别关注。经济全球 化也加速了人才流动的国际化,创造条件、培 养和吸引人才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基 本国策,人才的质量和创造性,成为决定一切 的力量。
8.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 9.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10.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台湾即将推出的新课程把人、自然、社会视
为有机整体,用一种整体论的视野规划新课程的
目标体系。
24
5、英国
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 强调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及四方面 共同的价值观。 四项发展目标:
33
(三)国际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基本策略
1 .课程上的机会平等 2 .构筑走向终身教育的课程系统
3 .课程富有弹性
4 .加强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课程 5 .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全球化 6 .课程的综合化 7 .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34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现状及对策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及对策
12
3、 学校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
(1)学校不再作为一个人力的筛选者或最终资格 的提供者,而是终身学习的起点。 (2)中小学不再被认为是受限制的职业准备基地, 而只是负责学生终身学习过程中核心能力的 获得。 (3)学校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其满足信息 的职责已经降低。 (4)现在,学校被赋予为学习 发展提供延续的服务。
6
(三)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
•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球性战略 • 可持续发展既关注现代,又关注未来, 更关注现代与未来的联系 • 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 社会的综合协调平衡发展。它涉及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然与社会关系的 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 发展
7
(四)
经济全球化
11
2、正规教育的资格受到挑战
• 传统的教育证书制度正在逐步的削弱乃至退出,
教育证书的价值将是浮动的,不再是一种特权、 不再是维持一个人的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 社会希望人们在传统的课程、教室、校园之外 “经验或技术地学习”(经历);通过学校培养 的人在实际社会中的贡献来判断学校的价值,而 不是仅仅指人获得的文凭。 • 学校被迫回到它最基本的定位:把学生作为人来 教育。学校不能把学生看成用来加工的原材料, 强加给他们知识与技能。
9
(五)教育面临的挑战
1、现代人才观内涵发生变化
2、正规教育的资格受到挑战
3、学校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 4、新的学习观的确立 5、教育功能的重新认识
10
1、现代人才观内涵发生变化
当调查人员与雇主和人力资源管理者接触并 询问其对雇员有何质量方面的要求时,回答者希 望他们的雇员有较强的交流能力、组织观念、自 学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探索创新能力(研究和 发明)等。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已不在培 养数量多少的问题,更要注重学生的质量和综合 素质。教育又回到它最初的教育理想中来:使人 的身心全面、充分自由地发展。
六项基本技能 交 流 数的处理 信息技术 共同操作 改进学习 解决问题
26
四方面共同的价值观:
自我:认同客观存在的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 短处,养成自尊心和自制力。 人际关系:承认自我与他人生存和发展的相互 依赖关系,尊重他人,诚实、可信、自信。 社会:追求自由与正义,维护权利与法的尊严, 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重视公民的责任和家庭,尊 重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参与民主生活。 环境:把由社会和自然共同构成的环境视为生命 和变化的起源,对未来和可持续发展抱有责任感, 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努力保持自然的平衡性与 多样性。 27
16
二、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课程改革综述
(二)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三)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17
(一)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 课程改革的综述
1、日本 2 、韩国
3、美国
5、英国 7、俄罗斯
4 、我国的台湾地区
6 、新加坡 8、德国
9、法国
18
1、日本
31
9、法国
法国国民教育部对“学校新合同”的 一些条款进行试点。
• 小学取消家庭笔头作业 • 初中生应“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 高中:新的学科分班方法,不同的成功之路
32
(二)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1.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 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2.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 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公民。 3.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 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4.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 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 发展的能力。
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 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 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 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 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 25 欣赏美的能力。
38
Ð ³ £ ¤
Ì ¦ ¼ Ê
校长与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6、新加坡 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 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 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
28
7、俄罗斯
• 从整体上讲,俄罗期的基础教育保留了前苏联的 基本格局。2001年8月29日召开的专门讨论俄罗斯 教育改革问题的高层会议,除讨论了增加教育投 入和教师工资外,主要讨论了基础教育改革问题。 • 文化综合型学校的取向 : 将知识、活动能力、 价值体系、社会道德、行为方式以及其他文化构 成融为一体。坚持: ①民主性; ②人文精神; ③人道主义精神;④功能性;⑤世界与民族的价 值精神相结合;⑥集约化
主要发达国家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背景及趋势
王利民
西北师范大学
2002年4月 兰州
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二、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趋势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
2
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国际背景
(一)全球正步入信息化时代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三)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
37
校长、教师认为 学生身上体现的较好的目标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ù ¡ ª º ´ Ö « Á ¸ µ þ Î Ä Õ Ö Ð Ö ö â ·Î ¼ ¡ µ ¼ ¾ Í ¯ ¬ ¿ ¶ Ì Ô ÷ ×Ö ´ ¯ Ö Ü ¶ Ê Ã ¿ à ¬  µ Ì Ñ ¯ û Ë » ¿ ¶ ë Ü Ê Ó » à 50 î à ö Ê â ½ Î Ì È ë Ü ¶ Ó » à ì Ô ¦ À È í Ö ¶ ±Ï Â Ä ¢ Ó Ð Ï
14
4、新的学习观的确立
• 动态的学习观 • 自主性的学习观 • 创新的学习观
15
5.教育功能的重新认识
雅克· 德洛尔: • 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 • 教育是社会的核心,是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 • 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挑战,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 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教育的四大支柱是: 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2)知识和智力开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
(3)知识将改变未来社会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 构; (4)知识网络促使国家创新体系的进步,科学 系统、教育系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 用; 5

(5)知识和学习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增强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信赖,增强人与社会、人与自 然的联系;
• (6)人将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终身学习将成 为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正规 教育并非是教育和学习的唯一途径; • (7)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构成知识的社会基 础; • (8)构建学习化社会是迈向知识社会的必然 环节。
(四)经济全球化
(五)教育面临的挑战
3
(一)全球正步入信息化时代
主要特征是:
1、服务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2、有效的规划和控制技术的发展;
3、专业技术人员在社会上起主导作用;
4、科学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主要战略资源;
5、智力和技术成为决策的新型工具
4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经济时代所强调的是: (1)知识将成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 经济全球化问题正引起人们日益热切的关注和 讨论。之所以如此,一是它的来势迅猛,二是 其影响巨大。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现实,而不是 一种选择。 •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与国家之间、个 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这就要求每个 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要具有国际意识、 国际视野,学会交流、合作、分享,具有处理 社会事务的基本能力。而对于参与其中的国家 来讲,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2002 年即将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 学生更多自由发展 的空间。教育指导思想突出 四个方面: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 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 鼓励每所学校办出 特色和标新立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