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农村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农村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价值、问题与对策教师的素质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

教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比如,教师要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和课程理念,自身要有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知识和能力,要有处理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的能力等等,另外还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比如,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要求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如果教师的组织能力不强,往往很难成功。

为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教师还要有协调能力等等。

而现实中,农村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还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校的办学条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限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凭借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

比如,信息技术教育就必须有计算机等设备,否则就成为书本知识的学习;劳动技术教育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片面地只学习书本上的劳动技术;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则要求学生查阅资料;等等。

但在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由于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张,使得学校内部的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十分有限,而且社区中拥有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各种文化设施也特别缺乏,因此为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得活动的范围和程度都受到了限制。

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策(一)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宣传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是为了贯彻课程改革精神、落实课程改革目标而采用的措施之一。

因此,要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宣传,利用多种形式、方法,比如,免费发放宣传材料、制作电视片、录像带等,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特别是在学校层面,通过宣传,要使校长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有清楚的认识,发挥校长在课程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二)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具有自身的理念、目标和价值,它与学科课程不同,也与以往的活动课程不同,而且包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比较杂。

对教师的要求也与以往的学科课程不同。

对农村教师来说很多都是全新的。

因此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举办专题研修班、召开经验交流会等,使教师了解、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以及要求等。

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教师才能认识到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本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在实践中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及社区的资源开展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课程资源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其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对硬件的要求较高。

农村学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避免将综合实践活动搞成书本知识的讲授和课堂灌输,确保其活动性、综合性、开发性、生成性的特点。

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或社区资源。

挖掘社会资源的教育意义,并为本门课程所用。

(四)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但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因此,农村学校应根据《纲要》的精神,根据本地、本校的资源或条件,因地制宜地、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比如,没有计算机的学校,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乡村的小学可以到城镇的小学学习计算机,城镇学校的学生可以到乡村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

只要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义,具体的形式、内容可以不同。

(五)活动内容要联系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自主活动。

所选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经验。

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等,都应当选择那些与当地的题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题材来进行。

比如,目前许多学校一搞研究性学习,就是环境恶化、垃圾成堆的调查,一搞社区服务就是到敬老院或孤儿院照顾老人和儿童等。

实际上,那些诸如环境恶化等研究性题目,农村中小学生的体会并不是很深。

一项农村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表明,当以环境恶化等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效果并不理想,而当以“怎样腌咸菜”为主题时,效果却格外的好。

[3]因此,在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地的实际为主,千万不要脱离实际,盲目向城市学校看齐。

(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在课程改革中的统领、协调作用。

改变以往的以考试分数和主要科目为主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做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将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纳入政府的管理视野,积极创造条件确保这些课程的实施。

特别是,政府要协调社会各部门,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统筹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发展,发挥综合效益。

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管理的具体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落脚点在学校,学校能否有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基本保证。

综合实践活动如何进行校本化实施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明确学校教育哲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既是综合实践活动总目标在学校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又是学校育人目标的载体之一, 应体现学校特色。

在设计每学期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时,首先应明晰学校的育人目标,将其活动目标统一在学校育人目标内,克服学校目标制定的随意性、拼凑性,保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一致性、连贯性和延伸性,其次,要认真分析学校传统活动课程的优势和不足,充分评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

从学校现有实际出发,对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规划,构建整体框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目标。

如有所小学旅游资源丰富,学校因势利导,将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目标之一。

二、教师进行专业化分工学校要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安排上科学分工。

关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分工的问题,笔者认为无锡锡山高中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将指导教师主要分为两类,班级指导教师和课题指导教师。

每个班级分配两个班级指导老师,这些教师仍跟以前一样随班上课,负责所在班级的研究性学习管理和指导。

而其他教师都可以作为课题指导教师,允许他们以一种灵活、自主的方式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老师一般都由学生聘请,不需要跟班,主要在课外或平时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

实践证明,这种专业化分工,教师参与课程指导的方式灵活了,学生开展课程活动的形式也活泼了。

三、科学开发、整体规划综合实践活动内容1、设计学校内容整体框架一所学校要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是关键。

从学校层面而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框架有个整体规划。

这个框架的确立,主要依据学校设计的目标以及对学校情况的分析基础上确定。

如,某所学校,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及情况分析,确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整体框架为:(1)了解社区的基本设施与布局。

如商店、运动场所、公园、电影院、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社区政府办公机构等;(2)调查社区的道路、交通状况。

如道路的车流量、人流量、违规情况、交通事故、路标指示等。

观察社区的居住环境。

如社区绿化、风景名胜、违章建筑、环境污染、卫生、治安等;(3)探寻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如居民的业余休闲生活方式、社区下岗工人再就业比例、街道小摊小贩经商情况等。

2、全面关注活动组织线索为了避免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窄化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要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全面展开,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某项主题活动时,从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自然、社会、自我)切入,充分挖掘主题活动中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同时,教师要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

3、整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讨论稿)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式,以融合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坚决避免将四个指定领域分割开来实施的情况。

学校要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整合的基本方法:把握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共同价值追求;注意各领域之间的渗透和延伸,开发不同领域之间交叉、整合的课程内容;在每个主题活动内容的组织过程中,充分挖掘每个主题中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要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达到各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

四、加强教师有效指导的方法研究学校要引导教师加强指导方法研究。

可从学生活动主题具体目标的设计,学生活动的具体方法及其实施,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和工具准备,活动的具体实施,课堂活动的组织,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活动成果表达方式、原始资料的保存积累、学生自我反思等方面入手,加强实施过程的指导研究;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设计活动方案、搜集与处理资料、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怎样进行调查、访谈、实验、手工设计与制作、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基本方法的研究。

五、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机制学校要积极探索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方式和途径,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评价的机制。

要从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中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

在评价目标设计时,要重点关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道德、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合作与社会交往能力、认知基础与方法等方面的目标;在设计学生评价指标时,要从实施方法、实施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等维度设计评价指标。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指标体系;要认真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方法,运用成长记录袋、活动过程的观察、学生自我反思、师生协商式民主评议、成果展示等多种评价方法。

在学生评价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收集和分析学生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和数据;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提出改进计划;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小组、评价周期与时空、多元主体评价的必要性与实效性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