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的人性论分类:默认栏目《老子》中的人性论及其意义关键词:老子人生哲学人性论意义内容提要:文章立足于《老子》原文出发,寻求蕴涵其中的人性理论(人性之说),力求从其人生哲学中归纳《老子》中的人性内容,并从其人生哲学决定于其人性理论的角度去剖析《老子》之言对于人的关注,并思考其人性理论对于老子哲学及现代人生哲学的意义,从而为解决人在社会生活中寻得自我与本真,进一步适应社会生活,以求更好的生存状态提供一定的认识和参考。
道家哲学在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质疑的。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尤其是道学专家都给予了它极高的评价。
“儒家道家,乃中国思想史里两条大主流。
”[1]“……道学思想特别是老子的‘道法自然’、‘人道合一’,庄子的‘道通为一’、‘无以人灭天’的思想曾经引起了欧洲、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很多人文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重视。
例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德国海德格尔、量子力学家薛定谔、美国科学家卡普勒、印度化学家P.赖易、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澍等在阐述他们的科学哲学和历史著作中都援引了道家的思想和著作,并肯定了道家思想的科学性、现代性和普世性。
”[2]“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在道教。
”[3]这些高度评价无疑证明道家哲学的博大和精深及其能够广泛流传并影响世界文化的巨大的生命力。
一、老子与《老子》老子为道家鼻祖,通常为世所公认。
对老子其人的考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习惯和训诂学的角度看,都认为是确有其人。
但是,目前已经有很多人对此表示疑问,其中尤以钱穆先生运用文史资料及诸子百家著述中的思想脉络线索断言老子乃为老年学者之通称,非有老子其人,实因著者不祥乃借用此一称谓而已。
(这一借用带有《老子》乃是多人创造之嫌。
作者)也进一步推论《老子》一书成书应在庄子、惠施、公孙龙之后。
并认为《老子》实乃荟萃了诸子百家之说。
对老子其人的考证,其意义在于更准确地理解《老子》其义,但无论如何《老子》五千言是黑纸白字呈现在那儿的,高度的概括与综合,其深邃的思想带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文中谈及此的目的在于解剖的只是《老子》而非老子。
二、《老子》中的人生哲学与人性理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是众所公认的。
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
”[4]连怀疑思想家蒙田也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在认识自我的这一问题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输于西方文化的,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著述无一不体现出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老子》之中,就体现出对自我认识结果的无为之性、自然之性、静笃之性、虚寂之性等等人性的探究。
1、人之本性非固有,本身处于不断的运变之中,可以通过主观能动地去塑造。
这一观点蕴涵于《老子》的通篇文字之中,人性之本真正如道之含蕴,这也正是《老子》中认识本体事物时遵循道之最高原则的体现。
如《老子》第八章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里蕴涵着人性之柔之变,也体现着机变的人生哲学。
2、人性是多元而动态的,可以通过静观、玄览、致虚极、守静笃等方式趋于完善,虽然这些是直觉的体道方式,但在《老子》里人性与道是相一体的。
于是在人性塑造的方法问题上,这些方式的效用则不同于体道,它们具有了更直接运用目标,也就具有了更直接的指导性。
这也就有了《老子》一反虚无飘渺、混沌玄妙的体道之风,具体而实践性地谈论人性塑造的方式,明确地申劝与告诫人去履行,可见其对于人性的深邃思索与关注。
《老子》中很多地方以反面提出人性固执的害处,从而说名人性的善变与必变。
如二十四章讲:“支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3、《老子》虽然没有提出原初的人性,但却回答了最高境界的人性修养——无为之性、自然之性、静笃之性、虚寂之性,即生存就要适宜舒坦的人性观。
从而使它具有了深远的修身养性的意义。
《老子》第三章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讲究人的生存要符合自然之道。
第十章讲:“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倡导以无为之性、虚静之心为生,以达最深的德性。
三、《老子》人性论的意义《老子》中体现的哲学思想并不是完全的消极的避世遁世思想,很多学者反而认为道家哲学不是消极的哲学,而是积极的的哲学。
“道学是革新的文化,是前进的文化,是通向未来的文化,是世界大同的文化。
道学不是消极的哲学,而是积极的哲学;不是弱者的哲学,而是真正强者的哲学。
道学不是隐士哲学,不是庸人哲学,也不是无所作为的哲学,更不是与世无争的哲学。
”[5]道学经典《老子》中的人性理论也堪称是道学中的精髓,无论是对于道学本身的建构,还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性理论而言,都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对于道学本身的意义。
道学从根本上说还在于其对人的思考。
《老子》各章中的重心就在于论人,很多论道、论经世济国的篇章,究其根本还在于为其人生哲学铺平道路。
道学本身也必须从其人生哲学中寻求出路。
2、对于现代人生的重大意义。
《老子》中的人性论无疑为现代生活提供了生存的智慧。
如其自然无为思想运用于人的行为规范,即提倡人事应当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
人的活动应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第六十四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七章)无为思想既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思想,同时也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思想。
它既尊重了客观事物的本性和法则,也强调顺应时势而变化的规律。
这正是现代人及人类处理与自然、社会相存、相容,寻求最佳生存状态的基本法则。
至于其静笃、虚极之性,更是现代社会中减轻生活压力的良方。
“无为”之性正是针对当时的“有为”政治造成的人性的扭曲及社会的败坏从哲学高度提出的价值取向,是一种人生的高度和人性的体现,它具有带直接指导作用的工具和目的的双重意义。
再如《老子》十六章中的“知常容,容乃公”的准则,就反对自矜、自足、自大、自伐,提倡宽容、谦让、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这种广阔的胸襟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至此,对于《老子》中的人性论及其意义的思考还是极其肤浅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因为《老子》本身就是一部极为深奥的玄妙的著述。
引文出处:[1]钱穆《庄老通辨》三联书店2002年9月[2]黄心川《道学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3]卿希泰《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沈阳出版社2001年8月[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12月[5]胡乎琛《道学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2006-08-30 | 韩非子--人性自私简单而纯白,复杂而丑陋。
夜读韩非子之人性论。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儒家的思想倡导是,人之初性本善。
韩非的法家思想,性善论是不现实的,人性本恶。
韩非生活在战国晚期,当时奴隶制度面临崩溃,封建势力正在悄然兴起,社会财产面临着重新分配,社会格局经历着巨大动荡。
他清楚地看到在物质利益面前,原有的伦理道义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无体无止的明争暗斗,世人为了满足一己之欲常常不择手段,而且争抢斗夺愈演愈烈,从外部的攻城掠国,到朝廷内部的尔虞我诈,无不体现了人的自私自利。
同时,韩非师从的荀子虽然属于儒家,但是他却提出了“人性本恶”这一命题。
这两点都对韩非的法家思想的产生起了很大的作用,影响了他对人的思索。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他提出了人性自私的认识,由于人性的自私,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争夺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并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人性自私是韩非政治思想的出发点。
韩非认为,性善论是不现实的,他以匠人举例说:“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
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
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
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卖,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医生为病人吮伤,竟出于有利可图;卖棺材的人希望人死,为了利,可以诅咒别人死亡。
因为只有人之夭死,才能售出棺材,获得利益以维持生存。
韩非又以君臣为例,说:“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富国而利臣,君不行也。
臣之情,害身无利;君之情,害国无亲。
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
”他甚至说这是一种买卖关系,“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臣下差不多都是随时准备篡夺君位的乱臣贼子,“为人臣者,窥规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体。
”同时,君主的夫妻、父子的利益关系更甚于常人:“后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则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
”同匠人一样,君臣之间也是以利“计合” ,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君惠臣忠。
即使存在君惠臣忠,也只不过是相互利用罢了; 在天伦关系上,“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此俱出父母之怀枉,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
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
”可见,至亲的骨肉关系也是计利而行的。
所以说,人性本来就自私的,是恶的,人作为利益主体,都是以追逐利益为目的。
(有些言论不便提及……)当今社会存在一个“法治”和“仁政”问题,是否真是挂儒家之旗,用法家之实?韩非绝对肯定了“法治”功用同时绝对否定了行‘仁政’的现实有效性”。
评论 (5) | 固定链接 | 发表于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