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 PPT
第二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 PPT
构成。
滑移带
滑移面、滑移方向、滑移系
滑移时的位错运动
一个位错移到晶体表面时,便形成一个原子间距 的滑移量。同一滑移面上,有大量的位错移到晶 体表面时,则形成一条滑移线。
临界剪切应力
晶体进入塑性时,在滑移面上,沿滑移方 向的剪应力称为临界剪应力
P A0
s
c
P A0
cos cos
s cos cos
刃型位错
刃型位错
螺型位错
螺型位错
螺型位错
混合型位错(螺型+刃型 )
位错的运动
单滑移:只有一个特定的滑移系处于最有利 的位置而优先开动时,形成单滑移。
多滑移:由于变形时晶体转动的结果,有两 组或几组滑移面同时转到有利位向,使滑移 可能在两组或更多的滑移面上同时或交替地 进行,形成“双滑移”或“多滑移”。
各晶粒变形的相互协调性 (1)原因:各晶粒之间变形具有非同时性。 (2)要求:各晶粒之间变形相互协调。(独立变 形会导致晶体分裂) (3)条件:独立滑移系5个。(保证晶粒形状的 自由变化)
缺陷
线缺陷(位错)
线缺陷又称为位错。 位错模型最开始是为了解释材料的强度性质
而提出的。
材料拉伸实验时,当应力超过弹性限度而使 晶体材料发生塑性形变时,可以在表面上观 察到滑移带的条纹。
滑移带与滑移面
如何解释晶体滑移?
如何解释晶体滑移?
按原子面与原子面之间刚性错开的模型进 行定量解释时遇到严重困难。在该模型中 假定滑移面两侧原子间的结合键同时破坏, 又同时键合。由于同时破坏这些原子键所 需的力很大,致使按照该模型计算出来的 理论强度比晶体的实际强度要大100倍到 1000倍。
交滑移:晶体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滑移面上沿 同一滑移方向进行的滑移。
滑移的表面痕迹
单滑移:单 一方向的滑 移带;
多滑移:相 互交叉的滑 移带;
交滑移:波 纹状的滑移 带。
位错源和位错增殖
Frank-Read sources in Si
Dash, Disloc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rystals, Wiley (1957).
位错密度越高,金属的强度、硬度越高。
S:位错线长度,V:体积,ρ:位错密度
S V
一般退火金属: ρ =106-108/cm2 冷变形、淬火金属: ρ =1011-1012/cm2
刃型位错
晶体中多余的半原子面好象一片刀刃切入晶体中,沿着半 原子面的“刃边”,形成一条间隙较大的“管道”,该 “管道”周围附近的原子偏离平衡位置,造成晶格畸变。 刃型位错包括“管道”及其周围晶格发生畸变的范围,通 常只有3到5个原子间距宽,而位错的长度却有几百至几万 个原子间距。
第二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
主要内容
金属冷态下的塑性变形 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 金属的超塑性变形 金属在塑性加工过程中的塑性行为
第一节 金属冷态下的塑性变形
基本概念
单晶体 多晶体 位错
金属的晶体结构
单晶体:各方向上的原子密度不同-各向 异性
多晶体:晶粒方向性互相抵消-各向同性 存在着一系列缺陷:点缺陷、线缺陷、面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如何解释晶体滑移?
经过大量研究,人们认识到滑移过程并非是 原子面之间整体的发生相对位移,而是一部 分先发生位移,然后推动晶体中另一部分滑 移,循序渐进。
如何解释晶体滑移?
如何解释晶体滑移?
位错就是在滑移面上已经滑移及尚未滑移部分的 分界线。这样,晶体的滑移可以看作是位错运动 的结果。当位错从一端运动到另一端之后,整个 晶体错动了一个原子位置,位错滑出晶体时,晶 体恢复完整,但却留下了永久形变。
(4)孪生本身对金属塑性变形的贡献不大, 但形成的孪晶改变了晶体的位向,使新的滑 移系开动,间接对塑性变形有贡献。
一 塑性变形机理
2 晶间变形 晶间变形的主要方式:晶粒之间相
互滑动和转动。
二 多晶体的塑变形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的特点
各晶粒变形的不同时性 位错在晶界塞积 应力集中 相邻晶粒位错源开动 相邻晶粒变形 塑变
一 塑性变形机理
1 晶内变形 晶内变形的主要方式:滑移、孪生
滑移
滑移: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对 于另一部分沿着一定的晶面(滑移面)和晶 向(滑移方向)产生相对位移,且不破坏晶 体内部原子排列规律性的塑变方式。
滑移面:原子排列密度最大的晶面。 滑移方向:原子排列密度最大的方向。 滑移系:一种滑移面及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
由于位错附近有严重原子错排,以及弹性畸变引 起的长程应力场,因此在位错附近的原子平均能 量比其理想晶格位置上的要高,比较容易运动。 另一方面又由于运动是逐步进行的,所以,实际 剪切应力比理论值要低得多。
位错
位错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叫做刃型位错,另一种叫 做螺型位错。实际晶体中的位错往往既不是单纯的螺 位错,也不是单纯的刃位错,而是它们的混合形式, 故称之为混合位错。
孪生的特点
(2)孪晶的萌生一般需 要较大的应力,但随后长 大所需的应力较小,其拉 伸曲线呈锯齿状。孪晶核 心大多是在晶体局部高应 力区形成。变形孪晶一般 呈片状。变形孪晶经常以 爆发方式形成,生成速率 较快。
孪生的特点
(3)形变孪晶常见于密排六方和体心立方晶 体(密排六方金属很容易产生孪生变形), 面心立方晶体中很难发生孪生。
coscos 取向因子
[uvw] is perpendicular to (uvw)
孪生
孪晶是指两个晶体(或一个晶体的两部分)沿一个 公共晶面构成镜面对称的位向关系,此公共晶面就 称为孪晶面。
孪晶
孪晶
滑移与孪晶
孪生的特点
(1)孪生是一部分晶体沿孪晶面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 作切变,切变时原子移动的距离是孪生方向原子间距的 分数倍;孪生是部分位错运动的结果;孪晶面两侧晶体 的位向不同,呈镜面对称;孪生是一种均匀的切变。
刃型位错
刃型位错会吸引间隙原子 和置换原子向位错区聚集。 小的间隙原子(红色)往 往进入位错管道,置换原 子(棕色)则富集在管道 周围。这样可以降低晶格 的畸变能,同时这些间隙 原子和置换原子对位错起 了钉扎作用,使位错难以 运动,结果可以使晶体的 强度、硬度提高。
M.F. Ashby and D.R.H. Jones, Engineering Materials 1, 2nd ed.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