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浅谈科学发展观
世纪坛医院 1011210591 李鹏飞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

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要发展、求发展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但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什么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准确回答。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发展应当是全面的。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胡锦涛同志指出,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促进全面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为此,一方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

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同时,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之间联系紧密、互为条件、互为目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

二、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
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处理好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因此,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

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
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在新世纪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以后,我国改革进入了综合配套、整体推进的攻坚阶段,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巨任‘务,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如何统筹兼顾,各类社会重大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按照胡锦涛同志强调的“五个统筹”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大力推行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

因此,我们推进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

我们要力争在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使城乡环境有明显的改善;到2020年,使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

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实现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从根本上说,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是一致的。

局部要服从全局,全局要照顾局部,要兼顾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努力实现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良性互动。

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中央在作出重大部署、制定方针政策时,既要考虑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也要照顾不同地区、部门的特点和利益,区别对待。

地方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做好工作,但必须坚决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中央权威,自觉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要不断增强在大局下行动的自觉性,坚决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

只有把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发挥好,才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

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r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8.【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r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lII西人民出版社,2005.
【4】张华夏.构建和谐社会.自然辨证法通讯,1993,(1).
【5】赋斌.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和谐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3).【6】王乃明.论和谐理念的内涵及其继承和发展[J].攀登,2007,(3).【7】陈锡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应有之义[J].半月谈,2004,(4).【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