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文化与个人修养

儒家文化与个人修养

儒家文化与个人修养
一.儒家文化内涵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
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二.浅谈儒家文化对人修养的关系
孔子提出了“以德配天”,要遵循仁、义、礼、智、信及“克己复礼”等道德原则,
强调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容的、安定的、和
谐的社会秩序,倡导人们修成君子以至成贤成圣。

孔子还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德治与仁政也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立德和修身是摆在第一位的。

修身
是方式,立德是目的。

立德修身是进行道德修养、完善人品操行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孟子
提出了内向修养理论,而不是向外找,要坚守自己的良知、本心,做人做事讲原则、讲正气,就能做到“充实而有光辉”,感化别人一道行善,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在物欲横流的
社会中,有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君子每天都要省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和起心动念是否符
合天理,如果不修德,就会放纵个人的欲望,就会因迷失自己而堕落。

因此,先贤们认为
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们迷失的善良本性。

每个人都有善恶两种因素,抑恶扬善就
要严以律己,绝不能随波逐流。

通过教化,善性是完全可以回归的。

君子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唤醒人们找回良知本性,使他们回到正道上来。

立德修身的要求是做人要诚实守信、正直善良、谦虚忍让,因此,要倡导多读圣贤书,修去个人私欲和一切不正的因素。

儒家
修持身心所体现的更高人生价值,目的是兼济天下,经国治世,造福于民。

历史上的贤德
之士都是修身自省的典范。

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都是古代圣人,他们都是
经过严格修身而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同时他们的道德践行又建树了“博施于民而济众”的
功业。

使民风淳厚,是人心向善的结果。

三.儒家文化对人修养的意义。

1.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
存和幸福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
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
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
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
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2.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

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

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作仁礼一体。

人类
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
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
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

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

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

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
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

拿着古代的“礼”来统
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

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

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

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

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


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3.儒家文化‘仁’‘仁’谈修养:“独善其身、尊善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的品格修养正是体现、完善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

面对纷杂的利益世界,面对各种诱惑和矛盾,面对利益和功名的取舍抉择,一个人能
否表现出心平气和、神闲气定、坐怀不乱、荣辱不惊的气度和心态,能从容不迫、举重若轻、丝丝入扣、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一切事情,这就是修养问题。

子路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仁矣。

”子路问哪五种,子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无比丰富,是一个蕴藏着许多人生智慧的极为
丰富的思想宝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有修养的人在一起很和睦,但每个
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没有修养的人在一起整天争吵不休,矛盾重重,但每个人都无独
立思想,易受他人影响。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有仁德修养的人很舒泰(度
量宽宏、胸襟开阔、光明爽朗)。

但态度绝不骄傲;没有仁德修养的人既骄傲又自卑,而
且心境也不泰然。

对于小人来说,不仅“立人”难,“立已”亦难。

“器小易盈”:一个
人的成就,永远不会高出他的修养。

我认为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而言还是社会的和
谐发展而言就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而言人类在2l世纪应更加需要借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享受人生的欢欣愉悦,创造人生的幸福美好从而造
福社会造福未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