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谣言及其管理

网络谣言及其管理


3、网络谣言消解策
3.1 政府机构应增强公信力,实事求是地公开信息, 奠定消解谣言的基础
实事求是地公开信息,不只是要求政府机构简单 地发布某地发生了某重大事情,而是需要披露更多 触及事情真相的信息,即不单单告知公众结果,而 且还应该告知公众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真实信息。也 就是说,事件调查过程的真实与结果的真实同样重 要,政府机构有义务将这两方面的信息公布于众。
依据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奥尔波特 提出了谣言的基本法则(这里“法则”指 的是规律):事实的重要性和模糊性与谣 言传播有关,其公式为R=i×a。
其中,R=谣言(rumor),i=重要性 (important),a=模糊性(ambiguity)。
奥尔波特模型(二)
R表示谣言流行的强度和广度;i表示事件对 于某一群体人员的重要性;a表示该事件或 证据的模糊性。
案例:“7.23”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
事件经过:当地时间2011年7月23日晚上8时30分 05秒,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列车由后 方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列车发生同向 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搜救行动是否过早结束、恢复通车 是否过急、坠地的后车车头被迅速掩埋、政府控 制媒体和司法系统以及越早签订赔偿协议得到越 多赔偿等问题使中国铁道部遭到了中国社会各界 的质疑。
案例小结
1)决定谣言的事件的重要性(i)是无法减弱的, 因为事件特别是重大事件的发生,往往关乎人类的 生存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问题,所以重要性在事 件发生后是不会人为降低的,在一定时间里它几乎 是恒定的。
2)关于事件的模糊性(a)。事件发生后,由于人 们对事发原因及相关背景一时之间无法做出准确判 断,所以事件存在模糊性。从理论上讲,只有当人 们对事件进行调查并深入其本质获得真实信息时, 事件的模糊性才能降低。简单来讲,就是要依靠信 息的不断注入来降低模糊性。
第二节 新媒体条件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
奥尔波特模型 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
1、奥尔波特模型
194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谣言的产生 有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故事的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言有某种 重要性;第二,真实的事实必须被某种模糊性掩盖 起来。
——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
奥尔波特模型(一)
案例小结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当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引起更 多的怀疑时,那么事件的模糊性会不降反升,所以 事件由模糊走向清晰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3)信息的不对称性,是指政府机构和公众双方所掌 握的信息不均衡,而这种信息掌握上的不对称,容 易造成公众对事件的曲解和对政府机构的不信任感, 也容易滋生出更多的谣言。相反,如果政府机构和 公众双方能够在信息掌握上实现对称,那么谣言将 失去存在的可能。
案例:“7.23”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
事件分析:
在事故发生26小时之内,官方更多相关事故信息 的公布一直处于空白区,而微博上发布的“神秘手” 图片引发了网上“掩埋活人”的谣言,这一谣言瞬 间引起了网友们乃至全国极大的反响,怀疑声、质 疑声、谴责声一浪高过一浪。而随后铁道部召开的 记者招待会,又因时任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的回答 “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信了”,再次丧 失了平息谣言传播的机会。
1、谣言的概念
1.2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 《社会心理学词典》中把“谣言”解释为 “没有
事实根据的传闻,故意捏造的、口耳相传的消息。 有一部分谣言属于诽谤性质的消息,有一部分属于 夸大其词的传闻”。
1、谣言的概念
1.3 从社会舆论的角度 国内学者刘建明认为,谣言作为社会舆论出现,
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描述,并带有诽谤的意见指 向,因此谣言不是中性的传闻,而是攻击性的负向 舆论。
2、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2.2 微博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异同
微博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属性。微博 是Web2.0的产物,Web2.0时代秉持“去中心化” 的理念,强调用户建设、用户参与和用户主导,它 从Web1.0时代的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创造互联网 信息的模式。它的标志性应用是博客、维基和论坛。 微博是在博客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微博上的谣言 也和网络社区上的谣言一样,同属于网络谣言。
案例:“7.23”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
事件分析:
首先,从事件的重要性来讲,尽管我国高铁事业 对经济建设、未来国家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但当高铁出现重大事故时,这种对高铁安全性的质 疑以及对车上人员性命安危的担忧自然得到了全国 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因为它不仅仅关乎着个体生命 的存在与安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关乎着一个国家 对全体公民生命的尊重和保障。
如何理解该模型?
最后,该模型依托网络,以传播学中对信息系统 及其规律的研究为根本,构建网络谣言的传播、扩 散和消解模型。与传统模型不同之处在于,该模型 在充分尊重网络世界自由、平等精神的基础上,强 调和注重消解谣言的疏导,并没有设立如何预防虚 假信息传播的渠道或者变量。
在网络中信息的自由流动是其他力量难以阻碍的, 阻碍只能带来更多问题,产生更可怕的效应。网民 在横行的谣言面前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即便一时 受其误导,但在信息几乎实时传播的情况下,真相 也会通过各种渠道瞬时被揭开。
1、谣言的概念
1.1 从史学角度
德国学者诺伊鲍尔认为,谣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它绝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也不完全是邪恶的化身, 而是历史的一部分,并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施加了不 容忽视的影响。谣言首先是人们所描述的那种随历 史发展而变化的习俗,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各种现象。 另外,谣言还是在某一群体中以听传或类似的交际 方式传播的信息。
首先,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说明了网 络谣言的生成条件和传播、扩散路径。谣言的产生 是和人类追求自身安全紧密相关的。任何有关人类 生命、生活等安全的事情都有可能导致人类产生疑 问和困惑,例如地震、核辐射、交通事故等,好事 者则将这种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猜测诉诸天下,共 鸣者则奉为“良言”四处传播,于是谣言始成。
当i与a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谣言方可产 生。这说明:事件对于某群体越重要,事 件的模糊程度越高,则谣言产生的可能性 就越大,其传播的强度就越高,传播的范 围就越广。
奥尔波特模型的发展(一)
在原有公式的基础上,1953年克罗斯试图 通过在公式中加入传播者即人的因素来进 一步完善:R=i×a×l/c,这里的c(critical ability)表示的是“人的判断能力”。这个 公式表明:谣言的传播同“人的判断能力” 成反比,人的成熟能够成功抵挡谣言对个 人的影响,甚至阻挡谣言的进一步扩散。
案例:“7.23”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
事件分析:
其次,从事件的模糊性来讲,7月23日所发生的甬 温线特大交通事故是完全真实的事实,不是人为虚 构的、编造出来的事情。但是事件发生之后,铁道 部没有及时对如何救援、采取何种措施以及为什么 采取这种措施等相关的信息进行公布,致使事件的 模糊性增强,公众猜测不断,于是微博上的谣言开 始出现并乘势肆虐。
如何理解该模型?
其次,该模型提出了依托网络消解谣言传播的三 方力量,即政府机构、媒体和公众。如前所述,尽 管信息不对称的主体是政府机构和公众,但由于新 闻媒体是政府机构和公众之间实现信息对称的桥梁, 故而这三方力量能否在谣言传播过程中消除信息不 对称是消解谣言的关键。如果三方合力能够消除信 息的不对称性,那么公众就不会相信谣言。
案例:“7.23”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
事件分析:
最后,为什么这次事故会连续不断引发八大谣言, 我们认为是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的谣言的此起彼伏。 信息不对称的主体是政府机构与公众。政府机构作 为社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公众相比,所掌握的 信息要多得多,而且往往掌握着第一手资料。就这 次事故而言,官方所掌握的事故情况、相关救援及 处理信息与大众所获知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它所公 开的信息无法满足公众对了解事件真相的渴求。
2、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2.1 传统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关系 传统谣言与网络谣言是一对相对概念,传统谣言
建立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以口耳相传为其基本路 径,在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在熟人社会中进行传播。 有一定的滞后性。
2、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2.1 传统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关系
网络谣言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构建的网络传 播,从一个ID用户向另一个或者多个ID用户传递, 它摆脱了熟人社会的范围,可以在虚拟社会中跨时 空地自由传播。它几乎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在一 定时间发生的谣言,全世界都会很快知晓。所以网 络谣言又呈现出传播的及时性特征。
奥尔波特模型的发展(二)
虽然克罗斯注意到了人对谣言传播的重要 影响,但也无形中为这一公式的成立增加 了难度:如何评价人的判断能力?依靠哪些 标准进行确定?众所周知,人是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主体,影响人判断能力的因素 很多,比如人的认识水平、社会背景、社 会地位以及受他人影响的程度等,所以人 的判断能力的衡量是非常复杂的过程。
2、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改变了整个社会 的运行方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出现了新的形式。 原来建立在人际传播基础上的谣言,其传播形式也 随之多变。与之前的网络谣言相比,微博谣言成为 时代的“新宠”。总之,搭乘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和 便携式终端的不断更新的快车,谣言与人类进行着 “赛跑”。
奥尔波特模型的发展(三)
谣言法则可以通过增加信息的不对称性一 项加以完善,谣言公式可以补充为: R=i×a×ia。
其中,ia指信息的不对称性(information asymmetry),即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 的模糊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性 越大,谣言传播越快;反过来,信息不对 称性越小,谣言传播越慢,甚至不再传播。
3、网络谣言消解之策
3.1 政府机构应增强公信力,实事求是地公开信息, 奠定消解谣言的基础
政府机构提高公信力的有效途径是应该在不危及 国家安全的情况下,发挥自身的掌控信息优势,秉 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公开、透明、及时地利用微博 等媒体发布信息,争取在第一时间向百姓解释问题、 说明问题,消解谣言产生的危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