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街区建筑与外环境改造方面的研究

历史街区建筑与外环境改造方面的研究

建筑外环境设计课程论文——历史街区建筑与外环境改造方面的研究指导教师:洪丽班级:风景1101班姓名:路丽君学号:A02110160历史街区建筑与外环境改造方面的研究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街区犹如一颗明珠闪耀在时间的沙河中,为了使历史街区更适应现实的需要和整体的面貌,近期,对历史街区的改造活动也在各地紧的进行。

本文围绕历史街区的改造的相关容,分别对历史街区改造理论、建筑与外环境改造的具体方法与实现案例、对中央大街的改造探讨三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开放式博物馆的历史街区整体轴线规划、针对个案准确进行形象定位、建筑色彩风格根据民族特色统一化、建造合理尺度的街区、外环境色彩与景观因素根据地域特色反复运用等论点,并举小河直街、南北大街等多个历史街区为例详细分析,为今后的历史街区改造提供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开放式博物馆;建筑改造;双子大楼;中央大街一历史街区改造理论概述1.1 历史街区改造的含义1.1.1 历史街区的概念与特点我国很多历史文化城市中都存在有历史街区,尽管历史街区的特点和价值各不相同,但这一现象已成为很多城市旅游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此,好的规划理念将有助于历史街区在旅游开发和体现城市文化底蕴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认为“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构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地区。

该地区的建筑可能并不是个个都具有文物价值,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和秩序却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价值由此而得到了升华”。

关于历史街区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最终明确的定义,我国的专家学者对历史街区阐述时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1]一,王景慧确定历史街区有三个标准①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②有真实的历史遗存;③有一定规模,视野所及面貌基本一致。

二,阮仪三历史街区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历史街区是有一定规模的片区,并具有较完整或可整治的景观风貌。

②有一定比例的真实历史遗存,携带真实的历史信息。

③历史街区应在城市(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新代谢、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地段。

这也就决定了历史街区不但记载了过去城市的大量的文化信息,而且还不断并继续记载着当今城市发展的大量信息。

综上所述本文中将历史街区定义为:在历史的不断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且较完整的保存着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且历史风貌较完整的城市(镇)生活街区。

1.1.2 改造的含义与方向改造指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使适合需要,历史街区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者能够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

历史街区改造即指对历史街区加以修改,使适合需要。

这里并没有明确指出如何“修改”才是“适合需要”,也没有指出适合需要的对象,有些历史街区便在“改造”的名号下变成从到外焕然一新的仿古一条街,这种遗失传统特色而徒有空壳的改造方式终将被淘汰。

[2]现在存在对于历史街区改造的众多说法和理论,并形成了一系列相关体系。

如:大学规划系课题组所提出的“开放式博物馆”理念认为:历史街区即是一个开放式的博物馆,本质上,开放式博物馆是为了达到其意愿的变化,使用工艺品、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具体的环境作为它的表现手段。

”开放式博物馆的三个要素是:生活的区域性、科学遗产和与项目相联系的居民。

并且,开放式博物馆没有明确的边界界定,边界的确定采用明确和模糊两种方式叠加的步骤进行。

又如: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文化生态学”是研究特定人类文化群体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发展特征,并注意文化与环境的动态和谐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文化生态即可理解为文化资源的在特征及在外部环境影响下的发展状态及规律。

1.2 历史街区改造的必要性历史街区改造的必要性是由其所面临的困境所决定的。

首先,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保护,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历史街区受到各种形式的冲击和破坏,街道盲目拓宽;街区原有空间格局破坏;新建筑在尺度和形式上与原有历史建筑缺乏协调等等。

这些都对街区风貌造成不良影响。

特别是经济利益驱动下,这种破坏力度甚至是毁灭性的。

如北京的同就在发展商的开发中以每年60 多条的速度在消失。

其次,旧的历史街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极为不便,自发性的不良的居住行为,往往导致建筑受损,街区活力逐渐丧失。

因此,对它的的改造是必需的,也是紧迫的。

实际上, 如果这些众多的建筑古迹和历史文化古迹得不到有效利用与及时维修, 必然被自然损毁, 直至消失。

把一些古建筑改作博物馆和文化教育等设施, 在历史街区进行住宅、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更新与改造,可以保证限制区充满生机和活力。

1.3 历史街区改造中的形象定位和存在的问题1.3.1 历史街区的形象定位历史街区进行旅游开发,首要的是要确定旅游开发的形象定位。

历史街区要向每一位游客展现其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文化气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参与竞争、寻求认同的过程中,就必须精心刻画街区个性,塑造旅游形象,从而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和吸引力,增强竞争力。

如夫子庙以孔庙和传统民居为背景定位为“十里秦淮”风光带;上海新天地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定位为具有传统和新纪元生活的都市旅游景点。

综合的观感和印象历史街区的良好的形象,有助于提升历史街区的品味和档次,增加游者的心理效果和心理附加值。

而旅游形象又是宣传促销、市场开拓一个重要的手段和途径,通过良好的旅游形象对人们心理诉求和诱导,能有效激起他们强烈的认同感。

历史街区的旅游形象一旦较鲜明地形成并广为人知,就会在人们心目中产生“名牌”形象力,这将产生巨大地吸引招徕力量。

凡是旅游业兴旺发达地地方,无不具有独特吸引人的旅游形象。

如大研古镇,就以著名的“高原姑苏”为其旅游形象。

要做到准确的形象定位,事先的调查是极其重要的。

要对街区的历史沿革、所存城市的性质、街区的文化涵、街区性质、区位条件、在城市的地位、针对客源、开发的正负面作用等,做全面并有针对性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历史街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深层次的文化涵,确定其旅游需求的主要形式。

1.3.2 改造中的矛盾历史街区是经过历史的积淀所形成,必然存在与现实实际格格不入的地方或是不合理之处,然而历史街区的改造也倍受争议,到底如何来改才能既保历史特色又与环境有机融合?通过查阅文献,改造中的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处:(一)某些街区一定历史背景下,突如其来的民族风格对历史街区历史的混淆;(二)大街与城区孤立规划;(三)单一建筑立面的装饰对建筑整体性的影响;(四)街区后期维护及更新与发展。

另一方面,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也存在不少不利的因素。

空间交通状况有待提高;空间环境质量较低;空间形式单一。

主要以线性的街道空间为主,缺少面状的节点空间和公共休憩空间,难以满足游客的集散和开展多样化活动的要求;空间公共性不强;空间的配套服务设施不足。

二建筑与外环境改造的具体方法及实现2.1 历史街区的整体规划与协调方法2.1.1 轴线与分区的方法在上文的理论分析中,我们提到:历史街区正如一个没有边界的开放式博物馆,然而流畅的空间是实现博物馆良好功能的必要条件,这可通过强化部的流动性和外的流通感来实现。

流线的精心组织来很好地诠释空间序列,实现游览空间的灵动,小河直街运河开放式博物馆的流线组织可以概括为“三轴两片区一节点”(图10)。

“三轴”即“古运河水廊道”景观轴、岸上游览的小河直街街巷景观轴、水上游赏的以及岸上休闲的“滨水绿化景观轴”。

两片区即小河直街景观风貌重点保护区和景观风貌协调区,一节点即位于小河、京杭运河和余杭塘,河交汇处的水上码头和休闲展示广场节点。

[3]三轴:“古运河水廊道”景观轴,是游客进行水上游览活动的场所,通过复原部分生活场景,提供给游客先前古运河的记忆片断,并将其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旅游需求结合起来。

街巷景观轴,通过整合工商业文化、生活文化等资源,对大量历史建筑的修缮以及沿运河建筑风貌的保持,通过功能更新保持街区生命力,成为“活着的”街区。

主要功能:传统作坊、博物馆展、古宅往事、深巷茶吧。

滨水绿化景观轴,设置集中绿地并添置活动场地、亭、台、楼、阁等传统构筑物,协调街区传统风格也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了休憩空间。

两片区:街区的建筑针对不同的分区采取不同的措施。

对于风貌重点保护区建筑,进行修缮及维修改善,后续设计工作以保护性设计为主导,对原有的历史建筑做恢复旧貌处理,同时完善部平面功能布局以适应现代的建筑功能使用需求;复原保存民居建筑丰富的屋顶界面和拓扑变换的组合效果;对于风貌重点协调区建筑,遵照原有建筑的基本轮廓,在尺度以及屋顶形式上与周边原有的建筑取得协调一致,从而达到整个历史地块形态肌理上的连续和谐。

一节点:水上码头和休闲展示广场节点,运河的码头因为其多样性、文化性、亲水性将成为运河开放性博物馆中运河风光的代表性景观。

通过水体和码头,所有散布如珠的遗产分布点将被串联成链,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主要由舟船、埠头、水舞台、小广场、雕塑及各种游憩设施共同组成。

2.1.2 整体色彩与景观要素的统一历史街区作为一个整体,体现着城市的独特风格与文化,因此,其整体色彩与景观要素的统一也至关重要。

于细微处见整体,细微之处的风格反复作用,可以为历史街区的整体美观与和谐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

此处,我们分别取北方的呼和浩特市的南北大街和南方市的河坊街为例,对色彩和景观要素的统一作深入探讨。

呼和浩特市的南北大街和新城区均以蒙古族装饰为主,在色彩上主要采用以白墙为底,局部装饰以蒙古族色彩鲜明的红黄蓝与褐色,两种主要色彩搭配表现蒙古族对色彩最原始、淳朴的理解;最后,在南北大街与其它街道连接处,加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门洞,并沿路设置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观雕塑及路灯等,以烘托大街的民族文化氛围。

[4]河坊街延续街巷格局及尺度,路面改为青石板铺装,增设人性化座椅、绿化小品提升环境品质。

保持天际线的连续性,利用雕塑等节点创造高潮,吸引人气。

南宋御街还原“路河网格”传统肌理,引水入街。

继承“临街设市”格局,重要路段采用步行系统以优化交通体验。

注重小品设计,活字印刷、四世同堂雕塑、景观墙上的老电表等都能勾起人们“老底子”的情结。

统一景观配套风格设计,真实展现文化涵。

[5]2.2 历史街区建筑的改造2.2.1 建筑改造的常用理论由于历史城市的许多建筑在设计和建设上的局限性, 为了完整地保护历史城市的建筑环境和整体风貌, 首先必须研究历史建筑的现状, 并制定城市的发展规划。

采用玻璃窗、直角形、混凝土框架的建筑立面设计, 在建筑美学方面毫无表现力, 有很大局限性。

对于上述建筑, 通常仅从其建筑立面的几何外形, 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其设计上的缺陷。

古典建筑学通常要求建筑的体量与空间关系能取得和谐, 建筑外型应是平静、匀称、合乎比例的。

可以说, 在历史建筑环境中成功地进行插建, 并较好地解决了立面设计问题的新建筑, 都遵守了体量合乎比例、高度相称、轮廓线相似、立面表现形式一致等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