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民法学)模拟试卷155(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下列属于狭义的民法的是( )(分数:2.00)A.某高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法论》B.立法机关制定的民法典√C.《继承法》D.民法学教授编写的民事法律汇编解析:解析:所谓广义民法,是指一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民事普通法和民事单行法的总和,其外延包括民法典、其他民事法律法规、婚姻家庭法以及传统商法等。
狭义民法仅指编纂成民法典的民事规范系统。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B。
2.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民法调整范围的是( )(分数:2.00)A.专利行政管理部门宣告某发明专利无效B.替朋友庆祝生日C.情侣之间的恋爱关系D.离婚夫妻对共同财产的归属发生争议√解析:解析:我国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A选项是行政行为。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D。
3.下列属于我国民法的渊源的是( )(分数:2.00)A.民法典B.民法判例C.民事习惯D.司法解释√解析:解析:我国民法的渊源包括制定法和非制定法。
制定法主要包括:宪法、民事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国际条约等。
非制定法主要包括民事习惯,但在我国,只有不违反公序良俗并且经过国家认可的习惯,才具有民法渊源的意义。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D。
4.下列选项中属于私法的是( )(分数:2.00)A.合同法√B.行政诉讼法C.刑法D.宪法解析:解析:民法的调整对象决定了民法是私法,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涉及私人利益,民事主体之间是平等主体的关系,国家介入也是作为特殊的民事主体参与。
将民法归人私法范畴,有助于提倡当事人意思自治,尽可能减少国家干预,有助于培育和发展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平等观念。
B、C、D选项都属于公法,因此,本题的答案是A。
5.下列选项中不适用我国民法的是( )(分数:2.00)A.居住在我国境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B.居住在我国境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C.居留在我国的享有外交豁免权的外国公民√D.居留在我国的无国籍人解析:解析:我国民法对人的效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对居住在我国境内的中国公民和设立在中国境内的中国法人,都具有法律效力; (2)对居留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和经我国政府准许设立在中国境内的外国法人,原则上具有法律效力,但依法享有外交豁免权的人除外,另外,我国民法中某些专门由中国公民、法人享有的权利,对外国人、无国籍人和外国法人不具有法律效力; (3)居住在外国的我国公民,原则上适用居住国的民法,而不适用我国民法。
但是,依照我国法律以及我国与其他国家缔结的双边协定,或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我国认可的国际惯例,应当适用我国民法的,仍然适用我国民法。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C。
6.下列不属于我国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是( )(分数:2.00)A.包租婆(公)与承租人之间签订租赁合同B.王某去世后,其子女之间就遗产归属问题发生纠纷C.委托人与受委托人之间发生著作权纠纷D.赵某与交警部门就罚款数额发生纠纷√解析:解析:A、B、C选项都属于民事法律关系,D选项属于行政法律关系。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D。
7.2017年3月20日,文某邀请华某在愚人节的那天去自己家做客,愚人节当天,华某特地盛装打扮前去赴会,却被文某告知之前的邀请只是开玩笑。
华某一怒之下将文某告上法院,问两人的关系属于何种关系( ) (分数:2.00)A.好意施惠关系√B.身份关系C.合同关系D.侵权关系解析:解析: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所确立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关系。
文某在邀请华某时不具有产生法律关系的意图,只是一种好意施惠,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民法平等原则内容的是( )(分数:2.00)A.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一律平等√B.不同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适用同一法律,处于平等的地位C.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必须平等协商D.对权利予以平等的保护解析:解析:平等原则的法律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不受性别、年龄、职业等差异的影响。
民事主体的人格独立且完全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民事主体平等地参与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
这就意味着民法主要是为民事主体平等参与竞争提供了机会,保障的是资格上的平等即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上的平等即实质平等。
(3)民事主体应当以平等协商的方式从事民事活动。
依据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合意来确定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避免一方当事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当事人。
(4)民事主体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
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时,国家依法赋予受害主体平等的法律保护;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适用法律同一。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与年龄和精神状况直接相联系,并非一律平等。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9.合同当事人对合同的标的和金额进行自由协商,体现的是民法的哪一项原则( )(分数:2.00)A.平等原则B.公序良俗原则C.自愿原则√D.公平原则解析:解析: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并按其意愿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民事主体有权依其意愿自主作出决定,并对其自由表达的真实意愿负责,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10.《民法总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这体现了民法的哪一项原则( )(分数:2.00)A.自愿原则B.禁止权利滥用原则C.诚实信用原则D.公平原则√解析:解析: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当本着公平的理念从事民事活动,司法机关应当根据公平的理念处理民事纠纷。
公平原则,是将市场经济活动中公平交易和公平竞争的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原则的结果。
这一原则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弥补法律漏洞有重要意义。
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时,司法机关依据公平原则获得自由裁量权,本着公平、正义的理念进行裁判,解决民事纠纷。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11.下列民法原则中被称为“帝王条款”的是( )(分数:2.00)A.诚实信用原则√B.平等原则C.公平原则D.禁止权利滥用原则解析:解析: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当诚实守信,正当行使民事权利并履行民事义务,不实施欺诈和规避法律的行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民法将这一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规则,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的过程中维持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
诚实信用原则在现代民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现代民法的“帝王条款”。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12.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事实是( )(分数:2.00)A.必须是合法行为B.必须是违法行为C.必须是民事行为D.以上说法均错误√解析:解析:民事法律事实,是指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包括行为和自然事实。
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的条件:民事法律规范、民事主体和民事法律事实。
其中,民事法律规范和民事主体是民事法律关系产生的抽象条件,而民事法律事实则是民事法律关系产生的具体条件。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13.王某因患癌症去世,这在民法上属于( )(分数:2.00)A.民事法律行为B.事件√C.事实行为D.状态解析:解析: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旨在发生、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主观上不一定具有发生、变更或消灭正常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但客观上能够引起这种后果的行为。
事件,又称为自然事实,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状态是某种客观现象的持续。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14.以下选项中,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分数:2.00)A.王某应赵某之邀前往水库钓鱼,钓鱼时不慎落水身亡B.甲和乙相约某日商谈房地产开发事宜C.李某对陈某说,下个月如果加了工资就请其吃饭D.甲和乙某日发生争吵,甲把乙打成重伤√解析:解析:A选项属于事件,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在当事人之间不产生民事法律关系。
B选项中的当事人的商谈行为没有旨在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表示,签订开发合同的行为才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民事法律关系。
C选项属于好意施惠。
D选项属于行为中的不合法行为。
不合法行为是指不符合法律要求或违反法律规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包括违约行为、侵权行为、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等。
这些行为一旦发生,就会引起法律的否定反应,行为人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并在行为人和受害人或其他人之间形成民事责任关系。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D。
15.在买卖合同中,合同关系的客体是指( )(分数:2.00)A.买卖合同B.合同的标的额C.交付标的物的行为√D.所要买卖的货物解析:解析:民事法律关系包括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
其中,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客体主要有五类,即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和权利。
其中,物主要是物权法律关系的客体,例如所有权、用益物权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仅限于物;担保物权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也是物,但不限于物,还包括权利;债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行为,行为指向的对象包括物和行为;人身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如生命、肖像、名誉、隐私等;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C。
16.下列民事法律关系中,客体是行为的是( )(分数:2.00)A.所有权关系B.合同关系√C.继承关系D.人格权关系解析:解析:债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行为,行为指向的对象包括物和行为。
在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的合同关系属于债权法律关系,因此,本题的答案是B。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7.关于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和实质意义上的民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形式意义上的民法起源于罗马法√B.英美法系的国家只有实质意义上的民法√C.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采用的是形式意义上的民法√D.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包括了形式意义上的民法√解析:解析: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由立法机关系统编纂成民法典的民法规范体系。
实质意义上的民法是指具备民法实质内容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包括民法典和其他民事法律、法规。
形式意义的民法起源于罗马法,并为大陆法系国家采用,英美法系国家没有形式意义的民法,只有实质意义的民法,而且以判例为特点。
我国2017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民法总则》。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BCD。
18.下列属于我国民法调整的人格关系的是( )(分数:2.00)A.生命权√B.姓名权√C.名称权√D.荣誉权√解析:解析: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内容,是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