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训练法的基本原理一、基本概念1.名称:应用行为分析法、行为训练法、行为技术、行为改变技术(简称:ABA ) 2.理论基础与原理3.ABA 是行为科学的应用分支是关于人类行为和学科的科学,一个关于行为原理的系统应用学科,旨在改善行为 将孤独症视为一种行为不足或行为过度综合症,该症状可以通过精心的训练计划得到改善是一种科学实践的框架,而不是一个精确的训练计划4.ABA 的有效性建立在: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 行为规律和研究发现的基础上ABA学习理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行为学习理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行为是可以塑造 前提是控制条件重要的是展示结果: 期望行行行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 行行为是可以改变的 关关键是设计预期的反应、有选择的刺激和对反应的处理结果应用行为分析法不是一个精确的训练计划不是一个特效的技术 不是一个精确的步骤是动态的持续的行为改善来自于熟练的操作5.ABA干预的基本原则提高学习能力,即“学习如何学习”不仅在于教新的行为。
还涉及到用更合适的行为替代问题行为强调的是如何获得适应性行为。
因为当孩子的适应性行为能力越强时,出现问题行为的几率就越低通过数据的收集了解学生的进步有助于孩子的学习有利于孩子的生活自理趋向社会交往规范减少照料的负担减少孩子的健康春还和生命危险干扰孩子的学习无利于孩子的生活自理影响到其他人的接纳增加照料的困难无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适应性反应/行为不适应性反应/为正性反应/行为负面反应/行为期望的反应/行为不期望的反应/行为适当反应/行为不适当反应/行为正确反应/行为错误反应/行为ABA不仅仅是针对孤独症的一种干预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许多不同的领域都被采用:儿童管理、发育障碍、教育和特殊教育、康复、临床心理、自我管理、预防、运动心理、健康行为、老人医学。
二、行为改变技术1、行为改变的公式:——将ABA的原理放进实践操作之中S (刺激) → R(反应) ← C(结果/强化) ∣ ∣ ∣可控制的 可改变的 可控制的应用(ABA)在实践种操作行为的改变主要包含一下几个步骤:控制结果(行为发生之后的结果) 改变或调整三个元素种的一项或两项 2、回合操作教学法(DTT ) DTT 五元素:指令、辅助、反应、结果(强化)、停顿 DTT 回合公式:(辅助)指令 → 反应 → 结果 → 停顿↑ ∣ 下一回合刺激三要素(指令、刺激物、环境)反应过程中注意:1反应标准一致 2注意反应中的不良行为 三、ABA 与孤独症 1.为什么ABA 适合孤独症孤独症儿童的障碍最终体现在行为上 他们有严重的信息输入障碍医学上因病因不明而无法“对症”,行为改变则为矫治孤独症儿童提供了切入点2.ABA 的四大设计的特点孤独症的人际关系障碍是因直觉障碍导致 行为训练从障碍结果入手 非专业人员也可操作研究表明,建设一个学习型的环境需要我们考虑的重点是: 1. 我们做什么使得该行为出现训练的效果可以预测和量化3.ABA的四个操作特点对行为进行分解,在DTT中操作操作中伴随指令和辅助,对孩子的反应有预期性的行为标准(目标行为)反复教,注重巩固和泛化从“一对一”开始,逐步进展到“小组”和“集体课”ABA训练的主要技巧(回合式教学法DTT)应用行为分析法(ABA)是根据行为理论发展演变出的一套完整的行为训练方法。
对行为矫正的一系列技术做了完善的诠释。
它的核心是回合式教学法(DTT)DTT五元素:指令、辅助、反应、结果(强化)、停顿DTT回合公式:(辅助)指令→ 反应→ 结果→ 停顿↑∣下一回合指令——ABA回合操作教学法中的第一要素1.指令的概念——指令是主体诱发客体做出反应的刺激。
让孩子做什么事情时出事的刺激。
指令可分为:语言指令(让孩子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说的话)最常用的,也是过多依赖的非语言指令(手势、示范动作、物品、卡片等)注意:在发出语言指令时,不要过分依赖语言指令,要观察孩子什么方式是他最擅长的,经常伴随有非语言的指令。
2、指令的意义——让孩子理解别人的意愿,建立起自己与别人之间“是有关系”的意识。
3.发指令的原则统一性——在开始教一个孤独症的孩子时,指令要保持一致,以使孩子准确的理解让他做什么。
等他学过一阵以后,我们可以将指令改变一下。
不重复性——如果指令发出后孩子没有反应,给予辅助,完成一个回合。
在再发下一个指令与强化结合使用——在孩子反应正确时,给予夸奖(强化)。
如果孩子作对了,而我们不对此作出反应,就没有结果,或者说他的正确反应被忽视了;换言之,是我们的行为在影响着孩子的行为。
要想孩子作出正确的反应,我们也必须做出适当的反应。
明确预期反应——发指令前要明确的知道想要孩子做什么。
只有我们自己明确知道指令的内容和预期的反应,孩子才可能明白。
因此我们事先要有明确的目标,然后运用指令去达到目标。
4.发指令的技巧及时、适时有必要性有效性准确、扼要可实现性质不附加条件5.注意事项环境单一、目标明确,避免不必要刺激;观察孩子反应,给予必要辅助语言指令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把握适当、提高的原则。
6.当孩子没有正确反应保持镇静,不要着急,更不要和孩子怄气;对孩子不适当的反应可以忽视;平静的对孩子说:“不行,再做一遍。
”(视孩子的个别情况而不同,对有些孩子我们什么都不说,而对有些孩子,我们可以用平静但坚定的语气说“不行”。
)7、要注意的要点发指令一定要简单、准确、才能使孩子听的懂,明白你的要求是什么。
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随机发指令训练,会使孩子越来越听话。
发指令的次数:发指令不能一直重复,重复就意味着前面指令的无效。
无效指令的避免:发出指令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做出反应否则就是无效指令,无效指令带出来的后果就是孩子下一次还不理你。
举例:(辅助)拍手→ 儿童拍了手→ 给予奖励→ 停顿↑---------------------------------------------------下一回合辅助1、概念辅助是一种附加的刺激,被有意识地引发孩子的正确反应,帮助儿童在指令和反应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以保证孩子作出正确的反应,使强化的目的得以实现。
(辅助≠代劳)2、意义帮助把指令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对每一个指令必须作出正确反应的意识使我们的教学可以继续进行3、辅助的种类身体辅助:通过接触儿童的身体以助他完成正确反应●完全的身体辅助(手把手)●部分的身体辅助(手腕、手肘、手背)示范:通过示范指令的动作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手势辅助:用手势动作指点或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环境(位置)辅助:将物件放在孩子容易给出正确反映的位置语言辅助:语言描述出示意孩子应有的正确反应在语言刺激中给出全部或部分答案(又叫发音示范)语言补充:如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孩子回答“我叫某某”视觉辅助:用图片或实物对孩子进行辅助(用视觉符号来提示孩子,如课程表)4、辅助的技巧时间——辅助要及时,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发生兴趣,并体验成就感。
(儿童不会、不配合及注意力不集中时都要给予辅助)反差——改变教具的反差程度,以诱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辅助与强化相结合——注意在孩子作出正确反应给予强化尽量避免出现无意识辅助——在完成指令的过程中,避免孩子寻找与指令内容无关的信息。
5、辅助的消失辅助程度的减弱同一辅助强度在五次成功之后就可以减弱辅助程度。
适时延长“等待”时间(时间不超过5秒),当训练到一定程度时,如果五秒到了还没有反应就需要辅助。
保证正确的反应为前提。
6.使用“辅助”的注意事项及时给予辅助尽早撤去“辅助”要重奖不依赖“辅助”的行为。
总结:辅助消失的最终目的是使孩子能逐步独立完成所期望的动作;避免孩子造成对辅助的依赖,因此在第一次使用辅助就要想到辅助的消失。
强化一、强化(1)概念:针对孩子的反应而预设的反应。
(2)意义:让孩子体会到学习、与人交往的愉快。
(3)原理:刺激(指令)→反应(R)→强化刺激(指令)→反应(R1)→无强化R:正确反应/适当的行为/所期望的行为R1:错误反应/不适当行为/不期望的行为二、强化的种类根据强化的动力来源:外在强化(来自孩子自身以外的奖励性刺激)内在强化(来自孩子本身的奖励性刺激:兴趣、愿望、自豪感)注意:外在强化是手段,内在强化是目的。
三、强化的方式1.正强化概念:通过给予奖励性的刺激促进正确行为反应的技巧正强化的技巧:及时夸张、判断准确、创造机会、契约兑现、坚持原则、持之以恒、说明原因意义:帮助孩子体验到与人交往(如学习活动)的快乐。
2、负强化概念:当不正确反应出现时,出现孩子不喜欢刺激物,当正确行为反应出现时,就移去孩子所不喜欢的刺激物。
负强化的技巧:赏罚分明、贵在坚持、反复提醒(给予诱惑)、与正强化同时使用、说明原因意义:帮助孩子建立是非感,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3、正负强化的使用制造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反差。
使用原则:学习新东西时多使用正强化、巩固已学会的东西时可以使用负强化四、强化物1.概念:在DTT中用来对孩子的正确反映进行奖励的物品和活动。
其特点是多样性的,凡是对孩子起到鼓励作用的都可作为强化物。
2.强化物的种类:一级强化物:直接或间接与孩子的生理需求有关,吃的、喝的、玩的、依恋物二级强化物:成为一级强化物的信号强化物,在一定条件下习得。
二级强化物又可分为以下几类:社会性强化物:真棒、微笑活动性强化物:学习中断一下,活动一下,举高高象征性强化物:分数、红花、硬币内在性强化物:兴趣、自豪感、成就感3.强化物的选择:具有鼓励性是选择强物的根本原则,具体可参照下几点你在选择强化物,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是否是有效的,即“有效性”是□否□是否安全健康,即“安全性”是□否□是否可以做到,即“可实现性”是□否□4.强化物的使用原则:一级强化物与二级强化物同时使用。
(若使用一级强化物时,就一定要使用二级强化物。
)二级强化物出现在一级强化物之前二级强化物要逐步代替一级强化物避免过度强化注意!如果你不注意以下的警告,你的强化物很可能“失灵”:给孩子过多的一级强化物——“吃得过饱”5、强化频率的应用(1)高频率强化:1)新课题时或课题难度较大,创造机会,高频强化。
2)情绪不好时,创造机会,高频强化。
3)不配合时,创造机会,高频强化。
(2)低频强化:1)课题难度不大或喜欢的课题2)情绪好时3)配合时6、强化的方式1)连续强化:每出现一次正确反应就鼓励2)固定强化:在×次正确反应后或×分钟后奖励3)随机强化:不固定正确反应的次数及时间,随机鼓励。
反应1、概念训练时希望儿童达到的水平(按儿童能力而定)2、反应的形式(1)正确的指令(指令——正确反应——强化——停顿)(2)错误反应(指令——错误反应——不强化——停顿——重发指令——辅助——正确反应——强化——停顿)(3)无反应(指令——无反应——适时辅助——正确反应——强化——停顿)3、反应的标准(1)老师在下指令之前就需要将“正确反应”的标准确定下来(2)反应标准的一致性(家长和老师都要按同样的正确反应来强化儿童)(3)反应标准的变化停顿通过停顿让孩子知道一个回合的结束和下一个回合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