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雏鸡支气管炎的防治

浅谈雏鸡支气管炎的防治

浅谈雏鸡支气管炎的防治
1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雏鸡支气管炎一般潜伏期1~7d,平均为3d。

由于病毒的血清型不同,鸡感染后出现的症状不同。

1.1呼吸型
病鸡无明显的前驱症状,常突然发病,出现呼吸道症状,并迅速波及全群。

幼雏表现为伸颈、张口呼吸、咳嗽有“咕噜”音,尤以夜间最明显。

随着病情的发展,全身症状加剧,病鸡精神萎靡,羽毛散乱,翅下垂,昏睡不食,两周龄以内的病雏鸡,还常见鼻窦肿胀、流黏性鼻液、流泪等症状。

主要病变见于气管、支气管、鼻腔、肺等呼吸器官。

表现为气管环出血,管腔中有黄色或黑黄色栓塞物。

幼雏鼻腔、鼻窦黏膜充血,鼻腔中有黏稠分泌物,肺脏水肿或出血。

患鸡输卵管发育受阻、变细、变短或成囊状。

1.2肾型
雏鸡感染肾型支气管炎病毒后其典型症状常分3个阶段:第1阶段是表现轻微呼吸道症状, 只在晚上安静时才听到气管发出音,打喷嚏或咳嗽,并持续1~4d,有些人不易察觉或不以为然。

第2阶段好像病情好转,听不到气管中有“咕噜”音,且进食正常。

第3阶段,受感染鸡群突然间旧病复发,并在2~3d内病情加剧。

病鸡挤堆,不食,排白色稀便,其中几乎全是尿酸盐。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可引起肾脏肿大,呈苍白色,肾小管充满尿酸盐结晶并扩张,外形呈白色网状,俗称“花斑肾”。

严重的病例在心包和腹腔脏器表面均见白色的尿酸盐沉着,有的还可见法氏囊黏膜充血、出血,囊腔内积有黄色胶冻状物,肠黏膜呈卡他炎变化,全身皮肤和肌肉发绀,肌肉失水。

1.3腺胃型
近几年有关腺胃型传染型支气管炎的报道增多,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病鸡流泪、眼肿、极度消瘦、拉稀并有呼吸道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死亡,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3%~5%不等。

腺胃肿大如球状,腺胃壁增厚,黏膜出血、溃疡,胰腺肿大、出血。

2鉴别诊断
本病在鉴别诊断上应注意与新城疫、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及传染性鼻炎相区别。

鸡新城疫病一般发病较本病严重,在雏鸡中常见到神经症状。

鸡传染性喉炎的呼吸道症状和病变也比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严重,传染性喉炎很少发生于雏鸡,而传染性支气管炎则幼雏与成年鸡都可发病。

传染性鼻炎的病鸡常见面部肿胀,这在本病是很少见到的。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常与痛风易混淆,痛风一般无呼吸道症状,无传染性,且多与饲料配合不当有关,通过对饲料中蛋白的分析、钙磷比例分析就可确定。

3综合防治
3.1加强免疫
搞好防疫是防止该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随着基层防疫工作的不断推进,农户的防疫意识也不断提高,抓住春秋两季防疫时节,指导农户进行有效防疫,可有效提高雏鸡的成活率。

一般常用弱毒苗H120和H52这两种疫苗通过滴鼻、饮水和气雾免疫,通常滴鼻效果良好,雏鸡一般在7~8日龄用H120首次免疫,免疫期为60d,H52毒力较强,用于2月龄以上的鸡第二次免疫,可饮水、滴鼻、点眼,免疫期可达6个月。

为确保安全,可在1日龄H120滴鼻,28日龄左右第二次滴鼻或饮水。

商品用蛋鸡或肉鸡5日龄左右用H120滴鼻或饮水后,1~2月龄再用H52疫苗饮水,免疫期达6个月,可保证至出售。

有条件的养鸡场自制组织灭活苗效果更佳。

如果是自养的小鸡,可采取加倍量饮水的方法。

为保证疫苗的有效,给雏鸡饮用疫苗的器具一定要干净,最好事先将其消毒,饮疫苗的水也应干净。

另外降低免疫应激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任何免疫总会对鸡群造成应激,形成免疫反应,一般免疫只是呼吸道轻微变化,经过3~5d就会自然恢复,个别反应过于强烈,会引发疾病。

尽量降低免疫反应是免疫成功的关键。

首先,免疫前后3~5d的饮水中双倍量添加优质的复合多维,降低免疫过程中的抓捕和局部刺激;其次,在免疫当天提高雏鸡舍温度,以防止鸡群聚集,使疫苗发挥作用;再次,免疫前后3d不能进行带鸡消毒和饲喂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金刚烷胺和各类中草药等;最后,应合理使用免疫增效剂,如白介素、胸腺肽等。

3.2药物治疗
3.2.1西药治疗发病时可用青霉素、链霉素混合,每只雏鸡2 000~5 000单位于口腔中,连用3~4d,或者阿莫西林粉、泰乐菌素粉。

3.2.2中药治疗①板蓝根、山荆芥、防风、射干、山豆根、苏叶、甘草、地榆、桔梗、炙杏仁、紫菀、川贝母、苍术等量混合,经过充分的混合后,粉碎过筛
拌匀,按每只雏鸡每天1g进行拌料,连用7~10d,可见明显疗效。

②麻黄300g、大青叶300g、石膏250g、半夏200g、连翘200g、黄连200g、金银花200g、蒲公英150g、黄芩150g、杏仁150g、桑白皮150g、菊花100g、桔梗100g、甘草50g 煎成汁,拌于5 000只雏鸡的饲料量中,连用3~5d见效。

③如果不是大群饲养的,每10只2周龄雏鸡,用鲜伸筋草15g(干品时,用量减半),嫩叶洗净切细,拌于饲料中饲喂,其余的煎成汁,给鸡饮用,每天3次,连用3d。

3.3加强饲养管理
防止鸡群拥挤、通风不良、营养不良等,减少发病诱因。

育雏时要注意保暖,雏鸡发病时,可适当提高室温1~2℃,避免拥挤,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A,可减少死亡。

也可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或强力霉素拌料,连用3~5d。

辅助的防治措施有降低饲料中蛋白的水平,增加麸皮的用量,减轻肾脏的负荷,口服肾肿解毒药,尽可能地降低死亡率,拌料或者饮水中长期添加维生素C,减少鸡群的各类应激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