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虽有佳肴》《大道之行》对比阅读(教师版2019最完整的汇编)20190519

《虽有佳肴》《大道之行》对比阅读(教师版2019最完整的汇编)20190519

《虽有佳肴》对比阅读三【甲】虽有佳肴【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②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③,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0.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其此之谓乎丘未得其为人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孔子学琴于师襄子,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丘得其为人,黑而长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⑵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12.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13.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3分)《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一【甲】大道之行也【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

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注释】①布:颁布,公布。

②於:同“于”。

③卒:终于。

④嗣:继承。

⑤刑:处罚。

⑥傅:老师。

⑦黥:即墨刑。

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秦民大说说:②有一人徙之之:1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15.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甲文中的“”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2分) 16.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2分)【甲】道之行也,【乙】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

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原谷谏父》)【注释】①原谷:人名。

②捐:抛弃。

③谏:好言相劝。

④舆:手推的小车。

⑤凶:不吉利。

5.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只划一处)(2分)是故∕谋闭而不兴。

6.解释加点的字。

(4分)①选贤与.能与(通“举”)②不独亲.其亲亲(以……为亲)③男有分.分(职分)④谷年十有.五有(通“又”)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⑵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父亲惭愧,十分后悔,于是把祖父接回来自己赡养。

8.甲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老人,你认为甲乙两文给你带来的启示是什么?(4分)【甲】《大道之行也》【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节选自《杨氏入穴》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⑵谋闭而不兴.(兴起)⑶此.殊不缺也(薪米鱼肉)(4)迫.暮(临近、接近)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C )a、落: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b、果:未果,寻病终子果来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d、处:处处志之故可同处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居民)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杨氏)与老人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5、翻译下列句子: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有贤能的人。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四【甲】大道之行也【乙】林尽水源,……并怡然自乐。

1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1)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若有光 (2)货恶(憎恶)其弃于地也(3) 故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12.<<桃花源记>> <<大道之行也>>两文反映了古人对人类和平共处的追求,不同的是,前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述说 ,后文则是详细描写13.乙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甲文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所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

14.[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答:两文都表现了对大动荡社会的痛恨,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是当时人们对理想的一种寄托,然而最终难以实现,终为理想中的乌托邦【结合语句分析也可《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是《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指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这在当时都不可能实现。

其中《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大道之行也》中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相似,“往来种作”与“男有分,女有归”相似,“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与“讲信修睦”相似。

】15.比较《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两者对理想社会看法的异同(1)、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追求的是像桃花园一般的没有苛刻的税收,官兵的欺压的安逸的社会,但他比较消极;而后者则是对着大同社会一种美好的构想,是相对积极的态度(2).桃花源记追求世外桃源,追求脱离社会的自由。

大道之行就是和孔子思想一样,天下为公。

16.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和“大道之行也”描绘得“大同”社会有何异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3分)同:物质上富有精神上文明、和谐,如关爱子女,孝顺老人,勤劳耕作,和平相处等。

异:用自己的话或引用原文皆可。

示例:世外桃源:土地平旷……怡然自乐。

或环境优美,风尚纯朴,热情好客,精神富足,和谐相处。

大道之行:老有所终……己。

或:人人都得到关爱,人人安居乐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一参考答案:12.①通“悦”,愉快。

②代词,指“木”(木头)。

13.A14.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15.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讲信”16.不同意。

示例 1: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示例 2: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二参考答案:5.是故∕谋闭而不兴。

6.①与(通“举”)②亲(以……为亲)③分(职分)④有(通“又”)7(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⑵父亲惭愧,十分后悔,于是把祖父接回来自己赡养。

8. 同样是老人,待遇却是一本被赡养,一个被遗弃,可见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差距。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三参考答案:1、⑴以…为亲⑵兴起⑶薪米鱼肉(4)临近、接近2、 C3、(居民)(杨氏)4、( D )5、⑴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⑵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有贤能的人。

《虽有佳肴》对比阅读三参考答案:10.B(B项的两个“学”都是“学习”之意。

A项中的“其”字第一个是表示推测的语气;第二个是代词。

C项中的“反”字第一个是“反语”之意,第二个通“返”;D项中的“而”字第一个表示转折,第二个表并列关系。

)11.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⑵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12.D(他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不愿在学习上浅尝辄止)13.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之知不足。

附【乙】文参考译文: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 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