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古代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吴文涛(学号 201040610213,土木工程专业)中国古代建筑无论从形态上还是材料上都极力从宇宙自然中寻找创造的来源。
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树木是自然万物中的有机生命,不同的季节以不同的生命形态与人发生密切的关系。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把木材作为主要建材,木材良好的物性特质以及易于安装拼接的物理属性,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架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中国古代建筑这种构架体系,柱、梁之间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相互联结、互相共存的结构关系,以相对稳定的构架秩序来应对多变的建筑需求。
同样的柱、梁构架可以在往复延伸上构成宽大开敞的空间场所,可以在纵深的推进里形成重重庭院。
显然,柱、梁相互共存的结构关系与农耕社会特有的认知方式一脉相承,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无疑建立在统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上,植根在有无相生的变化里,融汇在循环往复的发展认识上。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构筑方式从一开始就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并始终认为人不能从宇宙自然中抽离出来,建筑不应该游离于自然之外。
所以,中国古代建筑不刻意追逐房屋的高度,任何脱离地球引力的尝试,均归依到重重的院落里与树木为伴,与山水为邻。
在建造房屋时其营造法式规定了“上分”“中分”“下分”,也就是屋顶、屋身、台基,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天、人、地,天人合一的观念已经渗透到建筑的营造之中。
“当西方建筑因应功能而改变时,传统中国建筑却以因应维持一种文化的价值或理想而保存,中国文化有多悠长,这三个部分的组合便多悠长。
所以,当我们开始去看这几个看来只是基本部分时,其实我们也是在端详着整个中国文化的面目。
”中国古代建筑在木构架的体系里以“三分”的法式,不断满足并组合为各种功能要求的建筑。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的建筑从来以亲和的姿态回应自然,并从中寻找创造的灵感,从剖析具体的建筑营造中更能体会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别之处。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采用木柱、木梁组成房屋的基本框架,木梁和木柱承受来自屋顶和楼面的重量,建筑的墙壁实际上并不承重,这就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它可以做成四面毫无遮挡,有顶无墙的亭榭。
也可以做成四壁严实、空间封闭的仓房。
由于木构架的原因,对于室内空间的划分同样也十分自由,为了在室内获得大面积空间,无须任何隔断,仅剩柱子的排列。
与此相反,可以在柱子之间进行围隔,从而获得较小空间。
特别是采用半通透的落地罩等隔断样式,既划定了空间范围,又不阻挡视线,做到隔而不断,虚实相间。
木构架结构能灵活地适应各种地形,既能把单体建筑聚合成重重院落,形成庞大的建筑组群,又能依山傍水建构楼阁亭榭,不受高低不同的限制,这就为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带来极大的可能性。
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布局的规划既有中轴对称形式,又有依环境而顺势的自由展开方式,从而达到了既有理性的规范又有自然的巧妙。
在借用自然的问题上不露痕迹、巧用天工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理想追求。
庭院的建筑功能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场所,而中轴对称则是获得整体空间布局的有序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其布局采用对称形式,一方面满足功能上、技术上的要求,这是“天道”。
“从庭中阳光的移动,可以感觉‘天时’的变化。
从庭中阴雨风雪的来临,可以知道‘节气’的变化。
从空气的新鲜、阳光的温暖,可以感到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活力息息相关。
”③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宗法礼仪、人际规范的要求,这是“人道”。
基于以上原因,无论是宫殿、衙署、寺观,还是南北地方的民宅院落,都毫无例外地采取对称方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里以宫殿、坛庙为代表的正式建筑都严格地按照以纵轴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空间格局。
由单体建筑排列组合而形成的对称布局,呈现出一种方正、规整、井然有序的空间美感,营造出庄严平静、肃穆平和的环境氛围。
一般而言,中轴对称的空间格局,其表现为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随横轴左右展开,其他的房屋则以主要建筑为中心沿周边布置,共同形成相对封闭的庭院。
重点建筑被周遭的房屋和围墙所围系,在围合的环境下具有压倒一切的中心地位,也形成了通盘布局里的视觉焦点。
在对称轴线下的建筑组群还可以沿着纵轴串连成若干院落,每组称一“进”,所谓庭院深深便是这层含义。
然而更为宏大的建筑群落还可在主院落的侧边营建次要的庭院和多进院落,形成多条纵轴并列,主轴线称“中路”,两侧为“东路”和“西路”。
有鉴于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纵深发展而取得建筑组群与庭院空间的多重变化,才使人们在穿行重重院落的进程中,把人的兴奋情绪调适到恰如其分的程度,起到起承转合、一收一放的心理调节作用。
我国的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及诸自然资源,其类型是比较丰富的。
从环境特征来说大体可以分为华南,华北,东北,西北,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
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青藏高原等几大块。
这许多的自然类型,还有以得出一个重要特征,既以中原为中心的内向特征。
这种地理结构正式构成中国社会理想的形态原因,内向轻微自活系统。
由于中国国土辽阔,早在两汉时期,我国就有包括西域都护府及匈奴,鲜卑,羌和哀牢(也就是今天的云南)等在内的疆土,面积超过今之中国疆域,其次中国地处北半球和亚洲中的纬度及大陆东海岸,有良好的居住条件。
同内地形多山,地貌类型多样,有足够的降水量,土壤类型多,中国境内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食物链。
这些条件就是中国的人—建筑—生态文化系统的背景条件。
中国先民在南方丛林生活,主要靠架木为巢和支帐幕。
这种文化特征一直延续到现在。
例如汉字,是内向性的,它只容纳于一个方块范围以内。
如“福”就意味着有家有祖,有房子,人丁兴旺,有田产等才算福气,以空间来看也是内向结构的,最先是城,然后街坊,然后院子,是向心的。
根据比利时科学家伊·着里戈津的名著《从混沌到有序》中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一个系统如果没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与外界交换,则成封闭系统,从动态角度去分析,熵在不断地增大,从而最终会衰亡。
只有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往,才能维护这个系统。
然而如上所说,中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过,物产丰富的“系统”因此在不断地自成系统地进行内向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往,能够长期地维系住这个系统,直到晚清,一方面其内部的熵毕竟是增加着的,另一方面由于两方列强的侵犯东渐,以及西方观念的渗透终于使这个系统(古代)破裂,中国走出古代,重新走向近现代。
内向耗散自活系统与建筑生态文化的关系,人—建筑—生态文化,在非意识层次上如果能达到一统性,它的结果则是良性的,建筑在这里虽然是通过人的意识去完成的,但它在深层结构上仍然出自非意识。
中国古代的住宅建筑在世界建筑历史上负有盛名,可以说,在古代没有一个国家纳居住建筑能象中国那样有着如此高的地位和众多的类型。
各种住宅都有自己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形态;如浙江杭州下天竺附近的一座居民,是晚清的建筑,它代表中国古代的民居形制(超稳定结构)、这是一座江南水乡村建筑.四周远山近林,田园小径,令人怡然它虽然有围墙相隔,但仍然令人觉得内外浑然一体。
建筑的门设在右侧的一条小路上,很显然,它的南北向是敞开的。
另外灶间内的烟和气味可以自由地向这透空处排出户外,而且附近环境中林草,起到净化作用,则便使环境空气仍新鲜。
这种乡村民居住,在我国各地是很多的。
又如吉林双辽吴大冈子村的一座顶式住宅。
这座建筑结构比较简陋,但它与外界环境却是和谐的,屋的正面朝南,中间正屋。
有门两边为卧室。
由于地处东北。
冬天寒冷,所以墙做得比较厚。
屋顶用秫秸保温。
门窗的均可糊皮纸,透光不透风,所以窗格做得很细小,低不易损坏,房屋两边的绿化是前低后高以利用阳光照射,自然和谐。
随着古代城市商品贸易发展,对城市民居建筑产生重大影口向,城镇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市社会文化形态更多体现出市井文化形态。
“市井”这种民居的外部环境多为房舍紧挨房舍,然后面街临河或前山,但树林绿化甚少,从环境生态观上来说市井民居可归结出以下特点1、人的衣食住行的特征是自己自足,自生产自消费。
2、古代城市排泄物却低赖于农村未完成循环,把废物从垃圾中分拣出来另行处理。
(埋入深土)。
3、城市水源有三:一是靠河水,二是靠井水,三是靠雨水,雨水又叫天落水,落在屋面上,用水落接入水缸中供吃用,所以院子又叫天井式熟称“中溜”。
4、环境形态,除了绿化,对生态环境来说,景观也是起作用的一个方面。
民居的内部环境,对中国古代居住建筑的环境生态系统来说,有更多的内涵。
因为中国古代是内向人文特征及美学观念,所以各种日常生活,多在住宅的内部进行,这种内部环境,我们也就分别进行了调查的结果是:1、乡村住宅内部环境美学观中国传统的村居,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农业生产等密相联系。
如江苏镇江郊区的一座乡村住宅,正面朝南一个大门,内有堂屋,两边卧室,东侧的南端有厨房。
显然,宅前(南部)是院子。
由于是农村,所以是不封闭型的,院子向外敞开,不象市井住宅是封闭的内院。
乡村的居住空间一般却不是封闭的,这种敞开式的布局,利于农业生产,它又以直接与这家的农业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在家门口就能望见,照护庄稼。
同时,宅前空地可以做许多农活,晒谷,扬谷,晒棉花等等。
周围的树木,宅后有池塘,水中有鱼虾。
后面还有场地养鸡鸭。
第二个特点是空间的自在性,较少受礼制的制约,一般住宅大多是则其空间不甚重视中轴线布局。
如湖北孝感郊区一座小型的农民住宅也是敞开型的,不对称式的。
这种平面布局,重在功能,也重在生态环境。
曲尺到平面,堂屋朝南,卧室朝东,灶间在建筑的西北端。
这样的布局不仅利于农事,利于日常生活,而且也利于生态环境。
这里夏天无晒太阳之酷热,冬天又吹不到寒冷的西北风,天气好时还可以在户外晒太阳从生态来说本来的生活方式和建筑形态却适合于这里的自然环境。
2、市并住宅的内部环境美学观。
市井住宅的内部环境就复杂多了,由于社会文化及美学的原因,市井民宅中有许多是有关精神活动的内容。
出于伦理,礼仪之需,内部空间须按一定的格式布局。
然而,如果从人本身出发,则就是生态环境问题了。
这一方面的例子在市井民居的住宅内环境中,也多少有着表现。
通过案例来分析。
苏州天观坊陆宅,这在中国古代居民中也算得上是个大宅了。
但它却用小天井,全宅大小天并共达四十余个。
这就是中国古代居住空间的生态观之所致。
不但如此,而且它几乎每个天井虽小,但也置一些盆栽,这种做法,在深层的观念上是生态的,又如苏州两街的曹宅,和汤家巷的陆宅都是内向性的空间布局,门开东角上,进门一个很小的天井,正屋两层,双开间。
楼梯,灶间卧室的安排十分巧妙,平面为两曲尺形,不用对称式中轴线形式。
院子尽量布置绿化,有条件的正设假山池水,小桥亭轩,皆为园林布局。
从以上例中,可以看到这种宅内庭院的形式,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住宅内部空间的环境处理方法。
这种形式自古就有,如汉代住宅就是例子。
庭院中之树不但是生态环境的更是情态的表达,任何建筑都处于一定环境中,环境景观在过去只被视为建筑的衬景:现在,基于环境意识,我们也把它纳入建筑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