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人的定义(包括生理、心理特点)

老年人的定义(包括生理、心理特点)

老年人的定义(包括生理、心理特点)
1.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生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基础。

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感触借助感觉器官传输到大脑产生各种感知、情绪等,而这些心理活动都和人的生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如果没有生理活动就无法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感受。

从生理结构来讲,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主要体现在人体结构、生理功能以及感觉等几个方面,因此,本文主要从这几个角度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进行分析。

(一)人体结构变化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在步入老年之后,身体的每个环节基本上都会产生老化的情况,细胞会随之减少,造成器官的萎缩,体态老化的现象也比较明显。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人体内的细胞会随着减少,这也是人衰老的一个主要体现。

由于男女个体的差异性,男性通常在40岁之后身体的细胞会逐渐减少,而女性在20岁之后人体内的细胞会逐渐减少,而到70岁之后,人的细胞会出现急剧下降的情况。

而细胞的减少会导致人体器官的萎缩,人的器官出现萎缩之后体重就会降低。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70岁老年人的肾、肺部以及肌肉等细胞的数量只有20岁人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在人的长时间活动中,器官的损坏功能相对比较快,进而造成功能的退化。

另外,体态衰老也是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征之一。

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形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在步入老年之后,体态变化的趋势相对比较明显。

人的衰老是自然发展的规律,通常来说,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衰老就是人的适应能力、对于外界的抵抗能力等的集中体现。

从老年人的体态变化来看,老年人的体态衰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皮肤粗糙、身高缩短、体重减轻。

(二)生理功能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功能也会随之降低。

主要体现在心血管老化、呼吸、消化功能衰退、运动耐力降低等几个方面。

随着人年龄的变化,心血管功能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一般来说,人在步入老年之后,心血管系统功能会随之减弱,心跳的频率相对比较慢,心脏输血量也会减少,导致输送到器官的血液量变少,供血不足的情况会对器官功能直接造成负面的影响,这就会造成老年人在参与剧烈运动的时候,因为气血不足而出现器
官功能减退的情况。

呼吸功能的衰退是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之一。

通常来说,人到了40岁之后,就很容易出现因为呼吸道引发的一系列疾病,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的肺泡数量减少,导致老年人的肺部功能下降;另外,人在步入老年之后就会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导致人体内的骨骼发生变化,影响了肺部功能。

消化系统的减退是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之一,主要的表现就是口腔到胃肠的变化。

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口腔的内牙龈开始出现萎缩的情况,年龄越大萎缩的情况就越明显,到老年就会出现牙齿松动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口腔内膜越来越薄,味蕾的数量变低,长时间就会对下消化道造成负面的影响。

运动耐力降低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骨骼、肌肉等功能的变化。

人在步入老年之后,骨骼的密度和弹性等都会降低,这就会导致老年人在运动中容易发生骨折等不良现象。

另外,人在步入老年之后,关节所分泌的内液相对比较少,关节弹性会下降,这就容易造成老年人骨质疏松等不良情况,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更为严重,导致老年人的耐力降低。

(三)感觉变化
人的感觉器官主要是由耳鼻眼等器官共同构成的,而感觉器官是人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媒介,人通过与外界进行接触所获得的信息借助刺激器官转化为神经冲动,之后再传到大脑,进而产生听觉、嗅觉、视觉等。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在步入老年之后,由于年龄带来的变化,导致味觉细胞产生萎缩,对于外界的刺激感知会下降,导致老年人的味觉迟钝。

另外,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人的嗅觉神经纤维会随之减少,导致老年人的嗅觉不灵敏。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主要特点在生理功能下降、人体结构和感觉发生变化等方面。

生理功能的下降导致老年人的视力、听力、嗅觉等能力均下降,行动变的迟缓,对于外界的感知与使适应能力均下降。

2.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分析
一个人的心理表现主要体现的是大脑对于客观事物的反应,是一种相对比较复杂的现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记忆、智力、个性、情绪等方面,因此,本文从这几个角度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

随着人年龄的增加,由于生理上所产生的变化,也会对人的记忆造成一定的
影响。

相关心理学家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以记忆定位分值在65分以下。

因此,记忆力减退是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之一。

从智力的角度来说,智力是一个人对于外界事物的理解与认识,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改造与解决的一种能力。

通常来说,人在20岁左右智力是相对比较好的时候,在进入50岁之后智力便下降10%左右,而到60岁之后便会下降20%左右,到70岁便会下降30%左右。

相关研究表明,人步入老年之后智力水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经指出,老年人的智力具备很大的可塑性,经过后天的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老年人的智力水平。

从个性的角度来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在社会地位、生理健康等方面均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年人的个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人在老年阶段个性会变得更加自私、多疑、任性,甚至部分老年人还会出现偏执的情况,这种情况与老年人所处的环境、文化水平等均有一定的关系。

通常来说,身体条件比较好、生活比较理想的老年人个性相对比较好,而生活比较拮据、身体条件较差的老年人多会出现烦躁、多疑等心理。

从情绪的角度来说,情绪具体体现的是人物外界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感知,因为每个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身体条件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老年人的情绪体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人在步入老年之后,由于生理上所带来的变化,导致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会降低,社会角色与生活环境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会导致老年人的情绪发生一定的变化。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生活较为理想、身体较好,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但是如果老年人的身体较差、生活相对不理想,就会产生孤独、郁闷等情绪。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记忆力减退、智力水平下降、个性和情绪产生一定的变化等方面,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下降,导致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与记忆等能力均有所下降,在加上社会地位的变化,导致老年人的心理出现一些负面的情况,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发展。

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人在步入老年之后,生理和心理均会产生不良的变化,生理功能下降、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等,这些都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以及正常的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借助外界的干预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状态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