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能量环境——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生态学:能量环境——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能量环境
地球上温度分布
一、地表大气温度的分布和变化
二、土壤温度的变化
三、水体温度的变化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常温动物与变温动物。

外温动物和内温动物。

在一定的环境温度范围内(热中性区),内温动物消耗的能量是在基础代谢率的水平上。

当环境温度离这个区越来越远时,内温动物维持恒定的体温消耗的能量越来越多。

一、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一)温度对生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1.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

2.外温的季节性变化引起植物和变温动物生长加速和减弱的交替,形成年轮;
3.外温影响动物的生长规模。

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二)温度对生物的发育有重要影响
1.春化作用——某些植物需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华阶段,才能开花结果,完成生命周期,此
称为春化作用。

2.有效积温法则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
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
2)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3)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历程;
4)制定农业气候区域,合理安排作物;
5)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三)温度对生物分布有影响
1.高温限制生物的分布:
原因:主要是破坏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光合呼吸平衡。

2.低温限制生物的分布: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

原因:对植物和变温动物来说,决定其水平分布北界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就
是低温。

其次是植物因得不到必要的低温刺激而不能完成发育阶段。

3.温度对恒温动物分布的直接限制相对较小。

(四)温度对生物行为有影响
1.变温动物的行为直接与温度相关联
变温动物日出时的取暖行为;
变温动物繁殖行为直接与温度相关。

2.某些恒温动物的行为直接与温度相关联
1)鸟兽随环境温度变化具迁飞或迁徙行为;
2)沙漠动物白天昼伏或穴居躲避高温,晚上出来活动觅食的行为;
3)环境温度对恒温动物的繁殖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

(五)温度对生物生理结构与反应有影响
1.低温的生态作用
2.高温的生态作用
驯化和气候驯化:生物体经过锻炼后,使自身变化去适应于环境变化就,以争取生
存的生态适应。

这个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如果在自然界中产生的则称
为气候驯化。

春化:某些植物需要经过一定的低温阶段才能成花,这种现象叫做春化作用,也叫
感温性。

这个低温周期叫做春化阶段。

不同植物所要求的低温值和处理时间不同。

根据花卉对低温的要求不同,将其分为三类:
1)冬性植物:这类花卉要求低温0-10度,30-70天内完成春化作用。

如两年生花
卉月见草、毛地黄等,虞美人等多年生早春开花种类,如芍药等。

2)春性植物:这类植物要求5-12度,5-15天的低温才能开花,一年生花卉、秋
季开花的多年生草花属此类。

3)半冬性植物:这类植物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就,对低温不太敏感,3-15度,15-
20天完成春化阶段。

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一)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两个基本原则:保暖、抗冻
1.植物对低温的适应
1)植物的形态适应
a)芽和叶片有油脂类物质的保护;
b)芽有鳞片的保护;
c)植物器官的表面有蜡粉和密毛;
d)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
e)植株矮小,常成匍匐垫状或莲座状。

2)植物的生理适应
a)原生质特性改变(降低冰点);
I.减少细胞中的水分;
II.水解淀粉等,增加糖的浓度;
III.增加脂类、色素等物质。

b)增加红外线和可见光的吸收带;(高山和极地植物)
c)植物在低温时及时转入休眠。

2.动物对低温的适应
1)动物形态的适应
a)贝格曼规律: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的身体比生活在温暖气候中的
同类个体更大,这种趋向称贝格曼规律,是相对体表面变小减少散热的适
应。

b)阿伦规律: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较温暖地区内温动物外露部分(如四肢、
尾、耳朵及鼻)有明显趋于缩小的现象,称阿伦规律,是减少散热的适应。

c)增加隔热层(毛、羽及皮下脂肪)
d)肢体中动静血管的几何排列:逆流热交换——内温动物肢体中动静脉血管
的几何排列,增加了逆热流交换,减少了体表热散失,有利于动物在寒冷
中保持恒定的体温。

2)动物的生理适应
a)增加基础代谢产热;
b)褐色脂肪组织形成非颤抖性产热;
c)极性冷暴露中形成颤抖性产热;
d)局部异温:局部体温降低减少散热
3)动物的行为适应
a)迁徙、迁移——选择温度适宜的环境
b)冬眠——躲过寒冷季节
c)集群(企鹅)——减少冷暴露面积
(二)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三个基本原则:保水、抗辐射、散热
1.植物对高温的适应
1)植物的形态适应
a)密毛、鳞片滤光
b)体色反光
c)植物叶片垂直主轴排列,叶缘向光
d)叶片对折,减少辐射50%
e)茎干具厚的木栓层,绝热和保护作用
2)植物的生理适应
a)降低细胞含水量——减缓代谢率,降低体温
b)增加糖或盐浓度——减缓代谢率,降低体温
c)蒸腾作用旺盛
d)某些植物具反射红外光的能力
3)植物的行为适应
a)关闭气孔——保水
b)叶片卷曲——减少辐射
c)叶片运动——躲避阳光
2.动物对高温的适应
1)动物的形态适应
a)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
b)腿长将体抬离地面;
c)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
d)阴囊型精巢;
e)脑颅周围特殊的血管结构降低脑血温度
2)动物的生理适应
a)放宽恒温范围
b)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
3)动物的行为适应
夏眠、穴居、昼伏夜出
三、变温与温周期
(一)温周期:自然条件中,温度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温周期。

生物对温度有节奏的昼夜变化和
季节变化具有生理和行为等反应。

(二)温周期对生物的生态意义
1.变温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主要是由于降温后可增加氧在细胞中的溶解度,从而改
善了萌发中的通气条件。

1)变温对植物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变温有利于开花结实:春化作用
3)变温有利于产品品质:哈密瓜、山苍子
4)变温有利于干物质积累:银胶草
2.生物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
1)物候:植物适应一年中温度等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2)温周期现象:植物生长发育与温度昼夜变化同步的现象。

昼夜变温对种子萌发、
植物生长都是有力的。

3)温度三基点:最低温度、文稿温度和最是温度分布曲线。

年均温度、最高温度
和最低温度都是影响生物分布的重要因子。

3.物种分布与环境温度
1)极端温度是限制温度分布的重要因素
2)有效积温足够完成一个生活周期的地方才能分布
四、温度与引种驯化
1.在引种过程中要注意气候相似性原则
2.采用引种经验
1)北种南移比南种北移容易成功(如凤凰米、荔枝、大白菜)
2)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容易成活
3)一年生比多年生容易成功
4)落叶植物容易成功
五、城市惹到效应
城市人口密集,建筑物林立,是一个人工补加能量的城市生态系统。

其市内温度明显高于周围温度,是一个明显的热岛。

(一)城市的热岛效应
1)热岛中心温度高,逐渐向市外减低。

2)热岛城市上空形成局部环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污染物停滞于环流中,而不易
向更大范围扩散、稀释。

3)环流中的污染物易发生光化学反应或交叉作用,形成更强的污染效应。

(二次
污染)
(二)产生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
1)市内建筑材料多,吸热性强;
2)城市内热源多,如工厂、汽车、火车、集中的人员等形成了大量的热能聚集在
城市中;
3)城市内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在城市上空容易形成隔热屏障,阻止城市热量的
散发;
4)城市上空大气的风速很低或处于静风,大气层中的热气流像保温层一样包围在
城市上空,容易形成城市热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