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旋回

旋回

火山喷发旋回的全称是火山喷发沉积旋回结构,要了解火山喷发旋回,先要了解火山喷发韵律。

沉积韵律,是指按颗粒从大到小、比重从大到小的顺序先后分层沉积而成岩层的规律,在地层剖面上,表现在从老到新的顺序上,岩层依粒度从粗到细,依次为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

火山喷发韵律,则是火山喷发出的碎屑的沉积韵律。

沉积旋回:是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

沉积旋回以规模较大,常表现为岩性岩相的交替变化而区别于“沉积韵律”。

沉积旋回主要是由于地壳周期性振荡运动引起的,而韵律的形成则多与局部的地区性因素有关。

沉积旋回是沉降速率、沉积速率和侵蚀速率组合的结果。

简单地说,沉积旋回是规模较大的沉积韵律,或者一定数量沉积韵律的组合
构造旋回
构造旋回(tectonic cycle)又称造山旋回(orogenic cycle)、褶皱旋回(folding cycle)、大地构造旋回(geotectonic cycle)等。

法国地质学家贝特朗(M Bertrand,1886~1887)用分析角度不整合的方法确立了地槽区内的褶皱运动具有周期性。

通过对西欧和北美各个褶皱区进行比较,他将地壳的演化阶段划分为:休伦、加里东、海西及阿尔卑斯等四个褶皱旋回。

每一旋回都无例外地经历了强烈拗陷、褶皱回返和山脉的最终形成等发展过程。

而这种旋回性
的特征,事实上在稳定的地台上也有反映,只是它们的强度远不如地槽区而已。

因之,多数地质学家认为:构造旋回是整个地壳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的表现,显生宙的加里东、海西旋回各自经历了2.0亿~1.5亿年左右,而阿尔卑斯旋回的时间跨度约为2.5亿年。

在中国,加里东、海西(华力西)、阿尔卑斯等旋回的名称已被广泛应用。

中国学者根据中国的地质实际,又将阿尔卑斯旋回进一步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三个亚旋回。

2发展阶段
构造发展的阶段性和周期性。

简称旋回。

1909年美国T.C.张伯伦首次提出构造旋回概念。

其发展可分 3个阶段。

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根据对褶皱带内岩层间角度不整合(见不整合)的研究发现,造成地壳岩层褶皱的强烈运动只出现在几个不太长的地质时期内。

地壳构造发展历史就是由相对平静时期到激烈运动周期性交替出现的历史,每次更迭便构成一个旋回,称为构造旋回。

在地壳激烈运动期间,岩层强烈褶皱并上升成为造山带,故也称褶皱旋回或造山旋回。

在一段平静时期之后,地壳发生的短促而强烈的构造运动时期,称为构造幕或造山幕、褶皱幕。

一个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构造旋回中会出现多次构造幕。

1887年法国学者M.A.贝特朗首先划分出休伦、加里东、海西、阿尔卑斯4个褶皱期。

②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以德国学者W.H.施蒂勒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发展了构造旋回的概念,用其来表述地槽从下沉起至造山隆起止的构造演化全过程。

地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程序。

并认为以不整合面为代表的构造幕在时间上具有全球性的对比意义。

据此,施蒂勒制订出全球统一的构造旋回,即休伦旋回(晚元古代)、加里东旋回(早古生代)、海西旋回(又译华力西旋回,晚古生代)、阿尔卑斯旋回(中、新生代),进而将这4个旋回概称为新地巨旋回。

至此,构造旋回成为反映全球地表发展阶段的概念,又称为大地构造旋回。

1962年,黄汲清将阿尔卑斯旋回进一步划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个次一级的构造旋回(见多旋回构造运动说)。

③板块构造学认为
全球岩石圈板块以大致均匀的速率持续不断地运动,造山带的历史因板块运动特点和汇聚边界的性质不同而变化,并无一成不变的地槽造山过程。

虽然,板块构造学中使用了旋回一词,表述从大陆内部的裂谷形成开始,经过裂谷扩展成大洋,再经大洋收缩至最终闭合的全过程,称为威尔逊旋回。

但是威尔逊旋回在板块构造学造山理论中的含义,与经典的地槽地台学说中的造山(构造)旋回的含义并不相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