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
自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加重,中国的民族与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各阶级都对国家的出路感到迷茫,不断进行着探索,并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先后出现了农民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以及辛亥革命。

这些运动,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但是这一次次的探索与失败确是为国家的出路提供了借鉴,让人们跟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必须走的道路。

而最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无疑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1851年,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运动爆发了。

这就是从太平天国运动。

她从1851年金田起义,转战湘、赣、皖、浙等省,最后定都天京。

正是建立于清王朝对峙的南方农民政权。

1864年天京沦陷结束,历时13年。

如果对太平天国运动从总体上进行评价,那么既要看到农民战争自身的弱点,也要看到这场运动为历史为社会所提供的新东西。

太平天国的许多历史功绩是无法否定的,是客观存在的。

第一,太平天国运动和历次农民战争所不同的是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作为自己的纲领。

这个纲领基本上没有实行。

但在革命进程中,它却是当作一种理想被提出来的,曾经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并且为历史提供了新的东西,是可贵的。

太平天国的另一个纲领《资政新篇》提出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如鼓励兴舟辑之利,兴车马之利,兴邮亭,兴宝藏;主张让
百万富翁兴办银行;鼓励创造发明,允许发明者自专其利等。

其进步意义十分明显。

第二,初步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在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初期。

他们则把予头直指封建王朝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倡平等思想。

给清王朝以深重的打击。

至于反对帝国主义,太平天国的旗帜也是很鲜明的。

1862年有个外国侵略者来到南京向洪秀全建议,协力击败清军之后,平分中国。

洪秀全当即严词驳斥:“我争中国,意欲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

”太平天国的反帝反封建,在近代中国起了开启作用,是应当给予充分重视的。

第三,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张万国皆通商。

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鸦片输入成为合法,在中国许多地区鸦片泛滥成灾。

因此,对鸦片输入的态度,成为外交上是否独立自主的试金石。

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对鸦片输入的态度是很强硬的。

在和外国人的往来方面,太平天国的政策则十分灵活,他们积极主张和外国建立正常的贸易关系。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不久,杨秀清便向英人表示,在太平天国辖区里做生意,可以“自由出入,随意进退”。

外国人或“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第四,太平天国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

太平天国扫荡了清朝的八旗和绿营,清朝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的支持,维持住它的濒临绝境的统治。

到太平天国失败後,全国兵权、财权都分握于曾国藩一系的湘军和李鸿章一系的淮军人物的手裏,造成
晚清中央政府无权、各省总督巡抚专政的局面。

由于太平天国打破了清朝的统治机器,爱新觉罗氏的皇权陷于衰落,不可能再建立起坚强的中央政府,从而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权力。

所以武昌起义,全国响应,太平天国不仅是直接影响了辛亥革命,而且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

太平天国集中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阻止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迅速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企图,使他们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他们决不可能直接统治如此英勇坚强的中国人民,从而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太平天国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

在十九世纪中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各国进行侵略的时候,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而太平天国革命,则是这次亚洲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洪峰,它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但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却失败了。

总所周知,一场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战争指挥者的决策与谋略。

后期的太平天国领导者们在军事上的失误使得整个起义运动失败已成为必然,而领导者们在政治上所犯的错误,极大的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步伐。

第一,没有能统筹全局和团结一致的坚强领导核心。

太平天国起义初期,虽然形成了一个以洪秀全为首的六王领导核心,但内部存在着广东、广西等派别和较为明显的宗教迷信色彩。

建都金陵后,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之间不仅宗派情绪有所发展,而且迅速滋长了享乐腐化思想,他们贪图享乐,大兴土木建造宫室,并实行严格的阶级制度,
愈来愈脱离民众。

加上太平天国强制推行一些违背民意的措施,例如在首都天京强制男女分开居住,凡此种种皆不得民心。

主要领导人争权夺利,最后引致领导集团的分裂。

1856年秋,正当太平军在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的时候,东王杨秀清自恃功高,挑战洪秀全的地位,引致洪秀全下密诏诛杨,触发“天京事变”,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二万余人被杀,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后来翼王石达开因受洪秀全猜疑和有意迫害,带领大军出走,天京内讧以前,洪秀全未能善处矛盾,事后又没有正确汲取教训。

他不是大胆地选拔和重用有威望有才能的将领,组成新的领导核心;相反,却增加了疑忌心和宗派情绪,开始搞家天下。

石达开被迫出走以后,天京的军政大权操于洪氏家族手中,引起不少将领的埋怨和不满。

到了晚期,洪秀全不得不依靠陈玉成、李秀成等有作为的年轻将领支撑危局,但对他们同样不是真心信任,竟滥封诸王,致使陈、李不能发挥统一指挥的作用,结果助长了分散主义,甚至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没有一个能够统筹全局的有权威的领导中枢,对前线也就不能实施集中统一的指挥调度。

清军则相反,由开始时的多头指挥逐渐改变为由曾国藩集中统一指挥。

这是太平军在后期战争中经常失利,并最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未能制定一套适合时宜的政策和策略。

洪秀全等用拜上帝教的形式,创立了一套以朴素的平等思想为内容的农民革命理论,对于发动农民群众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他们硬要人们只拜“独一真神”——上帝,企图用在中国社会中没有群众基础的外来的宗教迷信代替旧有的宗教习惯,不仅一般群众难于接受,而且造成了与以中国
社会旧有宗教为号召的其它各种起义组织的隔阂。

当时,在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下,全国掀起了革命的高潮,但是太平天国基本上没有能把各地的起义武装团结起来,形成广泛的革命的大联合。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反对某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封建思想和文化,对于解放农民的思想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他们自身却不能冲破封建思想和旧礼教的罗网,在建都金陵以后,竟将封建等级和世袭制度以及“三纲五常”等与神权相结合,作为巩固其政权的工具,结果日益走向封建化,并愈来愈严重地脱离了群众。

第三,太平天国未能争取外国支持,后期清军却得到洋人支援,形势此消彼长。

西方国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相差甚远,实为异端。

太平天国又不承认清朝与外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加上禁止鸦片入口,损害西方国家的利益,因此英、法两国跟清廷签订北京条约后即支援清军对付太平天国。

李秀成进攻上海失败,导致战局更为不利。

天王洪秀全后期不肯放弃天京,不肯转移至外国列强不能深入的内陆地区发展。

太平天国连年战争及其内部的统治,造成中国人口大量流失,使生产遭到破坏。

江南繁华之地繁华不再,江苏、浙江两地人口锐减,太平天国再也无法得到人民支持。

第四,不善于招贤纳士,缺少谋士。

洪秀全等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中,有的虽有一定的文化,但毕竟阅历不深,知识有限,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都知之不多,缺乏全面地分析形势和制定正确的政策与策略的能力。

但只要他们能象历史上某些起义领袖那样,广招贤士,虚心求教,是可以弥补自己的知识和领导经验不足的。

可惜,太平天国的
领导者没有采取积极措施,寻求更多胸怀韬略的有识之士,使他们为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出谋献策。

定都金陵后,洪秀全日益滋长保守和封建迷信思想,最后竟发展到“信天不信人”的荒谬地步,当然更谈不上礼贤下士、网罗人才了。

而没有招纳和培养一批有才能的政治家、战略家,这不能不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虽然失败了,但这次战争的影响是巨大的。

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在这次战争中坚忍不拔,英勇奋斗,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勇敢地抗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武装干涉,它激励着中国人民再接再厉地向封建主义和外国侵略势力进行英勇顽
强的冲击,从而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石,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