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出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是一位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便离异。
中学毕业之后,莫泊桑应征入伍,参加了普法战争。
莫泊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在世界文坛中杰出的小说家,是因为他的小说创作深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就不乏普法战争的影子。
他继承了福楼拜、巴尔扎克、斯汤达等现实主义大师的写实传统,同时又追随左拉等自然主义先驱人物[1]。
他的小说题材多样、主题鲜明,再加上他富有特点的创作手法,使得人物刻画十分生动形象。
对现实主义的批判,不仅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内引起了不同凡响的共鸣,在现如今的社会里依旧拥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至今,莫泊桑的小说仍然活跃在世界文坛之林。
一、莫泊桑反战争题材短篇小说的创作背景和影响因素(一)普法战争1870年到1871年,德意志帝国和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争,称为普法战争。
促使这场战役发生的原因是有关于大陆权利争夺以及国家间的强制性统一。
在当时战火纷飞的法兰西第二帝国中,统治阶级十分软弱无能,资本家们又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社会底层一片生灵涂炭。
莫泊桑于普法战争中,也肩负着应征入伍的职责。
但是在他刚刚加入部队时,普法战争便宣布结束。
在他短暂的入伍时光里,他看到了当时社会极为肮脏、黑暗的一面,这也为他以后的很多小说创作提供了大背景以及灵感。
在这场普法战役当中,统治阶级只考虑到自身的财富与利益,并且将国家置于安危之下不管不顾。
在当时,底层的普通群众拿起武器勇猛反抗,相反处于“高层地位”的资产阶级人士却依然腐败无能、软弱不堪。
当时经历过普法战争的莫泊桑亲眼看到了这一幕幕肮脏虚伪的社会现实,这使得他痛心疾首。
同样,底层群众和士兵的不畏困难、奋起反抗,也让莫泊桑看到了不肯屈服的民族气节,这也使得莫泊桑加深了对于当时统治阶级软弱无能的痛心与鄙视。
虽说这种发自内心的、激烈的爱国情怀,在当时丝毫没有用武之地,但是他也没有就此蒙蔽双眼,而是在他进行文学创作时,对这股社会的黑暗势力加以深刻地批判,并且对于社会底层群众和士兵的伟大气概也加以赞扬。
莫泊桑创作了很多部经典小说,其中有一大部分的小说背景是立足于普法战争的。
例如众所周知的《羊脂球》以及《米隆老爹》等。
(二)福楼拜对莫泊桑的创作指导莫泊桑曾经给福楼拜写过这样一句话:“对于战争公正的描述促使着读者对进行深层思考。
”福楼拜与莫泊桑的关系不仅是普通的师生关系,更是在文学创作方面的良师益友。
与莫泊桑相同的是,福楼拜也是一位批判现实的作家。
在莫泊桑任职教育部以及海军部公务员时,就看到了很多张丑恶的、趋权附势的嘴脸。
一部家喻户晓的《项链》,主角就是一位爱慕虚荣的公务员,莫泊桑就此批判了这种肮脏的社会现实。
福楼拜在莫泊桑的创作之中,提供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福楼拜教导莫泊桑,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胡编乱造,更要懂得细细观察。
在进行描写时,语言不用太华丽,简单叙述最能达到目的。
因此,我们不必对每一句理论表示忿忿不满,因为每项理论都是一种气质向它本身提出问题的概括表现[2]。
在福楼拜等文学创作大师的熏陶之下,在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以及美学的相互融汇之下,莫泊桑拥有了属于自己特有的思想观点和创作特点。
思想观点立足于真实存在之物,而创作特点则是汲取自然主义当中的现实本质和美学当中的价值创新。
正是源于这种特有的创作特点,使得莫泊桑的小说时至今日依然活跃在世界文学之林。
(三)莫泊桑的个人悲观主义放眼上世纪的欧洲经典文学,悲剧主义占据着一定的地位。
莫泊桑的个人悲观主义,也对于他的中短篇小说产生了一定的深厚影响。
分析这种悲观主义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大情况以及他所经历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统治阶级的腐败、社会的停滞不前,让他彻底对于这个万恶的社会产生了抵触、厌恶的情绪。
另外,莫泊桑的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便不完整,父母的离异使莫泊桑的内心在很小的时候就种下了悲观主义的种子。
长大之后,莫泊桑又经历了爱情的失败,并且疾病不断加身,使得他的心态逐渐走向悲观。
再加上他的老师福楼拜以及其他作家悲观主义的熏陶,这颗悲观主义的种子早就开始萌芽,并且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蛮子》、《羊脂球》以及很多莫泊桑的小说中,随处可见的就是死亡与黑暗以及残忍与磨难。
在莫泊桑的小说里,不仅充斥着悲剧色彩,而且结局也带有浓厚的悲剧感。
虽说莫泊桑的小说里参透着无比浓厚的悲剧意识,但是这层悲剧意识之下,依旧可以看出莫泊桑怀抱着一腔希望与热血。
这种希望,便是对祖国的希望;这种热血,是一种积极的爱国主义情怀。
除了悲剧色彩之外,希望与热血同样透露在莫泊桑小说的字里行间当中,引人深思。
二、莫泊桑普法战争题材中短篇小说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情怀(一)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很多读完莫泊桑小说的人都会认为,他的小说没有情感表达,只有平铺直叙。
其实不然。
莫泊桑作为一名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当时法国社会不同阶级下人民的真实生活状况。
但是莫泊桑从来不会直接告诉读者自己要写什么,而是希望读者们能够自我思考和判断。
这种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昭示着莫泊桑对于国家现状的担忧以及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莫泊桑的小说里,他描写过社会最底层的平民、流浪汉和妓女,以及上流社会的贵族、统治阶级们。
底层人民食不果腹但是又朴素热情、充满斗志,而上流社会的人们拥有财权,却自私冷漠、软弱无能。
在莫泊桑的著作《羊脂球》中,就描绘了这样的一位妓女。
她虽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是却拥有着不屈的骨气和一份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她为了这个国家而奉献出了自己的所有,但是却被人所耻笑。
当时的社会现状就是这般混乱肮脏,上流人士只顾个人安危,而底层人民奋起反抗之后却不被人所接纳。
有些人的言语和服装都昭示着他们的地位高高在上,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无法掩饰住他们肮脏的嘴脸;有些人虽然生活不易、衣衫褴褛,但是他们还是拥有着一颗乐观之心,想要为祖国奉献一切,不求回报。
这种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样显示出了莫泊桑深刻的情怀。
(二)揭露资产家的道德沦丧虽然在莫泊桑的小说中,情感表达不是随处可见,但是他的小说总会给读者一种共鸣。
这种共鸣,只有读者用心体会才能感受得到。
当读者深入进莫泊桑所描绘的故事世界当中时,就会深刻地发觉他的爱国主义情怀。
当时的法国社会,统治阶级软弱无能,为了高高在上的资产阶级统治者,竟然在战争中求和,置整个国家于不顾。
当时的法国,正是由帝国主义向资本主义过度的阶段,大资产阶级依靠疯狂的掠夺和剥削,使得社会的经济状况走向垄断。
正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这种地位,他们拥有的权力越来越多,这使得他们十分富有,但是却作恶多端,精神堕落。
统治阶级和资产主义阶级对底层人民不断地进行着剥削,当时的底层人民可谓是苦不堪言。
在《米隆老爹》里,就描绘了这样一位为家人报仇而惨死的人物形象。
米隆老爹满腔的爱国热血,在普鲁士兵团长的眼里却是不值一提的肮脏之物。
最后正是因为这份强烈的正义感,使得米隆老爹被普鲁士兵枪决在自家的葡萄藤下。
除此之外,羊脂球就是被这样一群作恶多端的所谓“上流人士”所洗脑,奉献出了自己的肉体,使得她一步步走向深渊。
莫泊桑的每个小说人物都似乎是自己的化身。
他们每一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正义感,但是却不被人接纳理解。
统治阶级的残忍腐败和道德沦丧,让莫泊桑对这个社会失去了信心。
但是他依然怀着对底层平民的敬佩之情,这也就是他为何能将平铺直叙的语言,巧妙地融合在他的情怀当中。
(三)对人性扭曲的深刻讽刺在《羊脂球》中,羊脂球为了马车上所有人的安危而牺牲了自己,但是没想到却得到了马车上其他人的嘲讽。
可以说,将羊脂球送入深渊的,是当时悲惨肮脏的社会现状,是当时道貌岸然的资本家以及统治阶级,更多的是当时所有人的人性几乎都接近扭曲的状态。
如果没有马车上其他人的一句句冷嘲和热讽,也不会有羊脂球后来悲惨的结果。
羊脂球的品德高尚无比,但是却毁在了一群小人的手里。
这群人几乎囊括了当时法国不同社会地位的所有人物,由此可见,不论哪个社会等级的人,他们都在战火中丧失了品德、堕落了精神,当时人性的扭曲程度可想而知。
不仅是这部《羊脂球》,在莫泊桑的其他小说里,无不控诉着人性的丑恶扭曲,读完之后引人深思。
三、莫泊桑小说中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创作特点莫泊桑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能够使得人物形象十分饱满,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跃然于纸上,都是因为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和特点。
(一)对比手法在莫泊桑的小说中,经常使用对比的批判手法,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形象特点加以比较。
在讽刺了反面人物之后,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莫泊桑这份充满着无奈的爱国情怀。
在《羊脂球》中,莫泊桑就将这种对比的批判手运用得淋漓尽致。
羊脂球是一位妓女,她的居所被普鲁士人占领之后,愤怒的她掐死了一名普鲁士兵。
也就是因为这场意外,使得羊脂球开始了与其他九个人的逃难旅途。
在旅途之中,莫泊桑描写了两次“吃”的不同场景,在这两次场景中,莫泊桑将羊脂球和马车上的其他人进行了对比。
一开始的“吃”是在刚刚出逃时,其他九个人并没有准备什么食物,但是羊脂球却准备了丰盛的餐食。
羊脂球看他们九个人可怜,便给予恩惠,当时以鸟先生为首的九个人全部尽情地向羊脂球献殷情,一脸温柔善良。
但是逐渐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鸟先生等九个人开始不停地陷害羊脂球,不断地给羊脂球洗脑,一副副丑恶的嘴脸迫使羊脂球逐渐走向了深渊。
第二次“吃”便是在羊脂球为了救马车上其他九个人、奉献出了自己的肉体之后,其余九个人都准备了足够的食物,但是羊脂球却并没有多少餐食。
这次,九个人却不愿意像羊脂球之前对待他们那样,拿出一点点来分享给她。
在这种困难和逆境之下,羊脂球彻底地失望了,她对这个社会失望了,但是却没有对国家失望,她还是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和不肯屈服的民族骨气,虽然她已经步入火海,但是面对残忍的普鲁士兵时,羊脂球依旧是面不改色,而其余的九个人却在阿谀奉承,害怕得发抖。
不论是车上的羊脂球,还是下车之后的羊脂球,在与其他九个人的比较中,都体现出了她乐于奉献和无私的爱国情怀。
文字的出现,每一句话都展示着作者的心态。
对羊脂球这股爱国情怀的描写,也同样是莫泊桑本人的心路。
(二)细节描写细节描写,使得莫泊桑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还是依据《羊脂球》为例,在一开始,莫泊桑并没有从整体直接描写羊脂球的外貌,而是通过细节描写“她堆积着脂肪的手指一圈圈的”来表现出她丰腴的外表。
在对科尼尔的细节描写中,别人都将羊脂球的杯子擦拭过后再用,而科尼尔则是专门找羊脂球喝多的地方来喝。
这种对于科尼尔下流模样的细节描述,表达出了科尼尔是位道貌岸然的“民主主义”支持者。
对于马车上其他九个人的吃相,莫泊桑这样形容:“几张嘴不停地张开了闭拢,闭拢了张开,咽啊嚼啊吞啊,非常的凶猛。
”[3]读到这里时,一股随之而来的愤怒之情填满了我的内心。
这股愤怒,是来自莫泊桑对于细节的描写,虽然置身事外,但是仍然能体会到他们阴险丑陋的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