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标准根据《国家发展改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6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6]1093号文)的要求修订。
原DL/T 5055-1996《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技术规范》自1996年颁布至今,10余年来,在推动粉煤灰在水电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促进水工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保证工程质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所来,优质粉煤灰产量大幅提高,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不断发展,对粉煤灰改善混凝土性能和提高混凝土质量方面的认识更加深入,粉煤灰在水电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为了适应我国水电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与国内外同类标准的发展相协调,有必要对DL/T 5005-1996《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技术规范》进行修订。
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既吸收了国内外同类标准中适合我国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的有关内容,又突出了水工混凝土的特点。
本标准与DL/T 5055-1996相比,主要修订内容如下:——增加了术语;——增加了C类粉煤灰材料的技术要求和应用技术要求;——放宽了Ⅱ级粉煤灰的细度要求;——增加了粉煤灰的放射性、安定性、碱含量和均匀性技术要求;——增加了粉煤灰的含水量和安定性试验方法;——修订了粉煤灰的细度和需水量比试验方法;——取消了湿排粉煤灰的相关内容;——修订了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的技术要求,对粉煤灰的最大掺量及相应的混凝土种类、水泥品种进行了调整;——修订了粉煤灰的标识、验收和保管;——增加了掺用粉煤灰水工混凝土质量控制和检查的要求。
本标准实施后代替DL/T 5055-1996。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水电施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华全、李文伟、董芸、王迎春、马锋玲、汪毅、李家正、严建军、蔡胜华、肖开涛、苏杰。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宣武区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工混凝土中粉煤灰掺和料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识、验收和保管,以及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的技术要求、质量控制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水电水利工程掺用粉煤灰的混凝土。
水工砂浆掺用粉煤灰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面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GB/T 176 水泥化学分析方法GB 200 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GB/T 1346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 2419 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GB 6566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12573 水泥取样方法GB/T 17671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SB院08-1337 中国ISO标准砂DL/T 5112 水工碾压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5144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5330 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0.1粉煤灰fly ash燃煤电厂煤粉炉烟道气体收集的粉末。
3.0.2F类粉煤灰class F fly ash由无烟煤或次烟煤煅烧收集的粉煤灰,其氧化钙含量一般大于10%。
3.0.4胶凝材料cementitious material混凝土或砂浆中水泥及矿物掺和料的总称。
3.0.5粉煤灰掺量fly ash content粉煤灰质量占胶凝材料质量的百分比。
4总则4.0.1 为保证掺用粉煤灰水工混凝土的的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4.0.2 掺粉煤灰的水工混凝土应满足强度、变形、热学、耐久性等设计要求。
5粉煤灰的技术要求5.1分级及技术要求5.1.1 用于水工混凝土的粉煤灰分为Ⅰ级、Ⅱ级、Ⅲ级三个等级,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1.1的规定。
表5.1.1 用于水工混凝土的粉煤灰的技术要求5.1.2 粉煤灰的放射性应合格。
5.1.3 当粉煤灰用于活性骨料混凝土时,需限制粉煤灰的碱含量,其允许值应经试验论证确定。
粉煤灰有碱含量以钠当量(Na2O+0.658K2O)计。
5.1.4 宜控制粉煤灰的均匀性,粉煤灰的均匀性可用需水量比或细度为考核依据。
5.2试验方法5.2.1 粉煤灰的细度按附录A测定。
5.2.2 粉煤灰的需水量比按附录B测定。
DL/T 5055-20075.2.3 粉煤灰的烧失量、三氧化硫含量、游离氧化钙和碱含量按GB/T 176测定。
5.2.4 粉煤灰的含水量按附录C测定。
5.2.5 粉煤灰的安定性按附录D测定。
5.2.6 粉煤灰的放射性按GB 6566测定。
5.3标识5.3.1 粉煤灰生产厂应按批检验,并向用户提交每批粉煤灰的检验结果及出厂产品合格证。
5.3.2 出厂粉煤灰应标明产品名称、类别、等级、生产方式、批号、执行标准号、生产厂名称和地址、出厂日期。
袋装粉煤灰还应标明净质量。
5.4检验与验收5.4.1 对进场的粉煤灰应按批取样检验。
粉煤灰的取样以连续供应的相同等级、相同种类的200t为一批,不足200t者按一批计。
5.4.2 取样方法按GB 12573进行。
取样应有代表性,应从10个以上不同部位取样。
袋装粉煤灰应从10个以上包装袋内等量抽取;散装粉煤灰应从至少三个散装集装箱(罐)内抽取,每个集装箱(罐)应从不同深度等量抽取。
抽取的样品混合均匀后,按四分法取出比试验用量大两倍的量作为试样。
5.4.3 对进场粉煤灰抽取的检验样品,应留样封存,并保留3个月。
当有争议时,对留样进行复检或仲裁检验。
5.4.4 每批F类粉煤灰应检验细度、需水量比、烧失量、含水量,三氧化硫和游离氧化钙可按5~7个批次检验一次。
每批C类粉煤灰应检验细度、需水量比、烧失量、含水量,游离氧化钙和安定性,三氧化硫按5~7个批次检验一次。
5.4.5 不同不源的粉煤灰使用前应进行放射性检测。
5.4.6 粉煤灰经检验后,符合5.1的规定时为等级品。
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合规定要求时,允许在同一批次中重新加倍取样进行全部项目的复检,以复检结果判定。
5.4.7 当对产品质量有色议时,应将样品签封,送省级或省级以上国家认可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进行仲裁检验。
DL/T 5055-20075.5保管5.5.1 粉煤灰的储存应设置专用料仓或料库,分类分级存放,并应采取防尘、防潮措施。
5.5.2 粉煤灰的运输、储存、使用应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6 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的技术要求6.0.1 掺粉煤灰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强度保证率和标准差等指标,应与不掺粉煤灰的混凝土相同,按有关规定取值。
6.0.2 掺粉煤灰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抗冻等设计龄期,应根据建筑物类型和承载时间确定,宜采用较长的设计龄期。
6.0.3 永久建筑物水工混凝土宜采用Ⅰ级粉煤灰或Ⅱ级粉煤灰,坝体内部混凝土、小型工程和临时建筑物的混凝土,经试验论证后也可采用Ⅲ级粉煤灰。
6.0.4 永久建筑物水工混凝土F类粉煤灰的最大掺量应符合表6.0.4中的规定。
其他混凝土也可参照执行。
表6.0.4 F类粉煤灰最大掺量6.0.5 水工混凝土掺C类粉煤灰时,掺量应通过试验论证确定。
6.0.6 掺粉煤灰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DL/T 5112及DL/T时性5144的规定。
6.0.7 掺粉煤灰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按DL/T 5330执行。
6.0.8 粉煤灰与水泥、外加剂的适应性应通过试验论证。
6.0.9 掺粉煤灰混凝土的拌和物应搅拌均匀,搅拌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
6.0.10 掺粉煤灰混凝土浇筑时不应漏振或过振,振捣后的混凝土表面不得出现明显的粉煤灰浮浆层。
6.0.11 掺粉煤灰混凝土的暴露面应潮湿养护,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6.0.12 掺粉煤灰混凝土在低温施工时应采取表面保温措施,拆模时间适当延长。
7 掺粉煤灰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和检查7.0.1 掺粉煤灰常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和检查按DL/T 5144的规定执行。
7.0.2 掺粉煤灰碾压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与检查按DL/T 5122的规定执行。
(规范性附录)粉煤灰细度试验方法A.1 目的及适用范围规定了粉煤灰细度试验用负压筛析仪的结构和组成,适用于测定粉煤灰的细度。
A.2 仪器设备A.2.1 负压筛析仪:主要由45μm 方孔筛、筛座、真空源和收尘器等组成,其中45μm 方孔筛内径φ150mm ,高度为25mm 。
A.2.2 天平:量程不小于50g ,最小分度值不大于0.01g 。
A.3 试验步骤A.3.1 将测试用粉煤灰样品置于温度为105℃~110℃烘干箱内烘至恒重,取出放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A.3.2 称取试样约10g ,准确至0.01g ,倒入45μm 方孔筛筛网上,将筛子置于筛座上,盖上筛盖。
A.3.3 接通电源,将定时开关定在3min 刻度上,开始筛析。
A.3.4 开始工作后,观察负压表,使负压稳定在4000Pa ~6000Pa 。
若负压小于4000Pa ,则应停机,清理收尘器中的积灰后再进行筛析。
A.3.5 在筛析过程中,可用轻质木棒或硬橡胶棒轻轻敲打筛盖,以防吸附。
A.3.6 3min 后筛析自动停止,停机后观察筛余物,出现颗料成球、粘筛或有细颗料沉积在筛框边缘,用毛刷将细颗料轻轻刷开,将定时开关固定在手动位置,再筛析1min ~3min 直至筛分彻底为止,将筛网内的筛余物收集并称量,准确到0.01g 。
A.4 试验结果处理45μm 方孔筛筛余按式(A.1)计算(准确至0.1%): K m m R ⨯⨯=10001(A.1) 式中:R ——45μm 方孔筛筛余,%; m 1——筛余物有质量,g ; m 0——筛分前试样的质量,g ;K ——筛网校正系数。
每个样品应称取两个试样分别筛析,取筛余算术平均值为筛析结果。
若两次筛余结果绝对误差大于0.5%时(筛余值大于5.0%时可放至1.0%)应在做一次试验,取两次相近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A.5 筛网的校正A.5.1 筛网的校正采用粉煤灰细度标准样品或其他同等级标准样品,按A.3步骤测定标准样品的细度。
筛网的校正试验应称取两个标准样品连续进行,中间不得插作其他样品试验,取筛余算术平均值作为标准样品筛余实测值。
若两个样品筛余结果绝对误差大于0.3%时,应称取第三个样品进行试验,并取两次相近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A.5.2 筛网校正系数按式(A.2)计算(准确至0.1):RR K 0(A.2)式中: 0R ——标准样品筛余标准值,%;1R ——标准样品筛余实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