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症状及斑疹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症状及斑疹
化的病证不同。
口苦而渴
多为邪热化火,津液受伤之象,主要 见于胆火内炽或里热亢盛而化火、热毒炽 盛之证,同时可伴见心烦、尿赤、脉弦数 等症状。
四、神志异常
心藏神,主营血的运行, 温病中邪热
侵扰心、营(血),皆可出现神志异常。由
于病邪性质有殊,侵扰途径不同,神志异
常有多种表现,它们所反映的病机自有差
如在湿热性温病中见口虽渴而欲饮热水 ,则为湿浊痰饮中阻,津不上承之象, 不可与热盛津伤证相混。但如湿热性温 病中见口渴而欲冷饮,兼见苔黄燥者, 则应考虑湿已化燥,形成热重于湿之证 。
口渴不欲饮
多为湿郁不化,气不布津,津不上承所致, 主要见于湿温病的湿重热轻阶段。但在温病夹 痰饮时,亦可见口渴而不欲饮,或渴喜热饮。 另外,当邪热进入营分时,往往表现为口干而 不甚渴饮,是营阴受灼而上蒸之象,与湿郁不
虚风内动
表现为手足徐徐蠕动,或口角震颤,心
中憺憺悸动等。并常见低热,颧红,五心烦
热,消瘦,神惫,口干舌燥,耳聋失语,舌
绛枯痿等。为热邪深入下焦,耗损阴精,筋
脉失于濡养所致。多出现于温病的后期。
此外,肝风内动尚有肝失濡养而痰湿不 化的虚实兼挟证,多见于暑温病的后期。 凡温病出现痉厥,皆系病重的表现,若 发作频繁,难于止息,则预后很差。
因于虚,抽搐徐缓无力,或呈蠕动,称为虚风内
动。
实风内动
来势急剧,抽搐频繁有力,表现为手足抽搐, 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同 时可见肢冷,神昏,脉洪数或弦数有力,是因热极
而风从内生。如并见壮热,渴饮,汗泄,苔黄者,
因阳明热盛,引动肝风;如并见高热,咳喘,汗出 者,为金(肺)受火刑,木(肝)无所制,而肝风内动( 金囚木旺);如并见昏谵,舌绛者,则为心营热盛 引动肝风。
一般规律:温病发热有虚实之分。一般而
言,温病初期,正气较盛,病变尚轻浅,多属 实证发热。温病中期,正盛邪实,邪正剧争,
阴液已有耗伤,虚实错杂,以邪实为主(实
热);但阴伤较甚者,已属虚实相兼之证,多
属虚证发热,后期有余邪未尽者,阴液已耗,
为虚多邪少之证,多属虚证发热。
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皆可见发热,但 其发热表现及伴见症状各不相同,发生的 病机也各异,因而对发热的诊断有助于判 别病邪之浅深、病情之轻重及其病机之进 退。 ——辨发热的意义
紫暗等症。
神情呆钝
神情淡漠,反应迟钝。 湿热之邪,上蒙清窍——伴见身热不扬、脘痞 胸闷、 呕恶不饥,舌苔腻,脉濡缓。 余热与痰瘀互结,阻遏心窍——伴见言语不利 或默 默不语、甚则痴呆或手足拘挛,肢体强直等。
五、痉厥
筋脉拘急而手足抽搐,称为痉,或称动风;
神志不清,四肢逆冷,则为厥。因为痉与厥常多
并见,故合称痉厥。温病中出现痉厥,与足厥阴 肝、手厥阴心包络密切相关。邪热炽盛,木火相 煽,或阴精耗损,心肝失济,皆可导致痉厥。前 者加于热,抽搐急剧有力,称为实风内动;后者
异常的辨察,有助于了解邪热的轻重浅深
和津液正气的盛衰,正如章虚谷说:“测汗
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
也”。
无汗
如见于温病初起,伴有发热、恶寒、头
痛、苔薄白等症状,为邪在卫分,邪郁肌表,
闭塞腠理所致。
如见于温病极期,伴有身热夜甚、烦躁,
舌绛,脉细数等症状,为邪在营血,劫烁营
阴,津液不足,无作汗之源所致。
神志昏蒙
指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模糊, 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甚时可 见嗜睡如昏,但呼之能应。为湿热酿痰蒙 蔽心包,扰及心神之征象。可伴见身热、 胸脘痞闷、苔垢腻、脉滑数等湿热痰浊症
状。
神志如狂
指神志昏乱,躁扰不安,妄为如狂。多为下焦蓄血,
瘀热扰心所致,并可伴见少腹硬满疼痛,大便色黑,舌质
发热恶寒:指发热同时伴有恶寒。在温病中, 见于温病初起,发热重而恶寒轻,伴见口微 渴、咳嗽、咽痛、苔薄白边尖红、脉浮数者, 为邪在肺卫之征象。王学权说:“热邪首先犯 肺,肺主皮毛,热则气张而失清肃之权,腠 理反疏,则凛冽恶寒,然多口渴、易汗,脉 证与伤寒迥别”,说明温病的恶寒不同于伤
寒。
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 发作。为热郁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之征象。 另有表现为寒热起伏,即恶寒与发热此起彼伏, 连绵不断,多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之征象,其寒热
之势多呈恶寒重而热象相对较不显著。
壮热:指热势炽盛,通体皆热,不恶寒但恶热,为
邪入气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之征象。一般当邪
热盛于阳明时可表现为壮热。
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时,相当
于午后3~5时。日晡潮热是热结肠腑、阳明热结的
标志,多伴有便秘、苔焦黄等腑实证。
但如潮热伴见口干而嗽水不欲咽,下腹部硬痛,
别,故应结合有关证候,注意鉴别。
烦躁不安
心中烦热,坐卧不安,神志尚清。 病机:热扰心神。 可见于热在气分,但以营血分居多。 温病后期,肾阴已亏,心火炽盛时亦可见
神昏谵语
简称昏谵。指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论次 或胡言乱语等表现。多为热扰心包或邪热闭于心包 之征象。 如见心烦不安,时有谵语,而身热夜甚,或斑 疹隐隐,舌绛无苔,脉细数 者,为营热扰心所致; 如见昏谵似狂,身灼热,斑疹显露,吐血、便 血者,则为血热扰心所致; 如见神昏而体热肢厥,舌蹇语涩,喉间痰鸣, 舌纯绛鲜泽者,脉细滑数,为热陷心包(痰热蒙闭 心包),扰乱神明所致。
有汗出热不解,渴不欲饮,胸闷脘痞,身重纳呆,
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状。
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更甚,为热灼营阴之征象。
• 身热肢厥:指胸腹灼热,手足逆冷。此 为真热假寒之征。因邪热内郁于里,阳 气不能外达四肢,邪热深伏,阳盛郁内 所致。多见于营血分,也可见于气分腑 实内结、邪热闭郁之证。
夜热早凉:指至夜发热,天明时热退身凉,多伴 见热退无汗。为温病后期,余邪留于阴分之征象。
低热:指温病后期热势低微,持续不退, 手足
心热甚于手足背,为温病后期阴伤虚热之征象。
如兼见口渴欲,不欲食,舌绛光亮者,为胃阴大
伤,虚热内生;如兼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颧
红,但欲寐,舌质枯萎者,为肝肾阴虚,邪少虚
多之证。
二、汗出异常
生理 汗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正常人在天
气温暖时,气血趋向体表,腠理疏泄,故常有
• 此外,如见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 理线,语声重浊,身潮热,便秘或热结 旁流,腹满硬痛,舌苔黄燥焦厚者,则 为热结肠腑,胃热扰心的气分病变;但 若伴见肢厥,舌蹇语涩,神昏较甚者, 亦需注意有热结肠腑兼热陷心包之证。
昏愦不语
指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呼之不应, 甚至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是神志异常中昏 迷程度最深者。多为热闭心包,或邪热夹痰闭阻 心包,或瘀热闭阻心包之象。其中有属于内闭而 兼外脱者,则可见肢体厥冷,面色灰惨,舌淡无 华,脉微欲绝等症,此种神昏又称为神散,系心 神失养,神无所倚而致神志异常。本症除了可见 于内闭外脱证外,在汗、泻、亡血太过时,均可 因阴竭阳脱而致神散,属于危笃之证。
战汗(名解)
指病人先全身战栗,继之热甚,并见 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在战汗欲作时,常 可见四肢厥冷、爪甲青紫、脉象沉伏等先 兆。
机理:为邪气留连气分,正盛邪实,
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战汗透邪) 之征象。
温病过程中发生战汗往往是疾病发展的转折 点。如战汗后,热退身凉,脉象平和,为正能胜邪, 病情向愈之佳象,如战汗后,身热不退,烦躁不安, 为病邪未衰;如战汗后,身热骤退,但冷汗淋漓, 肢体厥泠,躁扰不卧或神情萎顿,脉急疾而微弱, 此为正不胜邪,病邪内陷而阳气外脱之象。此外, 还有全身战栗而无汗出者,多因中气亏虚,不能升 发托邪所致,预后甚差,正如吴又可说:“但战而不 汗者危,以中气亏微,但能降陷,不能升发也”。
湖 南 中 医 药 大 学 温 病 教 研 室
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的诊断方法,不外望、闻、问、切四诊。根据温
病的临床特点,温病中的常用诊法主要是辨常见症状、辨 斑疹白 、以及辨神色、辨常见脉象等。正确运用这些方
法,能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四时温病诊断 的确立,提供客观的依据。例如察舌苔的变化,能了解卫
汗,而当天气寒冷时,阳气内藏,气血趋于里, 故少汗或无汗。在正常情况下,汗出具有润泽 肌肤、调和营卫,发散多余阳热而调节体温, 排除有害物质等作用。
病理 在温病过程中,由于感受外邪而
致腠理开合失司,或阳热亢盛而迫津外泄,
或津液亏损而致汗源不足等原因,均可出
现汗出之异常。
意义:临床上通过对温病过程中汗出
因、病机。——临床意义
一、发热
西医下温度超过37.0℃, 或肛
门温度超过37.7℃者,即属发热。
中医:发热的感觉,是人体的一种自觉症
状。发热是各种温病必具的症状。
温病的发热是由于感受温邪后,机 体对温邪的一种全身性的反应,为正气 抗邪、邪正相争的表现。如正能胜邪则 热退而邪却;正邪俱盛,则热势持续; 发热过甚,可耗气伤津,甚至导致阴竭 阳脱而危及生命。 机理:邪正相争
三、口渴
口渴是温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生 原因较多,由于温病以热盛阴伤为基本病 机,所以温病的口渴一般是由热盛伤阴所 致,但也有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津液输布失
常而引起的,所以应对其进行辨察。
口渴欲饮
多为热盛伤津的表现。 如在温病初起,病邪在表,津伤不甚,所以口渴较 轻,饮水亦不多;伴见发热微恶风寒、舌尖红苔薄白, 脉浮数等。 在里热亢盛之时,津伤较重,所以口渴也较明显, 特别是阳明气分证时,热盛而津大伤,所以可见口大渴 而喜凉饮,常伴见高热大汗,舌红苔黄,脉洪大等。 在温病后期,肺胃阴伤可见口干渴,伴低热、咽干、 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舌见瘀斑或青紫,脉细涩,则属瘀热蓄积于下焦;
如见午后低热较著,手足心热,心烦盗汗,舌
红而光,脉细数者,当属阴虚而虚热内生。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即自觉热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