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医大师李玉奇治疗冠心病药方

国医大师李玉奇治疗冠心病药方

国医大师李玉奇治疗冠心病药方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的基础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性、短暂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

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因此冠心病的防治研究成为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本文主要介绍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1 中医病名
我国古代医籍中虽然没有冠心病这个病名,但却有许多相关记载,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可归于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

《素问??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是对冠心病疼痛部位的描述;《灵枢??厥病》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是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休克及病情转归与预后的描述。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胸痹心痛立有专病专篇论治。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有“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以及“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等记载,是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描述。

历代中医古籍中对冠心病的记载为后世医家研究、诊治冠心病奠定了基础。

2 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冠心病病因病机有较多研究与记载,历代医家多认为其以阳虚寒凝为主,但对痰浊、瘀血、外邪等也均有论述。

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
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张仲景《金匮要略》立有“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专篇,着重指出了胸痹的病机是“阳微阴弦”,当“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

而《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亦有“火结则为结胸,为痞,为火痛,火不宣发则为胸痹”的论述,认为心痛有部分属热。

现代中医对冠心病的相关研究基本沿用了古代心痛病的病因病机理论,但也有所阐发。

颜红叙将气阴两虚作为发病的病机关键。

于涛等认为胸痹病机多为本虚标实,心阳虚与心阴虚是胸痹的始发病机,为疾病之本。

痰浊、血瘀是机体阴阳气血津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致病因素导致病机发生转变,为病机演变的必然过程,并常可相兼互化,为疾病之标。

以上病机形成之后常导致疾病缠绵难愈。

胸痹病程日久,病机日渐复杂,常易引起寒凝、气滞和郁热,导致胸痹的急性发作或进一步加重,经有效治疗后容易逆转,为标中之标。

刘志斌等认为,胸痹心痛病机为素体阳虚,阴寒内生或外寒乘虚而入,痹阻心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粘腻之品,伤脾败胃,气血运化失司,水谷精微疏布失常,聚而为痰,痰瘀于络,碍气行血,必致血瘀,而血不利亦可化为水而凝为痰,终致痰瘀交错;七情过激,气机运行失常,统率失司,血不循常道,或凝于脉内为瘀,或渗出脉外化为痰饮,又可反制气机运行,形成恶性循环;或久病,或年老体衰,均可祸及于心,致心阳不振,行血无力,亦可致瘀。

以上病机最终导致冠心病痰瘀留滞,心脉痹阻,心失所养,不通则痛或
不荣则痛。

早期冠心病的症状
1. 心绞痛型
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

闷胀感,随同显着的焦虑,一般会持续三五分钟左右,常发散到左边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时可累及这些部位而不影响胸骨后区.用力,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添加心肌耗氧情况下发生的称为劳力性心痛苦,歇息和含化硝酸甘油缓解。

有时候心痛苦不典型,可表现为气紧,昏厥,衰弱,嗳气,尤其在老年人。

依据发生的频率和严峻程度分为安稳型和不安稳型心痛苦.安稳型心痛苦指的是发生一月以上的劳力性心痛苦,其发生部位,频率,严峻程度,持续时间,诱使发生的劳力巨细,能缓解痛苦的硝酸甘油用量根本安稳。

不安稳型心痛苦指的使本来的安稳型心痛苦发生频率,持续时间,严峻程度添加,或许新发生的劳力性心痛苦(发生1个月以内),或静息时发生的心痛苦。

不安稳性心痛苦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先兆,所以一旦发现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2. 心肌梗塞型
梗塞发生前一周左右常有前驱症状,如静息和轻微体力活动时发作的心绞痛,伴有明显的不适和疲惫。

梗塞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压迫感,闷塞感,甚至刀割样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
重。

部分病人可延左臂尺侧向下放射,引起左侧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部分病人可放射至上肢,肩部,颈部,下颌,以左侧为主。

疼痛部位与以前心绞痛部位一致,但持续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有时候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与腹部疾病混淆。

伴有低热,烦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恶心,呕吐,心悸,头晕,极度乏力,呼吸困难,濒死感,持续30分钟以上,常达数小时。

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就诊。

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
许多患者有广泛的冠状动脉阻塞并未感到过心疼痛。

乃至有些患者在心肌梗塞时也没感到心疼痛。

部分患者在发作了心脏性猝死,常规体检时发现心肌梗塞后才被发现.部分患者由于心电图有缺血体现,发作了心律失常,或因为运动实验阳性而做冠脉造影才发现。

这类患者发作心脏性猝死和心肌梗塞的时机和有心疼痛的患者一样,所以应留意平常的心脏保健。

4. 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
部分患者原有心绞痛发作,以后由于病变广泛,心肌广泛纤维化,心绞痛逐渐减少到消失,却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气紧,水肿,乏力等,还有各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悸.还有部分患者从来没有心绞痛,而直接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5. 猝死型
指由于冠心病引起的不可预测的突然死亡,在急性症状出现以后6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所致。

主要是由于缺血造成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异常,而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

仙灵脾50克党参20克五味子10克玉竹20克何首乌20克瓜萎皮20克陈皮15克天竺黄15克苦参10克附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25克
制用法
用水先煎仙灵脾10余分钟后,再纳诸药,煎取100毫升,再加水煎取100毫升,将2次煎出之药液混合。

每次l00毫升。

1日2次。

连服20剂为1疗程。

主治
冠心病(房颤、心肌缺血、室性早博等)。

症见胸中窒闷或疼痛,重者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腰膝酸痛,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结代。

方解
本方适用于心、脾、肾阳虚,痰浊阻滞气机,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的冠心病。

肾藏命门之火,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振奋其他内脏之阳气,故脾阳不振,水湿内停而化生痰浊,心阳不足鼓动无力而血流不畅。

可见本病本乎肾阳之虚衰,故用仙灵脾为君,辛温补肾壮阳;附子大热增其壮阳功效;佐玉竹、生地、五味子养阴生津,制君药温热之弊,天竺黄清心化痰,治心痹;何首乌、当归补阴血,充脉道以行血;陈皮、瓜萎皮行气滞,燥痰湿,宽胸散结;党参补中益气,以祛痰湿;苦参通十二经脉,消中有补,善疗心腹结气,经验证明,苦参一味治疗室早有很好的功效,临床可根据室性早搏之轻重而适当增减药量,重者可增至25克。

综观本方,配伍得当,苦辛并用,寒热同施,壮阳而不燥,散结不破气,壮肾、补心,兼以益脾,一方三功,标本同治。

临床应用20余年,验案100余例,效果满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