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综合复习指导线索与特征概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约170万年前到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中国是发现远古人类文化遗存最多的国家,是世界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漫长的原始社会终于走到了尽头,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结束和奴隶社会的开始。
重点、难点精要解析:1、元谋人和北京人,要重点掌握其生活的年代、并结合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了解其所在大江大河流域;记住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要特别注意此处“已知”两字的含义;知道北京人遗址的世界地位,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注意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的史实,并认识原始人类用火的意义。
2、比较法的运用不仅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巩固,还能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应注意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群居生活和氏族生活等几组历史概念的主要异同点。
例如: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主要相同点有:(1)都生活在周口店龙骨山;(2)都过原始的社会生活;(3)都会用火,使用打制石器;(4)都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等。
主要不同点可从距今年代、面部特征、取火方式、是否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氏族是否形成等角度考虑。
3、“民以食为天”,原始农耕的出现是原始社会的重大事件。
应注意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这两种粮食作物分别由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最先种植。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会建造房屋,但由于自然环境不同,他们所建造的房屋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而半坡原始居民住的却是半地穴式的房子。
4、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称黄帝为“人文初祖”,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末期社会的情况。
应注意黄帝之所以受到后人尊敬,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华夏族的祖先,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即“人文初祖”。
5、禅让制,应掌握两点:一是它实行的时间,是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二是它的实质,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中考考查的重点:1、元谋人和北京人;2、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进入氏族公社;3、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4、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黄子孙”的由来;5、禅让制。
中考考查形式与特点分析:本单元内容讲述的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考查形式大多为选择题,在中考中涉及较少,一般只涉及1—3个知识点,分值为2分左右。
命题时一般情况下只限于最基础知识的测试,对能力要求不高,重在培养学生应有的民族情结。
【经典名题解读】[例1](2007莆田市)小明想利用暑假时间,实地考察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遗址,他应该去的省市是()A.云南省B.北京市C.陕西省D.浙江省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远古人类基本知识的记忆、辨析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遗址”字样,知道这一遗址应是远谋人,再确定该遗址所在的省市──云南省。
答案:A[例2](2002长沙市)我国远古人类“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A.70万—20万年前B.18000年前C.6000年前D.5000年前解析:本题考查远古人类中“北京人”生活的具体年代,可采用选择题中常见的排除筛选法选择出正确答案。
四个选项中,B项是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C、D两项所涉及的时间已到了原始农耕阶段,而“北京人”属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距今应是较久远的。
答案:A[例3](2004安徽省)水稻是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农作物,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B.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C.秦朝时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D.明朝时占城稻开始在我国得到推广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水稻在我国种植推广的历史知识。
答题既可用直选法,也可用排除法。
如果采用排除法,B项应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粟;C项中应是唐朝时才出现的,而D项中的占城稻应是在宋朝时得到推广的。
该题虽然难度不大,但提醒学生应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
答案:A[例4](2004灵武市)观察原始社会房屋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Ⅰ中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A.水稻B.粟C.玉米D.高粱(2)造成图Ⅱ和图Ⅰ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生产工具B.生产方式C.人文环境D.自然环境解析:本题考查对原始农耕生活状况的掌握,以及读图和把握关键词语的能力。
通过观察两图可以知道,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气候差异较大,住房的结构就有了很大的差别。
半坡人生活在北方,干燥寒冷,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有助于保暖;而河姆渡人生活在南方,温暖潮湿,为了通风防潮,人们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
所以造成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原始农耕时代南、北方种植的分别是水稻和粟,所以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的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相对来说,本题难度不大,如果去掉图片下的注释,难度会有所增加,可以更好地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及分析能力。
答案:(1)B (2)D[例5](2006怀化市)假如能由时光隧道回到半坡氏族时期,在半坡人居住的地方我们会看到以下哪种现象()A.男人们在水田里播种水稻B.妇女们忙着收割粟C.小孩子们正在学习甲骨文D.老人们穿着棉布衣服散布解析:本题考查对半坡氏族原始农耕生活状况的掌握。
粟是我国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的作物,在半坡时期看到妇女们收割粟的场景是正确的。
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是不可能种植水稻的,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才有可能;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我国在宋朝开始种植棉花,而且起初是在珠江流域。
因而只有B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答案:B【考点过关模拟】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A.山顶洞人B.北京人C.元谋人D.河姆渡人2.右图是依据化石残骸复原的北京人像,据此像能得到的结论是()A.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B.北京人头部仍保留着不少原始特征C.北京人上肢的进化比头部快D.北京人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3.下列原始人类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是()A.北京人遗址B.元谋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半坡人遗址4.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A.一百七十万年B.七十万至二十万年C. 一万八千年D.七千年5.早期人类按血缘关系组成的生活集体称为()A.原始人群B.氏族C.部落D.部落联盟6.右图所示装饰品采用的是磨光和钻孔技术,它出土于()A. 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河姆渡人遗址7.我国原始农耕的出现与传说中的哪位人物有关()A.女娲B.伏羲氏C.神农氏D.黄帝8.“民以食为天”。
我们的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A.水稻和粟B.水稻和小麦C.水稻和玉米D.粟和小麦9.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A.彩陶B.黑陶C.白陶D.黄陶10.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 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11.下列远古人类,还不懂得人工取火的是()A. 北京人B.山顶洞人C. 河姆渡居民D. 半坡居民12.半坡遗址在今天哪个城市附近()A.余姚B. 西安C.北京D.泰安13.孙中山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中的“轩辕”是指()A.蚩尤B. 黄帝C.炎帝D.大禹14.四五千年前,我国原始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是()A.采集B. 渔猎C.制陶D.农耕15.相传发明养蚕缫丝技术的是()A.黄帝B.仓颉C.嫘祖D.伶伦16.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生产的发展B. 阶级的产生C. 社会组织的进步D.男子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17.“三过家门而不入”赞颂了我国远古时期一位首领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
这位首领是()A.黄帝B.舜C.禹D.尧18.下列反映的“禅让”顺序,正确的是()A.舜→禹B.舜→尧C.禹→舜D.尧→禹1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于()A.约公元前3070年B.约公元前2070年C.约公元前1800年D.约公元前1600年20.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A.黄帝时期B.尧时期C.舜时期D.禹时期21.韩非子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因此远古人最需要的是()A.学会制造工具B.住在山洞里C.懂得用火D.过群居生活22.在传说中,有一个人发现钻木可以取火,人类从此可以方便地烧熟食物了。
这种生活与下列哪种人的生活类似()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23.按由小到大顺序排列下列组织()①部落②氏族③部落联盟A. ①②③B.②③①C. ②①③D.③①②24.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
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能够最先品尝用稻米做成的香喷喷的大米饭?()A.北京周口店B.陕西半坡村C.山东大汶口D.浙江河姆渡25.某东南亚华侨旅行团要来大陆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该去()A.黄帝陵B.大禹陵C.秦始皇陵D.中山陵二、材料解析题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此后,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又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它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
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成堆的灰烬、炭块和燃烧过的角、骨、石头以及大量的朴树籽……”请回答:(1)材料中的远古人类名称是什么?答:北京人。
(2)该远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答: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3)你能从材料中获取哪些重要历史信息?答:居住在山洞里;过群居生活;会制造和使用极原始的工具;能够使用火;烧烤兽肉(能吃到熟食);过采集和狩猎生活。
(答出四点即可)2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材料二“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哪位历史人物?他被后人尊称为什么?答:黄帝;人文初祖。
(2)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的战役是什么?这一战役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答:涿鹿之战。
历史影响: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3)材料二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答:禅让制。
实质是一种原始的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4)上述材料中的“轩辕”、“尧”和“舜”的共同点有哪些?答:共同点:传说中的人物;生活在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爱戴及后人敬仰。
三、简答题28.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答:火的作用:(1)熟食(烧烤食物),缩短消化过程,增强人的体质;(2)驱兽(驱赶野兽),增强人类自卫和狩猎能力;(3)照明,从而扩大生活领域;(4)防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