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PPT演示文稿
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PPT演示文稿
6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
1、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霸权:特定的阶级、政治意识形态为维护自己的利益 实施的普遍支配的情形。 葛兰西认为,社会虽然由许多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构 成,但是,优势阶级能够运用霸权,使自己的利益变 为社会的普遍利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
7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A 统治阶级由于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一直拥有话语权而
自我:相当于经验的、理性的意识系统。自我是从本我中 分化出来并得到发展的那部分,遵循着“现实原则”,强 调着本我与外部现实的关系。
超我: 超我是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道德化的“自我典范“。 它包括良心、道德、理想、宗教感、社会感情这些人性中 的高级本性,在人格中是社会力量的代表。
12
三、意识形态分析理论视野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于是,不劳动的人掌握了上层建筑的观念、价值和信仰。 阶级身份、政党、社会利益都是根据对这种生产方式的占有、 控制和利益所得在社会组织层面得以建立。
统治阶级推行的意识形态系统是以促进资产阶级自身利益, 并且将其泛化,使得阶级压迫体制得以延续下去。
当被压迫阶级的个体把统治阶级的价值和信仰当做自己的 东西来维护和实践时,他们就参与了对自己的压迫。
传统的传播理论认为,一致的舆论与普遍的赞同是本 来就存在于社会中的,媒介只不过将他传播出来。
西方马克思主义运用媒介批判的理论使我们看到,媒 介至少是参与制造了一致的舆论与普遍的赞同。
13
1、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市民社会力量的真相
A.媒介成为大众的代言人。如何成为的?
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心理研究”: 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全都转向同一个方 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典型: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处于激动人群中的个人 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周围人的话语、表情、动作 乃至现场的氛围,都会成为有力的暗示与刺激,使得他 的思维、行为方式迅速与周围人融为一体。)
享有声望,在争夺的过程中,总是处于优势地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传播媒介类似公共论坛,为统 治阶层也为其他阶层提供互相谈判的场所。
B 与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结构的模式不同是是,葛兰西 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统治主要不是依 赖政治社会和他的代理机构,如法院、军队来维持, 而是靠靠他们牢牢占有的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来维持。 因此,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首先要颠覆文化霸权。Βιβλιοθήκη 10弗洛伊德的心理三区理论:
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不再是人的心理的中心,无意 识才是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动因。
11
弗洛伊德的个体三阶段(人格结构论)
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相当于早期的无意识概念,是人格的基础层次。构 成本我的是那些原始、非理性的冲动,遵循“快乐原则”, 追求本能需要的满足。
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
1
一、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
1、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评
“意识形态”一词最初是由法国哲学家托拉西提出的。在 托拉西那里,意识形态的职责就是要科学地分析观念的产生 和发展,批判对观念的神秘主义理解。
然而,托拉西在其《意识形态的要素》中却体现出一种实 证主义的非批判倾向。
这部著作,“至少是作为这部著作的第四、第五篇的‘意 识及其作用’本身是从属于国民经济学的,因而也是对真实 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歪曲和神秘化”。——俞吾金
于是,意识形态的含义就逐渐出现了逆转,意识形态被指 认为粉饰现存、掩盖真实的观念和思想。马克思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
2
1、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评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主要由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劳动 力构成。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的拥有者 不从事劳动,而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简言之,生产资料 的占有者靠剥削无产者而获得统治地位。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建构和塑造了我们对现 实的认识,不存在真实或虚假的问题。
4
(2)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 盾,即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这汇总矛盾不可 能调和,只有冲突。无产阶级要获得平等,只有推翻 资产阶级的统治。推翻必须是暴力夺取政权。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看来,这种观点无法解释的 是——被统治阶级的大众,他们为什么会接纳这些从 根本上讲是与他们的利益相抵触的观念?他们是如何 采纳这些观念的?
8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C 霸权不是通过剔除异己获得的,而是将对立一方的价值、 利益接纳到自身予以维护。从人类共同的普世的价值取向 中寻求一致的部分,在区别、对立、冲突的同时,经过谈 判和妥协取得某种一致。 这种妥协不是单纯地降低或减少条件,他是在双方都更多 地了解了对反的利益之后,各自对先前条件的重新考虑。
9
2、阿尔都塞与“主体性”
意识形态对于人的控制不是公开的,而是隐蔽的。意识 形态从外部构筑了我们的“本质”和“自我”。因此我们 所说的“本质”和自我,都是虚构的,占据在本质和自我 位置上的是一个拥有社会身份的社会的存在,即一个主体 性的个体。这个主题是矛盾的,他随着环境和条件的改变 发生变化。
阿尔都塞的“主体性“的概念也回应了弗洛伊德以后, 许多哲学家将无意识看做是个体的核心这一观点。
(以大众传播为例,看电视,网络接触。。。)
5
为什么大众观看电视会产生愉悦,他们并没有将其视 作对立的一面,反而有充足的快感?
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了意识形态的新观念。这些观念 不同程度地强调社会内部的矛盾,以及对抗性和妥协性 共存的现象。
尽管可以找到理由证明大众传播媒介所表达的价值、 观念等信仰系统常常是与统治阶级的利益保持高度一致, 统治阶级的声音在社会语境中总是占据重要位置,但是, 我们还是看到了不同的阶层在大众媒介中表达着不同的 声音。(如,新闻联播;大众传媒,第四种权力?)
3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认识 的区别
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中,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 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和见解。是上 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一种某个阶级特有的信仰 系统”,同时也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可能与真实的或科学的 知识相矛盾的幻想信仰系统,即伪思想与伪意识”。(这种看 法揭示维护统治者利益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