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眩晕诊疗规范

眩晕诊疗规范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头晕眼花,视物不清,旋转不定,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或不能起卧兼见恶心、呕吐、汗出震颤、甚则昏仆欲跌等是本病的证候特点。

西医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本证颇相似,可作为本常规诊疗对象。

一、诊断依据:(一)中医诊断:1、中医病名诊断:主症:头晕眼花,视物不清,旋转不定,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或不能起卧。

次症:恶心、呕吐、汗出震颤、甚则昏仆欲跌。

其他: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2、中医症候诊断:(参照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内科学》)(1)肝阳上亢证:主症:头晕目眩、耳鸣,头痛且胀。

兼症:面色潮红,烦躁易怒,口干,少寐多梦,肢麻震颤。

舌、脉象: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病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2)痰湿中阻证:主症:头晕目眩,头重如蒙。

兼症:胸闷,恶心欲吐,食少胀闷,倦怠无力。

舌、脉象:舌苔白腻,脉濡滑。

病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3)瘀血阻窍证:主症:头晕目眩、时伴头痛,痛有定处,面唇紫暗。

兼症:心悸失眠,耳鸣耳聋,精神不振。

舌、脉象: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病机: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

(4)气血亏虚型:主症:头晕目眩,劳累即发,神疲乏力。

兼症:气短声低,唇甲少华,纳少便溏。

舌、脉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5)肾精不足型:主症:头晕目眩伴耳鸣,遗精,腰膝酸软,兼证: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

舌、脉象: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弱尺甚。

病机: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诊断条件:①主症两项以上加兼症一项以上。

②舌、脉象,尤以舌诊为准。

③病证相配,组合式分类诊断。

④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

3、中医鉴别诊断:(1)眩晕与中风: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唩僻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

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先兆表现。

(2)眩晕与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

严重者可一蹶不复而死亡。

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眩仆倒的表现。

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二)西医诊断依据: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特点:1)发病在50岁以上。

2)突然出现眩晕,与头位有关,持续时间短暂。

眩晕常伴发恶心、呕吐、站立不稳、共济失调等。

3)眩晕发作时伴有一种或数种神经缺血的症状或体征。

(缺血区在眼部、脑干、小脑。

症状为①视蒙、偏盲、偶尔视物距离及大小有改变;②复视、面麻、呛咳、语音欠清、一侧或双侧肢体无力、麻木;③部分患者有耳鸣、单侧或双侧耳内疼痛;④头痛,多呈搏动性,后枕部最甚;⑤倾倒发作;⑥少数有晕厥。

体征为①眼球震颤,多呈水平性,少数为垂直性,若未发现自发性眼震,可作位置性眼震检查,有时查发现中枢型位置性眼震;②轻度锥体束征,如肌力减弱、腱反射活跃或亢进、腹壁反射不对称;③Romberg征阳性、指鼻试验欠准;④面部或肢体感觉减退)4)常在24小时内减轻至消失,以后可再发作。

(2)发病特点: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3)诱发因素:头位或体位变动,劳累,情绪波动,气候变化。

(4)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如颈椎照片或MR检查、前庭功能检查、脑干诱发电位、经颅多普勒等检查提示相应的阳性结果。

具备以上第(1)、(2)、(3)项,参考(4)项即可作出诊断。

2.鉴别诊断:与其他引起眩晕的疾病相鉴别(见附录)二、治疗:(一)中医治疗:1、辩证治疗:(1)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克、钩藤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

加减:若肝火上炎,口苦目赤,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若肝肾阴虚较甚,目涩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可加枸杞子,首乌、生地、麦冬、玄参;若见目赤便秘,可选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若眩晕剧烈,兼见手足麻木或震颤者,加羚羊角、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等镇肝熄风。

(2)痰浊中阻证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生姜2克、大枣6克、甘草6克。

加减: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视物旋转,可酌加代赭石、竹茹、生姜、旋覆花以镇逆止呕;若脘闷纳呆,加砂仁、白蔻仁等芳香和胃;脾胃气虚加党参,脾阳虚加干姜;若兼见耳鸣重听,可酌加郁金、菖蒲、葱白以通阳开窍;若痰郁化火,头痛头胀,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宜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

(3)瘀血阻窍证治法:祛淤生新,活血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当归15克、生地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赤芍6克、枳壳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川芎6克、牛膝6克、天麻6克。

加减:若兼见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症,加入黄芪、党参益气行血;若兼见畏寒肢冷,感寒加重,可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

(4)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人参15克(另煎兑入)、黄芪25克、当归12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地黄12克、肉桂3克、炙甘草10克,葛根3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

加减:若心悸失眠,可合用归脾汤;若自汗时出,易于感冒,当重用黄芪,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若脾虚湿盛,腹泻或便溏,腹胀纳呆,舌淡舌胖,边有齿痕,可酌加薏苡仁、炒扁豆、泽泻等;若兼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脉沉者,可酌加桂枝、干姜以温中助阳;若血虚较甚面色晄白,唇舌色淡者,可加阿胶、紫河车粉冲服;兼见心悸怔仲,少寐健忘者,可加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养心安神。

(5)肾精不足证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方药:左归丸加减。

党参15克、熟地12克、茯苓12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柴河车10克、龟板15克(先煎)、杜仲12克、牛膝12克、黄柏6克、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10克、女贞子10克、早莲草10克。

加减:若阴虚火旺,症见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选加龟板、鳖甲、知母、黄柏、丹皮、地骨皮等;若肾失封藏固摄,遗精滑泄者,可加芡实、莲须、桑螵蛸等;若兼见失眠健忘,加阿胶、鸡子黄、酸枣仁、柏子仁等交通心肾,养心安神。

若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表现为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者,或予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或酌加巴戟天、仙灵脾、肉桂;若兼见下肢浮肿,尿少等症,可加桂枝、茯苓、泽泻等温肾利水;若兼见便溏,腹胀少食,可加白术、茯苓以健脾止泻。

2、中成药:(1)静脉给药①参麦注射液:用参麦注射液50毫升,加5%葡萄糖25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

适用于气血亏虚型眩晕。

②舒血宁注射液:用舒血宁注射液20毫升,加生理盐水25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

适用于瘀血阻窍型眩晕。

(2)口服制剂①天麻醒脑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10天为一疗程,连服2-3疗程。

适用风痰上扰之眩晕。

②脉血康胶囊:每次3~4粒,每日3次,10天为一疗程,连服2-3疗程。

适用于瘀血阻窍之眩晕。

3、针灸疗法:(1)体针:肝阳眩晕急性发作可针刺太冲穴,泻法。

气血虚眩晕,可选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取补法或灸之。

肝阳上亢者,可选用风池、行间、侠溪等穴,取泻法。

兼肝肾阴亏者,加刺肝俞、肾俞用补法。

痰浊中阻者,可选内关、丰隆、解溪等穴,用泻法。

各种虚证眩晕急性发作均可艾灸百会穴。

(2)耳针:选用肾、神门、枕、内耳、皮质下。

每次取2。

3穴,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间歇捻针。

每日1次,5—7日为1个疗程。

(3)头针:选双侧晕听区,每日1次,5~10日为1个疗程。

(4)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6穴位注射双足三里,每日1次,5—7日为1个疗程。

(二)西医治疗:1、发作期的一般治疗:(1)注意防止摔倒、跌伤;(2).安静休息,择最适体位,避声光刺激;(3).低盐低脂饮食;(4).可低流量吸氧;(5).适量控制水和盐的摄入,以减免内耳迷路和前庭核的水肿.2、发作期的对症治疗:(1)抗眩晕:可静滴倍他斯汀250ml/日,选服西比灵5-10mg、1次/日,敏使朗6mg、3次/日,也可安定(10 mg)或非那根(25~50 mg)、鲁米那(0.1g)im。

(2)止呕吐:应用上述治疗后一般多能立即入睡数小时,醒后症状多缓解;仍有眩晕、呕吐者,可据病情重复以上药物1~2次,需要时可选用吗丁啉10mg 3次/日、胃复安10mg肌注或口服。

(3)其他:合并焦虑和抑郁等症状的者行心理治疗;需要时予喜普妙等;进食少、呕吐重者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静脉补液,补充维生素B族、C和烟酸等。

3、间歇期的治疗:(1).防止复发:避免激动、精神刺激、暴饮暴食、水盐过量和忌烟酒,增强抗病能力等。

(2).危险因素的管理:防止血压过高和过低;避免头位剧烈变动等。

(3).查找病因和治疗:病因明确者积极根治。

三、出院标准:头晕消失。

四、随访计划:一般休息2~4周,坚持定期门诊中医辨证治疗,减少诱发因素。

五、临床评价指标:疗效标准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正常。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未愈:症状无改变。

附图1:附图2:附:眩晕的分类:现代医学将眩晕分为真性眩晕与假性眩晕。

前者主要指前庭性眩晕,后者主要指与非前庭性眩晕。

【病因分类】一、前庭系统性眩晕(真性眩晕)1、周围性眩晕(耳源性眩晕):系由外耳、中耳、内耳疾病引起,如急慢性中耳炎、鼓膜内陷、急性迷路炎、美尼尔病、前庭卒中、前庭神经元炎以及外伤、内耳药物中毒、晕动病、良性位置性眩晕等。

2、中枢性眩晕(神经性眩晕):系由第八颅神经、脑干、小脑、大脑半球等处病变引起,如听神经瘤、胆脂瘤、脑干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小脑肿瘤、颞叶肿瘤、脑血管病、颈椎病等。

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假性眩晕):系因眼部疾病、药物中毒和躯体疾病所引起,如屈光不正、乙醇中毒、低血糖、贫血、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等。

【诊断要点】一、周围性眩晕1、突然发病,多为旋转性或摇晃性运动幻觉,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症状消失,很少超过数天或数周。

2、有自发性眼球震颤、多呈水平型或细微旋转型,程度与眩晕相一致。

3、常伴恶心、呕吐、心悸、面色苍白,出汗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

如病变侵犯耳窝,则有耳鸣和耳聋。

4、无其他颅神经损害症状及锥体束征。

二、中枢性眩晕1、多缓慢起病,无严重旋转感,常呈持续不平衡感,持续时间长,可达数月以上。

2、有自发性眼球震颤,多呈垂直型、水平型或旋转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