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电影_肖申克的救赎_的文本细读

对电影_肖申克的救赎_的文本细读

五 影片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当我们把这个影片简化到极限,可以把影片内容简化 成几个陈述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简单的序列:1、安 迪过着体面的生活,是银行家;2、他因为莫须有的罪名入 狱,生存状态开始恶化;3、在狱中他凭借自己的能力,改 变 了 自 己 的 处 境 ;4、生 活 环 境 再 度 恶 化 ;5、逃 狱 ;6、开 始 新生活。从这个表层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 深层结构,即幸运—— —不幸—— —幸运。我们从《圣经》的角 度出发也许更能理解这个深层结构,亚当因为夏娃的缘故 而偷食禁果,因此获罪被逐出伊甸园,从此在尘世上过痛 苦的生活,然而,这种不幸,却带给了他的生命以积极的意 义,也因此体会到了在伊甸园中体会不到的幸福快乐。安 迪因为妻子犯错而受罚,到最后他获得内心的平静快乐, 就是这样一条线索。正如布鲁克斯评论弥尔顿的 《失乐 园》时所说的那样: “诗人努力给亚当和夏娃在乐园中一个最有意义的生 活,但只有在悲剧的结尾,当他们被赶出乐园,才面临艰难 不幸的但最有意义的生活,所以天使长在送这一对出天庭 的时候告诉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心中‘获得一个天堂 ……远 更幸福’。” 人的不幸成为了一种幸运的不幸。 六 结语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永恒的经典,我们只从几个 主要的方面对它进行了细读和批评,其它的如叙事声音、人 物的话语含蕴还有待读者去探索、去发现。一部电影之所以 成为经典,必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东西。而我们也是 在不断地吸取着这些经典中的营养,让自己变得完善起来。
该片深刻探讨了信念、希望和救赎,充满了对人生和社 会的反思,对当时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控诉。影片运用其独特 的叙事手法、气氛渲染、光线处理和人物对白及经典评论, 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引人深省的世界。
细读式批评,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相互碰撞和交流的过 程,是读者用自己的审美情感去触摸与探索另一个或为熟悉 或为陌生的心灵世界的过程。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 学作品的具体感受和审美体验,实现文本的审美创造和审美 价值,并在文学阅读中升华人生体验和审美精神,实现文本 的文化“增值”。文本细读是一种能力,它通过对文字或者文 学形象的理解和把握,实现作品承载着的思想意蕴的传达。 本文试图对电影作品《肖申克的救赎》进行一次文本细读,希 望能让读者和观众更深层次、更全面地理解作品。
在这部影片中,一直是以黑人瑞德的视角叙述故事,评 论主角安迪。影片最开始,他这样评论安迪:
“他总是闷声不响,他的所作所为在这里是这样的不寻 常,他走在这里就好像是在公园里散步,无忧无虑,心无纤 尘,就好像是穿着隐形衣,保护着他远离这里的一切,是的, 我想我从一开始就喜欢他。”
当安迪越狱后,他说有些鸟是注定不能被关在笼子里 的,因为他们的羽毛太光辉了。对安迪这样的评论,使我们 更深刻地了解了人物及他们的特点。从这样的视角看人物, 给人一种更真实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文学理论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年。 [2] 常耀信:《漫话英美文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年。 [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4] 赵英红:《英国文学简史学习指南》,中国传媒大学 出版社,2006 年。 [5] 彭红兵:《自由和希望的象征—— —浅析电影〈肖申克 的救赎〉》, —— —评 〈肖申克的救 赎〉》,《当代人》,2006 年第 5 期。
艺术空间
作家杂志 Write r Ma ga zine 2009 No.8
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文本细读 于开拓 周红玉
摘要 《肖申克的救赎》是电影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经典,它给无数人以鼓舞,让人能在逆境中鼓起勇气,去和命 运抗争。它塑造了高大而光辉的人物形象。因而,很有必要对这部电影进行细读,让观众更好地领会作品的意义, 从更高的角度鉴赏电影,并享受精神上的共鸣,从审美的角度去接受这部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 象征 悖论 反讽 叙事视角 叙述时间 跨度 扁平 圆整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根据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肖申克的救 赎》 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年轻有为的银行副总裁安 迪,因被误判杀妻及其情夫锒铛入狱,送往缅因州的监狱。 长达二十年的狱中生活,使他从年纪轻轻到两鬓斑白,从无 辜入狱受尽折磨和毒打,到他运用自己的理财能力改变了 狱中孤立无援的处境,结交了朋友,最后逃出了牢笼获得自 由之身,还帮助了狱中老友瑞德实现了愿望。
四 人物形象 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将叙述作品中的人物区分为 “扁平”和“圆整”两种类型。所谓“扁平”人物就是有单一性 格特征或很少的几种性格特征构成的人物。我们可以很容 易将他们纳入某种公式,如言行不一致的典狱长诺顿,就是 典型的伪君子和贪婪的敛财奴形象。而那个狱警海利则是 典型的酷吏形象,它可与司马迁笔下的那些形象做一些比 较。与“扁平”人物对应的是“圆整”的人物形象,他们具有很 多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特征,就像我们自身一样复杂。 “圆整”型的人物就像是我们亲密的朋友,形象比“扁平”人 物更加逼真,也因此有更高的艺术成就。瑞德就是塑造得很 成功的人物。影片一开始叙述了他被拒绝保释时说的话,他 说他已改过自新,并保证不会再危害社会,但他心里可能对 改过自新领会的并不深刻,也可能没抱有很大的希望能走 出那里。可是在影片的结尾我们听到了这样的一段话,例行 的保释问题是:“你改过自新了吗?还会为非作歹吗”?这一 次,瑞德不再诚惶诚恐地说自己已经是个 CHANGED MAN 了(改过自新的人)。他的眼神定定地看着一个不知名的远 方,仿佛是在自言自语地说: “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我回过头去看看往昔,那个愚 蠢的男孩儿犯下了可怕的罪行。……我真想和他说几句话
195
作家杂志 Write r Ma ga zine 2009 No.8
艺术空间
中,成为内在式的焦点叙述。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首 先,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它不仅可以参与事件,又 可以进行描述和评价,这双重的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 品中其他角色,他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其次,他作为叙述 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角色所不知的 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如同绘画中的焦点透 视一样,让人有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
更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电影叙事的错时法,还有叙事时 间的“跨度”。“跨度”即事件实际时间与话语时间长短的比 较。这是一部跨度较大的电影,从安迪入狱之后,影片在叙 述了一系列的典型事件的时候,并没有细细的将过程一一 交代,而是随着一个个故事的发生,一个个人物的离开与离 去,匆匆地闪过了二十年。我们不得不承认,导演的处理方 法很高超,虽然时间的跨度是这样的大,我们却并不感觉突 兀,而是为主人公的毅力所折服,仿佛那样漫长的二十年, 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得新生后的目的地也是海—— —太平洋,被他说为是没有回 忆的大洋,意思就是指这片水能够荡涤罪恶,让人摆脱过 去,重新来过,过去的已不再重要,未来就在前面展开,一切 都充满希望。他选择这片海洋的意义不言而喻。
二 主题性的悖论和反讽 反讽与悖论都表现为一种矛盾的语义状态。悖论在文 字上就表现出一种矛盾形式,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而 在一个真理上统一起来。而反讽则是没有说出来的实际意 义和字面意义相互对立,表层意思说的是假象,而深层意思 是指真相,即所言非所指。英美新批评派代表人物布鲁克斯 对反讽作了最详备的解释,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 述语的明显的歪曲”。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混意颠倒,这就 是反讽。 主人公安迪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是一个有高尚和纯 洁灵魂的人,可是他存在的环境是最肮脏的地方— ——监狱。 这本身就是一种反讽,这种反讽丰富了电影作品的内容,貌 似不虔敬的实则最虔敬,貌似最虔诚的实则最不虔诚。比如 典狱长,一个不离《圣经》的人,他让每一个入狱的人都领一 本《圣经》,并要求大家不可渎神,不可滥呼主上之名,其实 他做的都是违背《圣经》教义的事。从他嘴里说出的每一句 话,都是一种巨大的讽刺。在监狱这样的环境中,在典狱长 的所作所为中,他对《圣经》的所谓看重,形成了巨大的反讽 效果。 另外,《肖申克的救赎》 这个主题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在 这个监狱的安迪,他本身是这部电影里最不需要救赎的,他 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入狱,但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建立了图 书馆,帮人家辅导考资格证,用自己的行动帮助身边的人。我 们不禁要问,谁是救赎者?谁是被救赎者?在这部作品中,救 赎这个词就含有了相反相成的两层意义。这种主题性悖论能 够从整体上深化作品的思想,赋予作品一种智慧的光芒。影 片中还有这样的场景,安迪给大家放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 的婚礼》,在监狱那样的环境里,大家反而是听到了最美的声 音,美得让人心碎,没有哪一刻音乐能够给人带来如此大的 震撼。还有在监狱的房顶上,大家喝着啤酒,体会到了久违了 的尊严与舒适。虽然他们体会到的美和安宁以及尊严都很短 暂,但却是正常状态下的人很难深刻感受到的。所以往往最 糟糕的状态下能体会到安宁和美好最难能可贵。这不得不让 人深思。在这样矛盾的表述中,这样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中,却 出现了奇异的和谐和统一,让人为之震撼。 三 叙事视角和叙述时间 这部影片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比较有特点。 本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 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入作品
……我想试着跟他讲讲道理,告诉他世事的隐情……然而 我做不到……小男孩早已不见了,只剩下这个我,垂垂老 矣。”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把一个犯了错误但是真正痛恨 悔改的人物形象勾画得栩栩如生。这是一个复杂的人,他的 内心善良却犯了错误,并在狱中做买卖赚钱,保释出去之后 也茫茫然不知所措。但是他还是选择了希望,奔向了新生。 这种转化和蜕变在他身上表现得极其明显,也因而成了这 部影片中的典型形象。
作者简介: 于开拓,女,1981—,辽宁锦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 向:经贸英语,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周红玉,女,1976—,河北秦皇岛昌黎人,硕士,助教, 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 范学院。
一“水”的象征意义 以水作为清除思想污垢的媒介或工具,这一传统源于 《圣经》施洗礼的约翰,因此基督教的洗礼便是一种“新生” 的标志。据《新约全书》记载,约翰先耶稣六个月而降生,成 年后在荒漠中逢人布道,警劝世人修身养性,等待救世主下 凡。他在约旦河边以河水为行人洗礼,作为涤除罪戾的象 征,被人称为“施洗礼的约翰”,他对求见的人讲:“我用水为 你们施洗礼,但是在我以后还有更伟大的人来,以圣灵和火 为你们洗罪”。 我们阅读西方和英美作家的作品,可以经常看到这样 一种模式,一个人思想堕落或罪衍深重,但经过落水或溺死 后,灵魂得到洗涤而恢复到原来的纯净状态。如乔治·艾略 特的《弗罗斯河畔的磨房》一书写的是兄妹的悲欢离合。他 们之间产生了误会,后来在洪水泛滥的时候,妹妹勇敢地乘 着小船去救哥哥,小船翻了,兄妹俩淹死在洪水中,和解了, 这便是水对灵魂和罪恶的洗礼作用。其他的还有狄更斯作 品《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斯蒂尔福斯,他也是乘船遇难,溺 水而亡,但是当大卫看到他的时候就觉得他已恢复了儿时 的天真,他在水中受到了洗礼。《远大前程》中的皮普也是这 样,他在泰晤士河上接受了洗礼。凡此种种,不一一赘述。 同他们一样,在安迪逃出监狱后,他穿过又脏又臭的水 沟和河流,在大雨里奔跑,奔向了他的新生。在这里,水为安 迪洗礼,洗涤了他的过往,让他摆脱旧我,实现新我。安迪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