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系统性分析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工作人员承担着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重要责任,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行车安全密切相关。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专业性强、技术设备复杂、客流量大,造成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输管理的难度较大。
因而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预防事故发生,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降低运输中安全事故的社会危害性,已成为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管理的重中之重。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在时间、空间上分布很广的开放的动态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影响因素错综复杂。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不仅包括了传统的给排水系统、环控系统、防灾系统、电扶梯系统和信号系统等,而且还包括了现代新兴技术系统,如通信系统、屏蔽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等。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很密切的联系,当其中某个子系统发生异常时,会对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拥有良好的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模式可以提前预防事故发生,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将损伤降到最低,因此城市軌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的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1 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是通过将列车固定于导轨上,借助轮轨,针对客流人群采取的客运交通方式的统称。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虽起步较晚,但建设速度较快。
如广州地铁,现阶段运营里程已达到309km,其他拟建城市数量也在逐步扩展中。
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涵盖了施工组织、客流分析预测、运输、车站组织、轨道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基本理论[1]
2.1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的基本概念
(1)安全的定义不同的行业对安全都有着不同的定义,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角度定义:安全是在城市轨道交通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保证安全和事故风险处于可控的最低值内。
(2)安全与风险相对于安全的不是事故而是风险,风险系数是评估系统安全的一个指标,其概率估计公式为R=F×S式中:F――事故发生的频率、S――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R――风险系数值,其中风险系数值与系统安全性成反比,即风险系数低代表系统安全性高,风险系数高则代表系统安全性低。
(3)人的安全意识在一些管理体系中往往忽略了人的安全意识,人类对于安全的需求,可以说是一个本能的生理反应。
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中考虑到人的安全意识,积极地对公众和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宣传,不仅可以降低运营中因人为造成的风险,还能够提升事故发生后的救援效果。
(4)安全文化文化不仅是一种习惯,还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在当今社会许多企业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也是他们的成功之道,比如广州地铁就特别强调安全生产,常年将安全思想和教育作为员工考核之一,特别强调“安全第一”的生产工作理念,因此形成了“让安全成为习惯”的安全文化理念。
2.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输安全的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典型的复杂大型开放系统。
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现代土木工程、信息电子工程、机电设备工程的高度集成系统,具备极为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由若干线路系统组成的以及单条线路工程系统高度集成的复杂网络系统,包含“点”(车站)系统和“线”(线网)系统。
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具有較高的复杂性。
3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2]
3.1 事故(事件)统计分析
事故(事件)是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发生的非正常事件,它常常包括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比如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干扰而影响正常运营,这种意外的影响运营对于运营系统来说也会带来较大的风险。
其中主要的安全事故(事件)有以下几种:
(1)行车安全事故(事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行车安全事故(事件)主要包括列车晚点、追尾、冲突、挤岔、脱轨等情况。
(2)消防安全事故(事件)城市轨道交通大部分车站都是在地下,属于人流密集的密闭空间,一旦发生消防事件时,影响较一般场所都要严重,尤其在运营中因设备故障、电气故障、易燃物、人为纵火、化学品等引起的火灾事件时,影响极为严重。
(3)设备安全事故(事件)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包含有供电、信号、轨道、列车等设备。
当发生以上设备故障时,容易造成列车晚点甚至停运等,以致滞留大量乘客,影响乘客出行,从而影响交通运输行业的社会公众形象,甚至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4)施工安全事故(事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相关设备需要进行日常的检修作业,日常施工时,存在一些开行工程车、带电、高空等性质的作业,因为作业过程中存在相应的风险,也容易发生施工安全事故(事件)。
(5)综治安全事故(事件)结合近年的国际安全形势,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同行业内时常发生暴恐袭击、劫持人质、乘客坠轨等安全事故(事件)。
其发生常常会直接导致列车的停运以及其他不可控的事故发生,此类事故多为报复社会、自杀、违规等原因所造成的。
3.2 影响因素分类
(1)环境影响因素在环境因素中,外部环境指的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自然灾害、气候变化、时间因素等,社会环境主要指治安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风气等。
而内部环境则指工作环境。
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的改变均会对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不容忽略的一个因素。
(2)人为影响因素在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系统中,人是主要的参与者之一,大多数的安全事故(事件)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的。
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人的安全意识,从根源上解决因人的问题所造成的安全事故(事件);另一方面,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将事故遏制在萌芽之中。
比如东京发生的地铁追尾事故就是因为故障维修车辆的司机超速行驶并且麻痹大意忘记了站内停有其他列车,最终因为刹车不及时造成的列车追尾事故。
(3)設备影响因素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的协同合作才能确保列车的正常运营,当其中某一个设备发生故障时,将会破坏整个系统的安全运作,从而造成事故的发生。
因此,从设备因素考虑,采用高质量的设备,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系统,是保障轨道运行安全的保障。
4 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相关对策
4.1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及施工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我国已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从原有的理论研究步入了具体实施阶段,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工程规划及施工中存在较多问题。
要保证我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平稳运行,首先需要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根据城市发展情况及实际建设环境对城市轨道建设进行论证,避免出现盲目建设的情况。
4.2 识别城市轨道交通的各类安全隐患及风险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应对各类安全隐患加以识别,将风险识别范围扩大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建设区域的地质地貌;第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各个分项工程;第三,城市轨道交通的各项设施设备;第四,设备的日常管理及定期维护;第五,城市軌道交通各单位工作人员及乘客;第六,施工建设及运行环节紧急状况的预测。
4.3 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目标和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在目标及其方案的制定上,应侧重建设施工及运营安全阶段的管理。
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勘察方、设计方、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各部门的责任加以明确,对其工作质量进行监督考察,确保各单位充分履行其质量控制职责。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各职能部门实际情况,确定安全管理目标和具体实施程序,对目标的执行情况加以考核。
4.4 实行更全面的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建设管理责任机制
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建设及管理中出现的责任意识不强,施工质量欠佳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管理和具体施工项目管理相分离这一现象的制约。
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应发挥其调控作用,可以将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质量与相应的企业信用评分挂钩,在工程的招标及投标环节予以体现,从而督促施工建设方强化施工安全管理责任意识。
4.5 健全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
在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上,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制定出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计划,计划中应包含应急处理抢险单位、应急处理各岗位、人员的职责、紧急情况下人员的疏散预案、各单位的紧急联系方式等。
其次,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系统的设施设备,如紧急通信系统、消防设备设施、应急照明系统,紧急状态下的应急逃生系统,紧急逃生装备等[3]。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已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能够大大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助于城市长期发展。
但是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壮大,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问题也越发凸显。
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体系能够对可预知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并且能够将其尽量降低,而且在事故发生后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应对,将事故的影响降至最低,这些都能够大大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
参考文献
[1] 周小南,肖明,万宇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 雷艳鹤,雷金鹤.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战略探讨[J]世界家苑,2014.
[3] 金淮,张成满,马雪梅等.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J].都市快轨交通,2010,23(1):34-37.。